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来看望刚满月的小孙女,随口问我“宝宝最近怎么样?”“小家伙越来越好了!”我兴高采烈地回答:“牛奶越喝越顺口,连睡觉的时间都……”婆婆突然示意我别说了,深情地看着小孙女说:“别在她面前夸她。习惯上说,宝宝不能夸她,夸完了也很难带她……”。婆婆的反应是典型的上一代父母的育儿心态:孩子少夸一点比较好,以免一不小心夸了以后不听话。这种态度表现在行为上,形成了一种吝啬肯定,不轻易表扬的养育文化,好像孩子就应该好好表现。
自信不是天生的
我深深为这样的文化感到惋惜。相对于国外家长的慷慨赞扬,放大孩子的每一个小成绩,台湾省家长的表现要保守得多。事实上,有大量证据支持孩子的自信心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密切相关。所谓“自信”,是指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敢于尝试,慷慨地建立外部联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家长不一定知道的是,孩子的“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习得的。婴儿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自我”概念,所以“他们生来就自信”的说法并不成立。“自信”是后天获得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实都在塑造孩子的自信。
当然,随着育儿观念的进步,大多数现代父母也知道“表扬和肯定”对于孩子自信的重要性。尽管如此,父母还是有可能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行为,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而自己却不自知:
一:好好对比一下
你有没有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孩子和他的哥哥姐姐比较,说出“你为什么不能像姐姐一样努力学习”或者“你看,哥哥知道要收书包,你就是学不会”之类的话?小心!你曾希望孩子能“见到思奇”的苦心,在这里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很容易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过程中失去自我认同,甚至可能产生“我就是不如姐姐”“反正哥哥更好”等负面证明,家长不得不马虎。
二:漫不经心的回应
想象一下,在外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打开电视,想好好打空。这时,孩子粘着你,缠着你说:“我给你讲讲。今天老师在学校说…,好搞笑!”,累了,你真的不觉得这点小事好笑,就敷衍地回答了一句“对,对,很好笑”,然后思绪又飘回了电视。爸爸的粗心,孩子其实是能感觉到的。当孩子发现你对他的分享完全不感兴趣时,他也会产生自我怀疑,猜测也许自己对父母并没有那么重要,这自然降低了他的自信心。
三:说话人无意的嘲讽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父母和孩子。有时候父母无意的一句玩笑话,“你怎么这么胖啊”或者“你穿这件衣服真丑”,很容易让孩子的自信心降级——哪怕你觉得这只是个玩笑。别忘了,孩子首先是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然后建立自我意识。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很胖或者很丑,我们又怎么能指望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四:真诚的威权主义
天冷了,你怕孩子着凉,就拿起外套希望孩子穿上。“我不要。”孩子坚决表示拒绝。“乖,过来给我戴上!”你指挥。如果这种对话发生在你家,要小心,你也踩到了。许多父母打着关心孩子的旗号,倾向于质疑孩子的现实。如果孩子已经明确表示不想穿,你还是抱着关心的立场,让他穿大衣。其实你传达的是“我不相信你”的信息。类似的情况,还有“再吃一口”的要求。如果孩子已经表示不想再吃了,你却一再要求他张嘴,这不也是一种“不信任孩子吃饱”的表现吗?这种要求孩子按照你的命令行事的不信任和无知,只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五:莫名奇妙的怪
孩子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所以请不要因为孩子的心愿未了而责怪他们。很多家长经常会说“要不是你,我们家早就可以换大房子了”或者“就是因为你,我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之类的话。父母这样说,可能只是单纯的希望孩子能更感恩,但往往事与愿违,让孩子心里不舒服。
最后,别忘了:有容光焕发的父母,才能有自信、容光焕发的孩子。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这种自信不一定来自伟大的成就。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从中获得成就感,也能让孩子接受到自信的养分,进而长出自信的灿烂果实。
虽然“不表扬”的育儿理念已经渐渐淡去,大部分家长都能认同“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正面力量,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在无形中做着事与愿违的事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却浑然不觉。如果家长除了积极表扬之外,还能有意识地避免上述行为,那么培养一个自信大方的孩子绝对指日可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