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小诺问我:馒头好了吗?我说还要一会儿。不到半分钟,小诺又问我:妈妈,馒头好了吗?我说,别急,耐心点!过了一会儿,小诺第三次问我:馒头好了吗?
在得知要过一段时间后,小诺终于不耐烦的问我:你说多久一段时间?
我想了想,告诉她是5分钟,让她去客厅看看分针指了多少分钟。她说它指向2,我告诉她分针指向3,馒头就好了。
小诺叫了一声之后,就再也没有来烦我了。他自己找了一本故事书,坐在挂钟前读了起来。五分钟后,她兴奋地告诉我:“妈妈,分针指向3了,我可以吃馒头了!”
在得知“一小会儿=5分钟”后,孩子从烦躁焦虑变成了安静耐心。两种行为的巨大反差让我开始反思:我经常批评小诺太着急,太没耐心。是因为孩子真的没有耐心,还是因为她内心缺乏标准,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耐心?
我记得给小诺讲过一个关于一个非常高大的英雄的故事...小诺指着旁边的高楼问我:有这房子高吗?
还有一次,据说宝宝刚出生,脸很小,小诺把食指探到只有一厘米,问我:这么大?
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平时和孩子的交流,会发现我们经常对孩子说:过一会儿就不疼了;当你长大了,你可以...;加一点糖...;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
所有这些关于时间的长度、重量、大小的描述,其实都不太适合“没有想法”的孩子。
我有一本西点食谱,解释的很详细。例如,做蛋糕时,配料有确切的数字:多少克面粉,多少克糖,多少克牛奶...即使是没有经验的人,参照食谱也能做出还过得去的蛋糕。
而且孩子是一个没有基本功的人。TA需要的是西式菜谱。
于是,前几天小诺摔倒的时候,膝盖撞到地板,哭得很伤心,我把她扶起来,给了她一拳,告诉她5分钟后疼痛就会停止,她就静静的等着分针指向8。因为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挂钟上,5分钟后膝盖神奇地“一点都不疼”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可以带给他安全感,因为他可以自己判断事情,而不是完全紧张。
比如小诺知道馒头需要蒸5分钟。如果只是蒸3分钟,她知道不熟,不能吃;比如她知道地铁站有黄色安全线,站在线外不安全...
如果我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多使用一些确定的词语来描述,孩子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给孩子讲大象的时候,如果在“它的鼻子很长”后面加上“它可以垂到地上”,形象会生动很多。
很多时候,孩子犹豫不决,或者缺乏耐心,并不是因为性格不够果断或者不够冷静,而是因为TA没有掌握相应的标准。
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你是新进公司工作,有同事结婚发请柬,我们可能不知道要包多少红包,因为每个公司的“标准”不一样。多装不好,少装更不好。这时候我们就要了解一下“标准”了。
还记得汶川地震,刘德华等艺人第一个发起捐款,他捐了10万。最后被无数网友骂,因为很多艺人捐了20万。
其实我觉得刘德华挺不公正的。你觉得他缺这十万块钱吗?肯定不差!如果他知道大家都捐了20万,他怎么可能只捐10万?他是发起这项运动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的本意是想打头阵。但地震中该捐多少钱的标准很难把握,最后引来一片非议。
你看,对缺乏“标准”的事情,大人做决定都不容易,何况孩子?
幼儿需要做的决策相对简单,需要的“标准”也相对简单。我们就告诉他一个确切的数据或者一个参考的例子吧。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他独立做决定的事情会越来越复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必须遵循的规则,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指标。
比如我的大女儿小西,以前经常问我:我能做这个做那个吗?前几年我一般都是跟她说是,后面再解释。最近我一般不会直接告诉她答案,只是告诉她规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些准则包括:不伤害自己,不伤害或妨碍他人,不危害环境。满足这三个标准后,想干嘛干嘛。
但是生活总是在变化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她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复杂到我之前给她讲的三个原则都解决不了。
几天前,我和小讨论了校园欺凌的问题。小Xi告诉我哪个同学被欺负过,哪个同学喜欢欺负别人。然后我们讨论了在这个“欺凌事件”中要不要帮助弱者,为什么要帮助他们,谈了很多很难决定的事情。
我不想和小西谈什么“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之类的。这些崇高的道理只会引起她极大的反感,从而迅速终止我们的聊天。
我告诉她一个新规则:永远寻求“内心的平静”!
我和孩子分享了两个故事: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从家里坐班车回学校。我买票时,售票员多找了我50美分。我拿着钱犹豫了一会儿,但决定告诉售票员,“你多给了我50美分的零钱”。已经走到后排的售票员把钱收了回来,说了声谢谢。身边有人小声说:“这年头有雷锋啊!”其实我不是在学雷锋。我只是在想:如果这五毛钱不还给售票员,我心里会不安,每次回家都要坐同样的车。每次看到他们,我都会忐忑不安...
另一件事也发生在高中: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我的鞋子坏了,我在街上找了一个老人来修,花了2块钱。我递给他一张5元的票,他给了我8元。我估计是把给他的5块钱记成了10块钱。在我看来,有一段时间人类和自然之间发生了战争。五美元几乎是我每周的食物.....但是我很快就给了老人五美元。以后每次天寒地冻的时候我都不愿意想起,以后我也不愿意看到所有的老人不安。
我给小溪讲我的故事,不是为了讨论违法不违法,也不是为了宣扬不值那个钱的道理。我只想告诉我的孩子:当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时,问问自己如何才能心安理得。
回到她说的同学被欺负,朋友不可爱被孤立...你想伸出援助之手吗?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不伸出援助之手,以后会不会感到不安?
但是安心是我告诉小西的一个新“规则”。除了法律,再加上这个“规则”帮你做决定。
电影《完美陌生人》中有一个情节特别触动我:
我17岁的女儿给她爸爸打电话,说她男朋友邀请她去他家过夜。他的父母今天都不在家,她不知道去还是不去。
爸爸问女儿怎么回答的,她说:
“我不知道,但我想去……但没想到是今晚。如果我不去,他可能会不高兴。我该怎么办?”
爸爸轻声说:“不要去他家,因为他不开心。这不应该是唯一的原因。”
然后他说了一句很温暖的话:
“我想说的是,这是你人生中重要的时刻,也是你一辈子都会记得的事情。明天和朋友聊天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谈资,如果以后想起来,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会让你嘴角泛起微笑。动手吧!但是如果你不这么认为,或者你不确定,那就别想了!因为你还有大把时间。”
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回首往事,如果会让你嘴角露出微笑,那就去做吧!
多么温暖睿智的回答。这只是我想告诉我的孩子的另一个“规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