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温上幼儿园后,我很高兴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和一群相处融洽的朋友。但是最近我也很苦恼她每隔一段时间就回来对我提这么小的要求。很多时候,看到她渴望的眼神,我会尽力满足她。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担心这会助长她的“虚荣心”。我该怎么办?
你遇到过这位妈妈的烦恼吗?据调查,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大多有攀比心理。他们的比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项:
◆个人能力:学业、运动、行为习惯等。
◆个人经历:朋友数量、财产、经历等。
◆外在条件:外貌、身高、体型、着装等。
◆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
调查还发现,面对孩子的“我也想要”,很多家长往往会把孩子的比较变成自己的比较。他们会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害怕孩子输了就意味着自己做不到,产生挫败感。其实在幼儿园孩子的认知中,攀比并没有和金钱、社会地位挂钩,孩子的视角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来看看孩子攀比背后的真实动机!
●自我意识的觉醒
心理学家认为,4-7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膨胀”的阶段,他们倾向于对自己各方面进行积极的评价,比如在比较和竞争中夸大和炫耀自己。这是他们获得自我肯定,表达快乐和自信的方式之一。
●模仿成人行为
如果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那么从小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必然会误以为“比较”是生活的常态,进而不自觉地产生比较之心。
●获得同事的认可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集体生活中的秩序感会让他们想要积极融入群体。为了不被大家排斥,很多孩子希望通过“求同”来主动遵守集体的规范和要求,以获得大家的接纳和认可。
●心里没底
孩子总是渴望被关注,而那些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感的孩子,往往希望借助更强大的物品或力量,在同龄人和老师面前获得尊严感。“攀比”成为他们“压倒”他人、获得更多关注的重要方式。
各位家长,幼儿园里孩子的“攀比”并不可怕,科学的引导才是关键。面对孩子的“跟风”行为,家长不必过于恐慌。我们不妨关注教育的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孩子理解实际需求当孩子以“幼儿园的孩子都有”为由要求一件物品时,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谈,通过换位思考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比如:
“妈妈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你能告诉你妈妈,你真的认为这很有趣吗,或者你认为有了它,你可以在朋友中更受欢迎吗?”
“妈妈一直希望大家喜欢我,就像小时候的你一样。如果我们现在不买,有没有其他办法让大家更喜欢你?因为妈妈记得你有一个类似的玩具,再买一个会不会有点浪费?”
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买”或“不买”的问题转移到花钱的负面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父母要适时抓住教育的机会,从小就教会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坦然面对同伴的压力,成长为一个有独立见解、思想和强大内心力量的人。
2.转变孩子比较的焦点当孩子为了某一项天赋或技能与幼儿园的朋友进行比较时,说明他们内心有一种竞争意识或倾向,想要达到同一水平或超越他人。从儿童自尊的发展来看,这种自我评价是儿童自我认知中最重要的部分,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心理,鼓励孩子学会纵向“攀比”,引导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赢得想要的结果。
比如当孩子因为唱歌唱得不如其他朋友好而难过的时候,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好的方面。对于比较技巧,我有一个更好的建议,就是我们可以比较自己。只要你天天向上,你就是最棒的!”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孩子的攀比心理会成为成长的动力。
3.给孩子自尊自爱的底气心理学研究表明,把孩子互相比较,其实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最独特的个体,有优点也有缺点。尤其是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爱他们本来的样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帮助他们聚集内心的力量。只有孩子内心足够积极乐观坚强,才不会轻易被外界的关注所左右,才不会执着于通过外在的“力量”来获得尊严。他们自然不会把重点放在“比较”上。
小编说“攀比”在孩子之间总是很容易戳中父母的心,尤其是这些“攀比”发生在家庭背景和物质层面的时候,更容易击中父母的痛点。当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强调竞争、个人成就和财富积累的时候,愿我们保持内心的真实,正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获得健康成长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