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受”这个表达其实很多家长都很熟悉。但是,与此同时,很多家长对它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在微信后台的问题中,有家长提出了以下问题:
永远“无条件接受”。孩子不是不守规矩,无法无天吗?
长期的“无条件接受”会不会变成溺爱,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一直“无条件接受”,孩子不会变得经不起批评,听不进规劝吗?
有家长说得更直接:“无条件接受说起来容易。确实是个问题。没用的!”
“无条件接受”是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接受他目前的状态,但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纵容。
比如很多家长提出的1-2岁孩子爱“打人”的问题。
家长不接受孩子的表现:这么小的孩子居然开始打人。他那么暴力怎么可能得到!他必须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以遏制他的坏习惯!但实际上,如果你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你就会知道,这是孩子渴望得到你的关注或者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当他的手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经常有这样的手部动作。
那么,接纳孩子的方式就是不要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不要批评和指责孩子。你可以转移注意力或者牵着他的手跳舞,教他其他表达情绪的方式。
有家长问,“接受”就是接受,默认,没有规则?接受不等于无原则的纵容。规则应该在一岁半还是两岁以后建立?一定要站着。制定规则是为了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是,要特别注意这个规则,它不仅限制了孩子“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就是明确告诉他们还能做什么。
曾经有人指出,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应该采用“能/能/不能”的逻辑。比如不允许孩子看电视(不允许),就要给孩子提供更多好玩的活动(允许)。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我因为这个规定失去了所有的乐趣。孩子们会愿意遵守规则。他可以在你制定的规则中享受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就不会变得“无法无天”。
“无条件接受”就是“接受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可以表达出来,但不代表无条件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
孩子因为得不到东西而发脾气,大声哭闹,这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超市或者商场,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孩子在泼水、大声哭闹的时候,家长会觉得很丢脸,急于制止孩子的行为。
这一刻,不接受孩子的父母一怒之下想:“太丢人了,起来!这孩子真的很难管教!说买不到就买不到!你再哭,我就揍你!”
接纳一个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现在的情绪。理解一个孩子想要什么却被拒绝,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不是二次惩罚。所以“感同身受”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诉他你能理解他的感受。等他情绪稍微平复一点再和他交流。
“接纳情绪”不代表溺爱,不代表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不可能都“满足”了,马上就满足了。如上所述,你不能给他买那个东西,肯定有你的理由。即使孩子暂时接受不了,也要用温柔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会知难而退。这样他就不会用哭来作为要挟父母让步的手段。
“无条件接纳”是指“接纳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接受孩子独特的个性,并不意味着不切实际的无原则的表扬。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
有个家长曾经说过,我家孩子好吵,上蹿下跳,跑来跑去,我只希望他安静一点。我该怎么办?
每个家长都应该知道,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你必须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来研究自己的育儿方式。我们不能随意把孩子培养成外向、内向、端庄、活泼的人。很多时候,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匹配,所以教养方式容易出现偏差。比如一个唐僧式的家长,有条不紊,逻辑性强,特别啰嗦,结果遇到一个猪八戒的孩子,感情特别丰富,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特别期待开心的事情。这个唐僧式的父亲,扼杀了孩子所有的热情。所以我们说要“接纳”孩子的性格特征。
那么“接纳”,就像很多家长理解的那样,是不切实际的肯定和欣赏吗?不是这样的。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家长要接受孩子自身的特点,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孩子擅长的领域。没必要要求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表现好。
其次,除了孩子不擅长的领域,没有必要给予不切实际的表扬。随着孩子的成长,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当孩子被自己的劣势困扰时,家长可以适当引导,让孩子明白,我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我在其他方面比别人强。总的来说,我还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客观地正视和认识自己,不会因为你的接纳而“受得了批评,听得了规劝”。
总之,“无条件接纳”就是不要过多评价孩子,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要批评指责孩子。“接纳”是父母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和态度。
也许“接纳”本身并不是具体的方法,但是态度影响了方法。当你遇到问题时,“接纳”会让你更冷静,不焦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