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但大人却坚持把这种肯定庸俗化为物质。我们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我们把孩子变成了鬼推磨。鼓励孩子注意正确的方法作为鼓励,其实是家长另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晚上9点,小诺准备睡觉了。他想起了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得分!
看着爸爸在墙上的表格里写写画画加减乘除,他很想知道自己今天的表现会被评多少分,因为这关系到这个月最重要的KPI!
19?哎,又没救了。满分是21。爸爸说,如果一个月每天得分不低于20分,可以获得100元起的现金奖励。三个月分数不低于20分,300元起任意选玩具!
这种模式小诺并不陌生。
从他上一年级开始,我就听说班里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据说是从公司到家庭采用的一种管理方式。他们称之为激励机制。
小诺想起前几天他同桌终于拿到了心仪已久的乐高玩具,价值1000元!因为他在期中考试中达到了父母的要求——英语、语文、英语三科平均分高于85。
我就是嫉妒!但是小诺觉得这个标准对于小学生来说简直太低了。即便如此,同桌还得偷看他的卷子,才过了合格线,真的不光明正大。
想想自己吧。昨天是18,今天是19。这个月想拿奖励,肯定是没戏了。小诺纳闷了,接下来的两周能放弃吗?
哎,对了,爸爸上次说,考满分就奖励你一个玩具。多少钱?明天一早你得问爸爸!
是的,问问爸爸妈妈,这份努力在他们心里值多少钱?
我们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我们把孩子变成了鬼推磨。这种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中造成这样一种印象,父母的任何要求,比如学习,都是苦差事,不是享受,本身没有意义,需要物质补偿。
这样一来,孩子即使得到了钱,对他的精神成长也是一种倒退。
我们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群孩子,每天放学都在一个老人家门前玩耍,大声尖叫,任何提醒都无效。过了几天,老人忍无可忍,做了决定。他走出家门,给每个孩子10美分,笑着对他们说:“看到你们这么开心,我觉得自己年轻了10岁。我希望你每天都来。谢谢你这钱。”就这样,10天过去了。
第11天,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找上门来玩,老人还是同时出现。但是今天给了每个孩子五分钱,孩子们有些失望。但是想想,五分钱总比没有强,所以他们还是每天来老人家门口玩。
第20天,老人出现的时候,只给了每个孩子2分钱。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只要2分钱。你知道我们有多努力吗!”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为他演奏了!于是乎,老人久违的平静生活又回来了!
我们天真地以为物质奖励可以鼓励孩子积极的行为,却忽略了一旦奖励减少或停止,孩子的付出在他心里还会像以前一样有意义、有价值吗?他会以同样的热情和状态面对一个完全不可能得到物质回报的任务吗?
当然,物质奖励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如果你是一个对教育费用很吝啬的家长,物质奖励对你来说绝对是一股减负的清流!
用它的意思是:
●不需要一遍遍讲道理。一说到口吐白沫,就心慌气短;
●你可以拿出100件事的价值清单,按劳取酬,不用以身作则;
●不需要考虑。用长的陪伴和监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因为,你认为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KPI进行科学管理,唯结果论似乎让教育变得简单很多!
保持简单,放松就好!
现在为人父母已经够累了。况且,没有任何物质奖励,又有什么能激励一个孩子不断努力呢?你问,小孩子真的能做到吗?
对当代动机理论影响很大的两位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果满足了,他们的内在动力会大大提高,孩子也不例外。直接表现就是他努力的程度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回报。
●首先是归属感。让孩子明白,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能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二是自主感,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可以自己决定。
●第三是胜任感,这一点很关键。意味着孩子认为他可以,他可以,他可以。比如“我会画水墨画”“我会炒鸡蛋”“我会和朋友一起搭乐高积木”??
所以,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更何况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有,也绝不是生命所必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物质奖励都是可有可无的。一旦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孩子可能更愿意放弃。放弃得多了,不仅斗志没有激发,反而产生了挫败感,变得不自信,不上进心。
真正优秀的孩子不是用金钱来奖励的。有些看似有效的物质激励,其实只是巧合,只起到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内在动力。用钱“买”孩子是一种胜算不大的策略。它把金钱作为奋斗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提供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孩子终究要长大。如果他用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面对自己的人生,总是为了外在的激励而活,那么他自己的人生将永远处于羁绊之中。作为家长不觉得难过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