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的。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那么,父母怎么听,孩子会说话呢?
因为孩子受年龄限制,语言能力有限,很难完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用成人的方式。所以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断断续续描述某件事的时候,往往没有耐心认真听,孩子也逐渐变得不愿意说话。所以,学会倾听很重要。
仔细听
君君从幼儿园回家后,生气地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爸爸说:“爸爸,我再也不和可乐做朋友了”。
爸爸一边看电视一边说:“怎么了?说吧,我听着呢。”
君君说:“今天可乐打我,我很生气。”爸爸还在看电视。
“爸爸,我说过我不想和可乐做朋友。他今天打了我。你到底有没有听我说?哼,我生气了。”
君君的父亲还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君君还在生气。
很多家长在孩子自言自语的时候总是说我在听,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停下手中的事情,也没有认真听孩子在对自己说什么。父母的这种态度,不仅会打消孩子说话的欲望,还会让孩子不愿意说出来。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能认真听自己说话。只有当他们觉得父母愿意倾听,认同他们的痛苦,倾听自己的烦恼,他们才能摆脱现有的苦闷,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困难。
回复
“妈妈,我的汽车玩具今天坏了。一定是我姐姐干的。”
“你确定是你姐姐弄坏的?你不是自己打破的吗?”
“是我姐干的。午睡前一切都好好的,醒来就坏了。”
“那也是因为你没有自己收拾玩具。每次我告诉你收拾你的玩具,你就是不听。你看,这次玩具坏了。”
“哼,妈妈是个大坏蛋。”
在上面的对话中,汽车抛锚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在课堂上向母亲倾诉的过程中,母亲不仅没有回应自己的感受,反而不停地提问甚至指责。最后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增加了更多的负面情绪。
孩子向父母倾诉时,希望父母能正面回应自己的感受,比如“嗯。。。。。"“我知道。。。。。。"“然后呢?。。。。。。"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说话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出孩子的感受
乐乐早上哭着对爸爸说:“爸爸,我找不到我喜欢的玻璃珠了。”
爸爸听到这里,对乐乐说:“不要哭,亲爱的宝贝。它只是一颗玻璃珠。等我爸爸下班我给你买十个。”
“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十个,我只要我的那个玻璃珠。”
”然后慢慢哭。我得去工作了。真是不可理喻。”
在上面的对话中,虽然父亲对孩子表示了安慰,听了孩子为什么哭,但父亲并没有真正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想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孩子的情绪就变得越悲伤。
这主要是因为父母经常用逃避和转移注意力的手段来回避孩子的负面情绪。他们认为如果重复孩子的不良感受,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事实上,并非如此。父母只有正确地告诉孩子的感受,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是感同身受的,更容易打破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面对困难。
蹲下听
安安和妈妈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喜欢的芭比娃娃,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那个芭比娃娃,你给我买吧。”
妈妈边走边说:“不用了,你家里已经有芭比娃娃了。”
安安拉着妈妈的衣服说:“可是这件和家里的不一样。请给我买一个。”
“你说不行就不行。赶紧的,还有东西没买呢。”
安安听到妈妈的话后,突然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其实在整个对话中,安安和妈妈的交流并不是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母亲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而孩子觉得母亲在无视自己的要求,于是开始采取更激烈的态度来吸引她的注意力。
如果,在整个过程中,母亲能停下来,蹲下,抬头看着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沟通是否买玩具,那么孩子就能静下心来,用更好的方式和父母沟通,在感受到尊重的同时,也能同时学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要轻易做评价
“妈妈,我今天在幼儿园跟妙妙抢玩具了。”
“你怎么又和小朋友抢玩具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和孩子分享?”
豆豆听了妈妈的话,委屈的哭了。后来豆豆的妈妈才知道,先抢是一个很奇妙的玩具。
在这段对话中,豆豆的妈妈没有问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武断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和孩子分享玩具,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了相应的回应。但被父母批评后,孩子往往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在整个倾听过程中,不要轻易做出带有价值观的判断,这是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基础。这种倾听可以给孩子营造一种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