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孩子老实怕被欺负,我自己的孩子严重怕欺负别人。艾玛,过年了心还这么累真的好吗?
其实不一定要这么blx。孩子之间打架不一定是坏事。
在看肢解冲突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打架的孩子有多大。
0-1岁
8个月左右,有的宝宝和朋友玩的时候开始打人。
不用担心,这个阶段通常只是宝宝手部肌肉发育的正常表现。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打人的时候,轻轻握住宝宝的手,然后转移他的注意力。
不要对宝宝的打人行为大惊小怪,那只会让他觉得很好玩,让他反复练习!
1-2岁半
在这个阶段,宝宝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但无法通过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第一反应就是用他比较熟悉的肢体,比如打人,推人。
这也是孩子心智发育的正常行为,而不是大人眼中的暴力。
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往往分不清“我以为”的事实和“真实”的事实。
比如2岁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的玩具,如果他也喜欢,就会觉得“那是我的”。接下来就有可能采取最直接有效的行动——抓住他们。
对方想要回来的时候,甚至可能会喊“失主”,然后霸道的年轻人一般会宣布:是我的!!
不要以为野兔已经逆天了,抢东西打人。
产权敏感期的孩子可能真的以为玩具是自己的,所以才敢这么义气。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保护孩子不被打,还要监督孩子不打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教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
比如玩玩具的规则:
超过2岁半
这个年龄段的婴儿打架的原因之一就是针对施暴者本人。
以同龄的玩伴作为好奇探索的对象,比如。通过互打互咬互摔来探索和试探底线,从而了解和掌握与人交往的边界。
比如什么程度和力度的接触能被对方接受等等。
通常这种闹剧是无伤大雅的,更像是试探底线的游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矛盾本身,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打架”。
一个正在向独立自强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和别人一致。有分歧是很正常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打架恰恰是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冲突的一种手段。
正是在解决不同矛盾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并顾及他人的感受;适度展示自己,必要时要有耐心和克制。
很多妈妈觉得,培养这些能力,不一定要通过“暴力”,但一开始就很难跳过“暴力”。
打架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因为对方被打,双方都很受伤。
从自己的痛苦中,会想到对方一定也很痛苦,从而产生共情。
并且,逐渐意识到暴力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正常健康的孩子,经过几次较量,会找到更合适的方式代替还手。
比如被打了之后,我学会了谈判,让对方道歉,然后继续做朋友;或者学会做一个选择,转身,不再互相玩弄。
而打人后的孩子也意识到了自己给别人造成的困扰;或者被孤立排斥后的孤独感,从而改变打人行为。
精神上指出:
孩子只有卷入纠纷,才能学会如何解决纠纷;
只有先被大家拒绝,孩子才能学会加入团体游戏;
只有当玩伴中有反对者甚至欺凌者时,孩子才能拓宽人际交往策略;
只有在游戏中被拒绝,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让自己更有说服力。
如果成年人过早干预,这些学习机会就会丧失。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又打架了,与其急着去制止,还不如静观其变。
先观察安全范围内的冲突,给孩子时间和空自己解决问题。
但是,太小的宝宝也不要疏忽了自己的手。妈妈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如果发生危险的冲突,如投掷石块或用木棍击打,他们应该制止,以避免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但是对于恶意的,欺负人的打架,还是需要家长出面的。
如果宝宝在群体中总是承担着受气包/欺负者的角色,妈妈们就不得不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不是之前不好的经历已经留下了心理阴影;
如果宝宝被欺负后不会向父母求助,妈妈们就要反思,你过去是否否定和压制了宝宝的帮助。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你永远在他身边。
C妈妈说
成年人总是不愿意看到孩子之间的冲突,因为他们大多简单粗暴地认为打人的孩子是没教养的,没教养的孩子背后是没教养的父母。
但是大部分孩子之间的打架,其实没有谁赢谁输那么复杂。只是每个孩子正常发育都要经历的简单正常的行为。
不可逆,不可避免,不必强求。
真正要做的不是一味的反抗,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引导正确的行为,尊重孩子自己处理纠纷的方式。
研究证明,没打过架的孩子,社交能力可能不如打过架的孩子。
2岁宝宝和4岁宝宝争玩具,输了。从正面看,确实吃了亏,但也让他明白了不能随便出手的道理(至少要掂量一下对手的实力),避免了下次被8岁的孩子打得更惨的危险。
这不是阿q精神啊
孩子有权利经历每一场风暴。不是所有的风暴都应该也能够被父母庇护。
没吃过亏的孩子会吃大亏。
你可以把他养大变强,但你无法代替他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