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学就难受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呢?

一上学就难受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呢?,第1张

一上学就难受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呢?

前几天有个妈妈咨询,孩子一到学校就觉得胸闷。在学校的时候特别难受,但是回到家症状就消失了。而且,每次课间我都会给妈妈打电话。最近几天,我变得不愿意去上学了。

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会先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说没毛病,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解,认为孩子是在无病呻吟,是在找麻烦,从而对孩子失去耐心。

为什么孩子会对学校产生情绪排斥和生理反应?

很多家长,在找不到根本原因的时候,就给孩子加一些难听的话,甚至和孩子打架。有的认为孩子是故意给家长出难题,有的为孩子不愿意上学而焦虑,有的把所有的道理都告诉孩子,但对孩子的症状没有任何作用。

实际上,这种非理性的紧张和对学校的恐惧,表现为明显的焦虑和身体症状的结合,就叫做学校恐惧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校恐惧症的根源其实并不是来自学校。

真正的根源,往往深植于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当孩子内心的冲突无法向父母表达和发泄时,学校就成了孩子投射内心冲突的外在场所。学校里发生的一些小事,成为孩子长久以来内心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上面那个一上学就胸闷气短的孩子,他妈妈反映他以前是个特别省心的孩子。他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他变得很粘人,只是挂在身上。

后来在交流中得知,父母平时工作忙,很少陪孩子,孩子也很省心,很独立。一年前,这位妈妈生了二胎,不得不把有限的精力拿出一部分放在二胎身上。同时,她把大儿子送到了寄宿学校。

小孩子很敏感。家庭成员的变化,家庭分工的变化,在大人眼里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孩子心里却意味着骚动。

然而,懂事的孩子看到妈妈忙碌疲惫的样子,也会心疼妈妈。更重要的是,弟弟或妹妹的到来,吸引了全家人更多的关注和喜爱,她的内心也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认可。但是,这与我们灌输给孩子的中心思想“听话,懂事,独立,不给父母添麻烦”相冲突。

所以她让自己显得独立,无忧无虑。这是孩子建立的一种防御机制,把被家庭抛弃和边缘化的焦虑和恐惧在潜意识里包裹起来。

一旦外部环境因素触碰到这个防御机制的外壳,其中的恐惧和不安就会伺机而动。

最近学校发生了一件小事:她在学校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最近这两个好朋友申请和老师做同桌。

一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却成了挑起孩子心中隐藏已久的冲突的石头。

本来是三个人的小团体,现在另外两个人同桌,彼此更亲近。然后这个孩子就觉得自己好像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

这种感觉其实是她自己内心的投射。

心中有个好对象,美才能投射出来。孩子潜意识的真实感受是被父母忽视,被家人边缘化。所以,当她在学校也有被边缘化的感觉时,恐惧和焦虑会压倒孩子。

比如她上学前和妈妈约好,每次课间都要给妈妈打电话。我妈说她早上要和一个客户通话,可能接不了电话,所以特别生气,不敢去学校。

此时,孩子的行为其实已经“退步”了。

所谓回归,就是当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在高级阶段受挫时,他会退到低级阶段,以寻求低级阶段曾经获得的关注和满足。

比如当很多孩子出现倒退行为的时候,父母就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让孩子重新从父母的关注和重视中获得所需的精神能量。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些表现和行为简直是头疼欲裂。所有来找我咨询的家长都会急着问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孩子这样应该怎么办?”

其实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行为和症状没有对错之分。这是内心长久的冲突被激活时,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

能够发出信号是幸运的,因为疾病及其症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孩子的某种心理需求,这就是所谓的“症状的心理意义”。

而且,心理症状本身可以缓解疼痛或焦虑,被称为“精神症状的首要好处”。比如有洁癖的人,可以通过反复的清洁来缓解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冲突和超我焦虑。

这就是疾病作用带来的好处。比如这些一入学就肚子疼、呕吐、腹泻、胸闷、哮喘的孩子,引起家长的注意。通过不上学,他们粘着妈妈,让妈妈回到小时候自己照顾自己的那一刻,从而滋养他们缺失的心。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有这种学校恐惧症。是因为母亲需要对孩子保持持续的依恋,这就打断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一上学就反胃的初中男生,通过交流得知父母婚姻最近面临崩溃,父亲继续前行,母亲天天呻吟,把所有的伤心和委屈都哭给儿子,同时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从表面上看,孩子害怕上学,不愿意上学,愿意和妈妈呆在家里,这是孩子对妈妈的一种依恋。其实换个角度,是母亲把内心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过度的担心和精神寄托使孩子陷入对家庭破裂和失去父母的焦虑中,强化了她的依恋行为。

孩子的问题大多可以理解为家庭关系问题在他们身上的具体表现。或者说,孩子的问题只是父亲或母亲“症状”的一种变相表现。

所以,当孩子对学校的“莫名”恐惧和排斥伴随着躯体化反应时,家长一定不能简单地责怪孩子不懂事,没有主见。我们必须消除孩子身心的问题和隐患,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抓住孩子情绪隐藏的求救信号,确定孩子和家庭环境中有哪些因素阻止孩子返校,有哪些力量可以支持孩子返校。给孩子及时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尽快消除这种情绪障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56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