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手机“情节”,家长们如何摆脱?

孩子的手机“情节”,家长们如何摆脱?,第1张

孩子的手机“情节”,家长们如何摆脱?

越来越多的孩子痴迷手机,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头疼。孩子真的没有办法摆脱手机吗?是啊!文章里,我们来看看!

现在手机几乎是每个人的日常用品,孩子更是沉浸其中。他们熟悉操作,时刻记得挂手机,时刻和父母谈条件,让他们玩得更开心。面对孩子的“手机情节”,很多家长都很头疼。到底怎么处理孩子玩手机?

“妈妈!妈妈!”我一进门,宝宝就用一只肉乎乎的小手扑向我。我心满意足的把他抱起来,正要亲吻他的小肉脸,他把我推开,问:“手机呢?”

这个小家伙,我以为他想我了,没想到他想手机了。目前,手机的地位即将超过母亲。有各种游戏,视频,微信,拍照,录像...那个不能玩。

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小孩子也不例外,一个个认真的拿着手机。

我们都知道,孩子玩手机太多,肯定会有一些不良影响,比如影响视力,过早近视;比如长时间盯着屏幕会束缚全身的活动;比如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比如电子屏幕太刺激,从而对纸质书失去兴趣……

但是,你知道吗?孩子对手机的热衷背后有一些原因。

*手机控制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对爱玩手机的父母。

不要低估榜样的力量。孩子学到的不是你刻意的说教,而是你真实的呈现。

低头族父母沉迷手机。他们经常拿着手机,听不到家人的电话,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孩子也会效仿,这就是以身作则。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少玩手机,家长要克制。多读书,多和孩子互动,不要让手机占据我们生活的全部。

*手机里有孩子需要的精神需求。

有时候,我们忙于自己的事情,常常不回应孩子的呼唤。

不过手游里也有及时反应的。每过一关就有奖励,失败一次就有鼓励。手机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成就感、存在感和合作感,这是手机对孩子最大的吸引力。

如果孩子沉迷手机,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不是孩子沉迷手机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没有得到更丰富有趣的互动,没有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那么,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时,我们家长该怎么办呢?

第一,不要妖魔化电子产品。粗暴的禁止往往会导致叛乱。

这是一个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的时代。严格粗暴地禁止孩子玩手机是不现实的,会让孩子与时代脱节。况且你越不让他玩,他越会好奇手机到底有多好玩。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有人想要,单方面的禁止更容易导致反抗。这跟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关系。有句谚语:“禁果特别甜”,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疏导,而不是遏制。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禁止。

第二,做孩子的榜样,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孩子有问题,家长需要经常反思。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是否沉迷于手机。睡觉前看手机,醒来摸手机,吃饭时看手机,走在路上看眼睛?

手机里真的有那么多比生命和家庭更重要的丰富有趣的东西吗?还是只是因为习惯,因为无聊?

面对孩子,我们需要尽可能的放下手机,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书,听音乐,做运动,或者有好的陪伴。

我们是孩子模仿的直接对象,我们的样子可能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第三,给孩子提供更丰富、更刺激的活动、游戏和注意力的转移。

参与孩子的陪伴,全神贯注的陪在他们身边,创造一些好玩的小游戏,主动回应,全身心的投入。如果爸爸妈妈愿意陪伴,孩子就不会愿意用手机陪伴。

你可以偷偷在网上查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回家和孩子一起做。你可以计划一次徒步旅行,带着孩子去拥抱大自然。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担家务,享受劳动的快乐……

生活中有了这么丰富有趣的互动,孩子会渐渐忘记手机。

四。制定清晰有力的规则。

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在给孩子理解和爱的同时,要制定明确有力的规则。比如每天玩手机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写完作业必须玩手机。

比起“每天玩手机不能太久”,“每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小时”更容易衡量。明确的目标让孩子更容易操作。

作为孩子的监督者,控制和规范时间,有助于孩子养成科学合理的作息规律。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要有爱和规矩,要有态度和温度。好的引导,以身作则,一定能解决问题,迎来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64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1
下一篇2022-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