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男孩的父母不在身边,一个朋友好心的提醒他:“小朋友,以后不能撒沙子了,会洒到别人眼里的。很危险!”小男孩没听见,就去别的地方玩了。
突然,一堆沙子从天而降。朋友的儿子脸上和眼睛里都是沙子,孩子在哭,在尖叫。原来,又是那个小男孩在撒沙子。朋友马上找来水,帮孩子清洗眼睛里的细沙。就在这忙乱的时刻,小男孩的爸爸过来说对不起,小男孩对朋友说:“对不起!”告诉朋友,父亲刚刚生了一个全身散落的孩子!
那个父亲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没有答应任何积极的事情。回头一看,困扰的小男孩继续玩沙子!朋友生气地说:“如果没有积极的改正行动,说‘对不起’有什么意义?”
2。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去餐厅吃饭的经历。邻桌的两个小男孩刚开始打得很开心,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推搡起来。
结果我们桌上的一杯果汁不小心打翻了。我们家长看到后,马上训斥孩子,让孩子给我们道歉。两个孩子马上说了声“对不起”,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我和朋友在清理碎玻璃的时候,刚好看到两个小孩在看我们。我对大一点的孩子说:“你能帮我拿个塑料袋吗?”他回答道:“我们已经道过歉了。”
显然,孩子妈妈还在生气。她让两个孩子坐下,开始认真说实话:不要影响别人,尊重别人,做错了要说对不起等等。
就这样,母亲一边看着我们收拾,一边骂着孩子。没有人来帮忙,她也没有叫服务员来处理。
3。如果孩子做错了,家长会让孩子说“对不起”。当孩子道歉了,也接受了家长的讲道理,这种管教就结束了。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个故事中,小男孩伤害了别人,并继续他的行为。第二个故事,男生认为说了“对不起”之后,就和自己没关系了。当孩子犯错时,除了教他说“对不起”,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如果孩子做了错事,父母管教的重点应该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为这件事的后果负责。比如,如果孩子吃饭玩耍时打翻了盘子,家长不必大发雷霆,而是让孩子负责清理洒出来的东西:教他收集,看着他,等他清理完再做其他事情。下次他就知道了,好好吃饭,不然要花很长时间收拾。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我为什么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因为我要为这样的行为承担后果。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之所以体会不到“对不起”的真正含义,往往是因为缺乏同理心。当你得罪别人的时候,你感受不到别人的感受,或者当你被别的孩子委屈得罪的时候,你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对方向自己道歉的感受。
所以,要让道德规则真正成为孩子行为的灯塔,就必须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比如,一个孩子伤害了另一个孩子,就要带他去看别人流血的伤口,让他看受伤孩子治疗的过程,让他看自己是如何造成别人的痛苦的。如果受伤的孩子需要帮助,尽量让孩子帮忙。
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进而内化“对不起”的真谛,成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
给出一个改正错误的方法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改正错误,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告诉他犯了错误后该怎么做。试着敦促他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这样会降低孩子犯错或者重犯的可能性。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让“对不起”只是成为孩子逃避责任的工具。童年生活经验是儿童未来人格特征形成的基础。如果孩子在错误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模式。所以,当孩子不小心犯错时,除了提醒孩子承认错误,还要从错误的行为中吸取教训,让错误成为孩子进步的阶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