孩子“窝里横”的真相,90%的家长都想错了

孩子“窝里横”的真相,90%的家长都想错了,第1张

孩子“窝里横”的真相,90%的家长都想错了

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有一个难忘的场景:

有些孩子一出校门就找父母的茬,不高兴就发脾气。如果这时恰好有老师路过,孩子立马变成“小绵羊”,大气都不敢出。

太多的孩子都是这样——对外不会“穿越”,对内却是窝里的“恶霸”。

但孩子只能在“窝”里找到存在感,在“窝”里找到舒适区。他们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五岁的佳佳是小区里有名的小暖男。

和孩子玩的时候要谦虚,

说话轻声点,大家见面都会夸。

佳佳真是个好孩子!

佳佳妈妈忍不住摸着他的头说,

“他在家里脾气也很大,

是典型的‘窝里的十字架’。"

佳佳皱起眉头,

猛的甩开我妈的手,

这种“跨窝”的态度真的很明显。

有的孩子就是这样,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

做一个在同学面前打架的好人,

但是回到家,我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肆无忌惮地跟父母顶嘴,

不开心就发脾气,自大。

具有排他性,

召集身边的长辈满足自己的需求。

“两面人”在家和在外,这让父母有些头疼。

但是如果大家都能冷静下来,

分析一下孩子这种双重表现的背后,

真正的需求和问题并不难解决。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窝里”的孩子?

父母也“在巢中”[h/]

我的邻居张先生,每次见到他,

他总是以温和的态度微笑,

邻里互助,

他特别热衷于借东西,

但是当门关上的时候,

我们经常能听到张先生和他妻子之间的大声争吵。

我也经常听到他不耐烦地训斥孩子,

他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他的儿子诺诺像他父亲的脾气,

在外人面前要听话、顺从,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他经常对父母大喊大叫。

家是孩子的第一次人际交往

还有情绪训练的课堂和实验室。

如果父母自己也喜欢《窝里横》,孩子听到了,

你自然会得到父母的暗示-

在外人面前我们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

但是在家里可以肆无忌惮,

反正家里也拿我们没办法。

老人无条件溺爱孩子

这些父母大多是老年人,

他们喜欢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不妥协。

尤其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对他们来说“特别有用”。

他得不到他想要的,却在一次争吵后得到了。

我朋友的妈妈就是这么个老头,

她对小孙子百般宠爱,

要星星不要摘月亮是真的。

晚上十点,是孩子们睡觉吃橘子的时候了。

老人穿上衣服,去楼下便利店买。

孩子说什么就让他吃什么。

但是小孙子好像不把奶奶当回事。

经常命令奶奶做这做那,

不尊重奶奶,家人教育孩子,

小孩子知道的事情奶奶不想说,

然后继续愉悦地对待孩子的“不尊重”。

其实这是给孩子一个正向激励。

催促孩子在自己面前胡作非为。

孩子社交少,经常呆在家里

许多父母更喜欢让他们的孩子呆在家里

孩子们习惯了在家里被照顾和宠爱,

当你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你会变得不知所措。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常年不下楼的孩子,

突然出来玩,你就远远地站着。

不敢跟小朋友打招呼,

但是他们真的很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光靠吼家长,

和家人打架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种“跨窝”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融入新环境。

产生了退缩恐惧的心态,

将无法向家人输出情绪能量反馈,

导致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

在父母面前大吼大叫。

所以,“窝里过”不是孩子的天性,

这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是不合适的家庭环境和外界刺激

导致孩子“窝里跨”。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反省自己。

孩子“在窝里”,怎么办?

孩子在亲近的人面前表现反常的原因,

是因为他们内心脆弱。

在“窝里”的孩子心中通常有两种对应的能量,

即“控制型父母”和“顺从型孩子”,

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的环境中逐渐学会的。

当他们遇到控制、压制和约束时,

内心脆弱无力反抗,

然后他们会以“服从”和“服从”来回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内心也有“控制”他人的行为模式和力量。

当他们在某个环境中,

必须处于“顺从的孩子”状态,

脑子里会有很多情绪和压力,

这种压力必须通过安全的渠道释放。

他们选择的频道往往是自己家,

况且他们也是家人,

孩子一般会选择那些好欺负的,

好脾气的亲戚发泄情绪,

保证你不会受伤。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继续“窝里打滚”,

必须内外结合,全面提升:

不要“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h/]

双方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并不等同于控制。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生命和意愿。

控制欲强的父母最喜欢的三个字: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如果你不...我会……”

“我都是为了你好!”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要小心了!

你在不断地限制孩子的自发行为。

让孩子按你希望的方式做事。

这些限制和控制,

都是给孩子积累“可控”能量的过程。

积压了很多,孩子势必要找出口发泄。

所以如果你下次想说这三句话,

你不妨用别的句子来代替。

比如说菜已经上了,

孩子还坐在电视机前,却叫不出来。

这时候你可以说:

“要不你过来吃饭吧?动画片好看吗?”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你还要看多久?”——让孩子掌控自己的时间。

“这部漫画还是很长的。菜看完凉了怎么办?”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对孩子的不良态度说“不”!

当孩子第一次在家长面前表现出“蛮横”的态度时

你一定要重视,并且非常明确的告诉他,

这种方式是错误的,也是不允许的。

同时教他如何正确释放压力。

我的一个朋友是仁慈与怜悯相结合的典范。

她的女儿曾经不会拼乐高,

对我奶奶大发雷霆,我妈怒目而视。

很认真的对她说“谁允许你这么跟奶奶说话的?

马上给奶奶道歉!"

孩子道歉后,她又抱起了孩子。

说“你是不是因为玩具插不上电而生气?

但是你生气的时候不能跟别人生气。

你妈妈对你发脾气你不难过吗?

你跟奶奶发脾气,奶奶也会难过。"

让孩子学会使用“焦虑”、“悲伤”、“恐惧”

这样的形容词用来命名当时的心情,

帮助他们找到暴力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鼓励他们说出是什么样的东西,

引发了这样的感慨。

培养孩子的社交商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应该如何回应?

人际交往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重要。

所以要经常带孩子出去玩,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接触,

让他们走进自己的小社会。

遇到陌生的小伙伴,

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孩子,

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参与他们的游戏,

孩子看在眼里,就会模仿你的行为。

慢慢的他们就会有自信与人交往了。

对家庭的态度应该和在社交场合的态度一致

对家里的老人要尊重,对另一半要体贴。

即使夫妻之间有矛盾,

也尽量通过沟通解决,

而不是总是歇斯底里的吵架。

要让孩子觉得,

我们应该把最有爱的一面给我们最在乎的人,

而不是把最差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

孩子“窝里过”不是人之常情,

家长要反思和补救,

不要让孩子养成那种“对陌生人太客气,

对家人太苛刻的习惯。

不然孩子小的时候,发泄的对象就是父母。

等你长大了,

他们发泄的对象可能是自己的爱人,而不是孩子,

这会影响他以后的亲密关系,

这对爱他的人是多么不公平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9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3
下一篇2022-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