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

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第1张

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

大人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取决于他对孩子“说话”的理解程度。

父母和老师爱他们的孩子,但仅有爱是不够的。爱情的好坏,因为教育理念和细节的不同,差别很大。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才能有质量的爱孩子。

1

前段时间,小学同学早上给我发消息,问我一个关于育儿的“紧急”问题。

原来她在幼儿园上大班的儿子,因为太调皮,被老师和校长要求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学生担心儿子的状态持续下去,上小学会很难!

忘记做早饭了,赶紧给她语音回复。

在她漫无边际的叙述中,我大概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因为她儿子太好动太调皮,最近和老师对着干,明显“刀枪不入”。他被老师和校长怀疑“不正常”,让她带儿子欢欢去看心理医生!

我让她给我讲一下欢欢的情况,于是同学就给我讲了几个:

说的也不为过。孩子太想要气球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这很正常。

但是,欢欢几乎无法和老师正面交流。老师让孩子们把书包里的书拿出来,孩子们一动不动地坐着,好像听不见一样。让孩子写拼音,孩子不写。在笔记本上画火车。户外活动时,他一定是第一个跳出队伍的,在幼儿园操场上蹦蹦跳跳,好像听不到老师的指令……

我意识到孩子确实有点不正常。就问同学:孩子心理正常吗?学生很确定自己的智力很正常。我又问:孩子和你相处的方式一样吗?

同学说,可以。比如他被带去图书馆的时候,声音很大,叫他安静。他仿佛听不到似的,在阅览室的桌椅间跑来跑去又喊又叫,一圈又一圈停不下来,让人看他像看怪物。每天,当我回家时,我必须做作业。我的孩子决心和我对抗,不写了……

这时,我听到背景音里有个小男孩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我要买五个机器人帮你做家务,一个扫地,一个擦桌子,一个倒垃圾,一个买菜做饭,一个洗衣服!”

童稚男声,口齿伶俐,逻辑性强,说话慢条斯理,条理清晰。

这是一个五岁男孩多么正常的表情啊!怎么会像同学说的那么不堪?!

我从同学那里了解到更多的是:老师对待孩子是否有不公平的地方?

我同学又跟我说,其实她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有点调皮。到了幼儿园的班级,老师总是怀疑孩子坐不住,难免会批评孩子。他经常放学后当着孩子的面跟我抱怨,所以孩子越来越叛逆。

我意识到欢欢的“对抗行为”可能是对老师不公平待遇的一种无声反抗!我把这个观点告诉了我的同学,让她加强和老师的沟通,尽量找一个对欢欢“用心”的老师,消除孩子的对抗行为。

说到“用心”的老师,同学们惊呼:他们班的护士老师对孩子很用心!知道欢欢在我家太吵,经常扰乱集体活动秩序,所以护士老师上课时总是留在欢欢身后,防止他行为出格。在户外的时候,护士老师总是牵着欢欢的手,偶尔会忘记牵。他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失去了控制……

突然看到一个五岁男孩充满天真活泼的“尴尬”处境。他用自己独特活泼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与世界接轨,却被大人们贴上了“太吵”、“不正常”的标签!不仅有老师时刻戒备,防止他做出“过分”的行为,而且他在户外的时候也被紧紧地束缚着!

当男孩本能地想要反抗,本能地想要释放自己的不满和压抑的天性,遇到“自由”就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尖叫两圈,还被老师和校长要求去看“心理医生!”

好伤心的孩子。不仅他的天性被压抑,老师还在全班同学面前用实际行动给他“贴标签”:看!什么招式不对!调皮就是不正常!不听话被老师约束!

现在的孩子因为想用自己的方式摆脱大人的控制,被要求“看心理医生”!

孩子生来就有灵性。他能看到成年人的各种潜在语言,但成年人看不到表达能力弱的孩子的潜在语言。结果是成千上万的优秀孩子在大人的“隐身”中不经意间被引上了歧途!

我给我同学详细分析了这些情况,她还是很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是因为同一个老师,同一个班级?

2

我意识到这可能和家庭教育不当有关。我让她留言,匆匆出门送孩子去幼儿园。

从幼儿园回来点开消息,头皮都麻了。我同学大概留了几百条信息。我听了整整一个小时,比我平时听微课的时间还长。

其实听完前20条,我就明白孩子是怎么回事了。但是同学反复强调我孩子的情况,讲她平时怎么和他们相处的细节。

我突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问同学:你是不是总跟孩子唠叨?

同学不好意思承认:有!从小就爱说话!等我有了孩子,孩子的一些行为不当的时候,我会一遍又一遍的告诉他,不断的纠正和提醒他,怕他下次改不了!真是唠唠叨叨!

难怪小孩子总是听不到大人的声音。当大人“看不到”自己的初衷,看不懂孩子的表现,不相信孩子的自我纠错能力时,就会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和提醒。这时候孩子会自动开启防御和屏蔽机制,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和指令了!

孩子用我行我素的潜在语言告诉你:我被打扰了!我无法集中精力做我自己!我需要找到我自己!

可惜,有时候大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而孩子又不能正确表达。这样,误会就产生了。大人认为孩子不正常,而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激烈对抗大人。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强调女儿的“混日子”行为。女儿奇怪地问我:“妈妈,你总是这样对我说。你以为我聋了吗?!"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可能和大人想要表达的完全不一样。我意识到我错了,我赶紧提醒自己少说话!如果我一直提醒你,我怕我女儿真的“聋”了!

我给了同学一个可行的办法:尽量“看”孩子,感受孩子,少唠叨,多鼓励。并建议她跟老师婉转的说,不要对孩子太狠。

一周后的一天早上,同学给我发来了如下消息:

我没有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大人们自我调整后,孩子突然好像变了一个人,渐渐“正常”起来。

只有孩子真正被父母“看见”,他的潜在语言被父母“读懂”,孩子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茁壮成长。

3

事实上,母亲焦虑的父母往往更容易“看见”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眼里,没有孩子,只有孩子的理想模式。他们不断模仿模型,想要“塑造”自己的孩子。

前几天和女儿的同学约好去玩轮滑。一个很聪明的男孩,聪明活泼。去年春天,他只学了两次轮滑。在他初学的女儿面前,这个不到六岁的小男孩一定会炫耀他的技能。

但是,男孩妈妈看不到孩子内心需要被鼓励和表扬,只看到了孩子的“骄傲”。她不断地批评和提醒孩子,说他太浮躁,爱大喊大叫,要求男孩不要这样做。

在女儿非常专心学习的时候,男孩的妈妈不停地要求孩子“滑快点,加速!”看人家进步多快啊!“男孩子”听不到“妈妈的漫谈和攀比”,依然“自娱自乐,各行其是”。我很佩服男生这么开朗,不受妈妈打扰的影响。

吃饭的时候,男孩不断被妈妈唠叨,“看人家吃饭多好啊!”“快,喝粥!怎么能只吃干粮呢?!"这个男孩总是拒绝坐下来吃饭。估计他正在里面和他妈激烈对峙呢!

这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幕。太多的成年人看不到自己真正的孩子。他们被焦虑所驱使,想要培养一个理想的孩子。但事情往往事与愿违。

4

当太多的阶层固化,财富分层的声音萦绕心头,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被无形放大,焦虑不断被迫升级。

可怜的孩子,在父母空白的追求和竞争中,成了父母“视而不见”的傀儡。他们不仅不能按照生命的内在力量成长,还要分出精力来对抗大人的“不当干涉”。

要“看见”孩子,了解孩子,需要家长用心去体验,符合一个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个性和发展!尊重孩子独特的心理和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孩子面前的表现,以及孩子如何从父母的例子中认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塑造优秀孩子的功课不在于大人如何纠正孩子,而在于家长如何做好自己!“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做的功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6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1
下一篇2022-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