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父母怎么帮他?

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父母怎么帮他?,第1张

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父母怎么帮他?

前段时间遇到了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谈及近况,他唉声叹气,说自己生活中事事不顺,工作上碰壁。他还说自己生活不太好,甚至抱怨自己没有好的家庭背景。

我不是很相信命运。

静静听,发现一个逻辑。在我朋友口中,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和同事的关系处理不好,问题都出在同事身上;

如果和老婆闹矛盾,是“家里那个太矫情”;

对父母有各种各样的抱怨。“都是他们的错。他们不愿意为我想办法,铺路。”……

我想起了他的童年。

他被宠坏了。我是家里人养大的,因为怕他撞见我;如果你做错了什么,受伤了,等等。,你会“怪这破椅子,怎么能挡住我们乖孙子的路呢?”如果他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或者有什么需求,只需要可怜巴巴地看着大人,还没来得及开口,大人就早早安排好了...

记得有一次,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玩,他想要别人有的东西,别的孩子不给,他就伸手去抢,把对方推倒在地。

对方气得抓他,他大声哭了。哭声立刻吸引了他的奶奶。老人上来就逼着另一个孩子跟他道歉,说:“谁叫你不早点跟我们家宝宝玩呢?”

一个被宠坏抚养大的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一个被宠坏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是不是觉得很安全,很舒服,一切都很美好?

也许在家庭中,某段时间内,是这样的。但是,他一旦长大,一旦出了家门,就更容易受挫。因为他太以自我为中心,会失去很多关系。没有人能像他的家人一样满足他。

此时,挫败感产生了。

在家庭里,他就像生活在一个真实空,无菌的环境里。但是一旦在现实中,吃了和别人一样的食物,呼吸了和别人一样的空气体,就会立刻引起不良反应。这样的孩子会特别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失望。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对社会有无限的满足和自由,无法无天,对社会的条条框框视而不见,有的甚至到了违法犯罪的程度。

另一个是人际关系中的困难,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他们的困境是:家人一直对我这么好,我很难找到一个像家人这么好的人。于是,他们的内心,甚至他们自己,都一直陷在出身家庭里,无法走出来,无法真正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很明显,我的这个朋友,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但还是那个想依赖别人,有事就跑或者推脱的孩子。

中国父母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的一个误区——安排太多,干涉太多。

这是很多中国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可能会陷入的误区——太多的安排,太多的干预。

我们总说:“孩子还小,大一点自然就来了。”殊不知,我们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让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自信呢?

首先,给孩子单独探索的机会,并有成功的体验

探究那些遇事退缩,想放弃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自信。

什么是自信?总的来说,我认为我能做到。如何培养自信?两步。首先,它奏效了。第二,我做到了。

自信不是来自空。不说自己很爱孩子,就会有孩子。让孩子与成功的事件捆绑在一起。孩子获得的“我能”的体验越多,他们的自信心就越强。

所以,那些爱孩子的家长们,请停止你们的过度安排和代入。你过度干预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要么觉得自己什么都行,要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两种自我认知都导致自卑。

第二,请仔细评估你的孩子

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一方面源于他是怎么做的,怎么尝试的,从中获得了多少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来自于父母在与孩子最初的关系中(尤其是第一责任人)对孩子积极客观的评价和引导。

像这样的父母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他们习惯于用自己或社会的价值观来评判孩子,往往会忽视或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出门不叫人,父母会焦急地问:“这孩子是不是害羞/胆小?”

当孩子遇到困难,向父母求助时,大人会很焦虑:“这样的困难我们都克服不了,怎么行?”

孩子真的像父母说的那样胆小、怕生活、怕困难、缺乏毅力吗?

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成年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了片面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说,对自己真实想法的反应只有两种:“我能行/我知道/我自己想做”或者“我需要帮助/我不知道/我很无助”。

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尽量少给孩子下定义,而是尽量看到孩子不同行为背后真实的心理需求。该放手的时候,请尽量放手;请支持那些应该提供帮助的人。

很多看似行为上的问题,其实根源是情绪或者心理。

正如我的一位发展心理学老师所说:

“大部分来咨询的儿童或青少年都是因为行为问题或学业问题。但在与孩子建立联系后,我通常会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孩子更深层的情绪或心理,更具体地说,在于孩子父母自身的情绪和教养态度,而孩子的这些问题只是浮在父母教育问题之上的表象。”

如果从孩子生命的早期开始,父母就能适当认真地观察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主动积极地尝试,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介入,或者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或建议或耐心的引导,相信孩子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

这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或左右孩子的思想和想法。越小的孩子,越能从父母的眼中看到未来的自己。

父母的盲目包办或片面评价对孩子是破坏性的,都是对孩子不断失败的催眠和预测——“你做不到。”“你胆小/怕困难/做事没有毅力。”

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看孩子?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孩子通过我们而来,他在我们身上转世。我没有教他,我只是带他去生活。生活是一个过程。亲子只是我们和孩子见面的一种形式。

两个独立的生命之间,因为爱而走到一起,因为爱而成长,仅此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8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2
下一篇2022-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