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睡觉不怕吵,学习也不怕吵

尹建莉:睡觉不怕吵,学习也不怕吵,第1张

尹建莉:睡觉不怕吵,学习也不怕吵

就像睡眠环境中总有要求“安静”一样,人们习惯于在学习环境中要求安静。但就像适当的噪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一样,适当的噪音也可以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的抗干扰能力。所以,在孩子的学习环境方面,不要过分追求安静,以免事情走向极端。

睡觉不怕噪音,学习不怕噪音

1、睡觉不怕吵——让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加“自然”

这几年,我时不时去拜访刚生完宝宝的亲戚朋友或者同事,发现很多人总是对宝宝的睡眠非常照顾。我低声说话,拔掉电话线,生怕有什么东西吵醒孩子。父母渴望爱孩子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是不对的,可能只是给孩子以后的睡眠造成困扰。

很高兴在圆圆出生前看了一本新的育儿百科。这本书很好,是美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写的。当时还买了其他几本“国产”育儿书。看完他们,觉得这本“舶来”的书的育儿理念处处追求“自然”,却又科学客观,非常合我意。比如婴儿睡眠,我当时看到的所有“国产”书都说,孩子出生后,要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睡个好觉。这本书是这么说的:

“家里有些动静,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睡眠。父母不用在房间里蹑手蹑脚,也不用小声说话。不然孩子习惯了安静的环境,突然听到声音很容易惊醒。不管是婴儿还是小孩,只要习惯了平日家里一般的噪音和声音,即使有客人来访谈笑风生,或者打开了收音机、电视机,甚至有人走进他们的卧室,他依然可以睡得很香。”

一小段话让我受益匪浅。

这段话提醒了我,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不受大人正常活动的干扰。稍微嘈杂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孩子睡觉不被打扰的好习惯。那么圆圆出生后,我们该怎么办呢?平时我们的声音和电视音量有多大?而床上的小宝宝也确实表现出不怕被打扰。她在满月时拍照的表现加深了我的印象。

那时候我家还没有相机。当袁媛满月的时候,我会从外面找人来家里给她拍照。摄影师来了,宝宝在睡觉。因为摄影师要和另一个家庭拍照,他不想等,我们决定叫醒孩子。

我先摸了摸她的脸,用我平时的声音叫她起床,没有反应。

于是她掀开小被子,一边活动四肢,一边用稍微大点的声音跟她说话,但她还是不理会。

她爸爸在旁边说,接起来就要醒了。我把她抱起来,拍拍她的屁股和后背,左右,好像都在别人身上。她的头靠在我的胸前,她睡得更香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很搞笑。连摄影师都说真的很奇怪。为什么他们醒不过来?然后我们用手轻轻挠了挠她脖子上的痒疹。她只是微微扭了扭头颈,脸上露出了浅浅的笑容。她均匀地打鼾,继续她的梦想。

最后,外婆用尽全力用毛巾擦脸。湿冷的毛巾擦着她粉扑扑的脸,小家伙只是微微皱了一下鼻子,然后脸色黯淡,表情过于强势,沉沉睡去,却没有醒来。

但是摄影师走了不到十分钟,渊源就醒了。首先,她扭动身体,睁开眼睛,然后张开嘴,开始哭泣。她想吃奶。我们又气又笑——我们太自我了。

这件事让我们发现,孩子不仅“不怕被打扰”,简直就是“特别不怕被打扰”。一般人没必要叫醒熟睡的宝宝,所以这种现象不容易被发现。从此,我们再也不担心有任何噪音会打扰她,她真的可以在任何声音里睡得很香。

其实渊源再大一点就容易醒了。从她一岁多开始,因为要赶火车,我们好几次都要半夜起来。我只是轻轻叫她,她就可以不哭不闹的醒来。她非常聪明。但在平时,她总是睡得很沉。只要声音不是专门叫她的,就不会打扰她。她的耳朵似乎有过滤无关声音的特殊功能。

在她大概两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她爸爸和我在睡觉前为了一件事大声争吵。渊源和我们在一个房间,已经睡着了。一开始我们担心吵醒她,但是发现她睡得很香,没有被打扰的迹象,于是声音越来越大,吵得很开心。父母掀起了一场音乐风暴,但袁媛总是睡得像催眠曲一样香甜。

确实有一些婴幼儿似乎害怕睡觉时的噪音。这种情况,除了一些特别敏感的孩子,一般都是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习惯了坏习惯。有些宝宝在头三个月会出现腹部绞痛的情况,也会导致宝宝突然惊醒哭闹,大人往往会误以为自己被吵醒。无论如何,家长不要纵容他睡觉怕噪音的习惯。而是要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的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噪音。

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总是解决错误,最终可能会变成心理问题。

听一个读研究生的女生说她宿舍有个舍友,睡觉特别怕吵。宿舍有四个人。虽然其他三个人一直小心翼翼,但这个室友总是抱怨宿舍里的人制造的噪音让她无法入睡。其他三个不在宿舍的时候,她抱怨楼道里有人跟她说话;半夜楼道里没人的时候,她睡不好,因为窗外总有一些声音传来。她的睡眠问题似乎只有成为罗宾逊才能解决。

可想而知,这个女生给舍友带来了很多麻烦,最痛苦的还是她自己。据说这个女孩的妈妈睡觉特别怕吵,所以从小就照顾她。但这种关心不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而是为了她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的麻烦。

2、学习不怕吵——喧闹的校园让孩子学会集中精力

就像睡眠环境中总有要求“安静”一样,人们习惯于在学习环境中要求安静。但就像适当的噪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一样,适当的噪音也可以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的抗干扰能力。所以,在孩子的学习环境方面,不要过分追求安静,以免事情走向极端。

这方面经常做过头。

我在北京的一所小学看到,每天放学前的活动时间被称为“管理课”时间。这个时间本来是让孩子自由活动的,实际上变成了自习课。每个班都有一个老师负责孩子们。任何一个孩子一旦说话,都会被老师大声训斥。有些班级纪律很差,老师不得不声嘶力竭地不停喊叫或者敲讲桌来维持“秩序”——这种从早到晚求安静的现象其实在学校里很常见。从小学开始就这样了,现在好像越来越严重了。

媛媛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上下午自习课。老师不总是在教室,大部分时间班干部维持秩序。圆圆当时是班长,老师让她管理自习课的纪律。孩子们已经照看了一整天了。这个时候一个老师很难控制,自习课他们愿意听班长的话总是很吵。处理完这个,男的又开始说话了,特别是她埋着头刚写了一点作业,教室就乱了,要她重新站起来维持纪律。教室里的噪音经常很大,以至于她的声音都被淹没了。袁媛不得不大声喊叫,让教室重新安静了一小会儿。

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圆圆的天性,老师总是让她承担自习课的“纪律”责任,让她左右为难。过了一段时间,她居然写了一份“辞职报告”,要求辞去班长职务,想当文艺委员。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文艺委员自习课不需要管人。事情已经把孩子逼到连“官”都不想当了!

小学是孩子活动的场所,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噪音怎么了?真的能干扰任何人的学习吗?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安静瘾”,甚至这种瘾已经到了危害孩子的地步。

听一个朋友说,她儿子的小学创建了“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中有一个项目是建设“无声走廊”。也就是不允许孩子下课后在走廊里大声说话。学校每天都派小干部在楼道巡逻抓吵闹的人。小干部把握不好标准,经常是哪个孩子说话不注意声音大了都会被记下来,扣班里的分。结果班主任为了避免扣分,下课后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不让他们去走廊。谁要上厕所,就先在教室排队,一个下课回来,一个接着上。听说这个学校的楼道真的很安静,体验也推广到了其他小学……

一个在“无声走廊”里长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本质上是学校教育的野蛮。这样一个创建“文明学校”的活动,能让孩子们在心里成长出怎样的“文明”?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孩子的习惯,不应该追求表面的整洁,迎合某些负面的爱好。学习环境方面,不需要刻意制造噪音,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最好是顺其自然。如果学习环境符合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学习中自然能形成抗干扰能力,在这方面有惊人的成长能力。“学习无噪音”和“睡觉无噪音”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同一个解决方案。

请看这个小学是怎么做的-

“孩子们在学校里非常自由,每天想上什么课都由他们自己决定。这所学校从来不会因为“打扰别人”而阻止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在它的图书馆里,有人读书,有人唱歌,有人看书,有人画画。在一般人眼里,这个地方已经够吵了,但其实孩子们互不打扰,各做各的事,玩得很开心。这所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抗干扰能力。目的是让孩子学会“不管周围环境有多吵,都能立刻集中注意力”!

这所学校让孩子们感到快乐。每个孩子放学后都不想走,都想第二天一早到校。它招收的学生都很普通,甚至有些是身体残疾或者被其他学校开除的,但是经过这样的初级教育,几乎所有的学生最后都是成功的——这就是著名的《窗边的小豆豆》里写的学校:巴学园。它存在于70多年前的日本,创始人是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时至今日,他的教育思想仍然非常先进,值得称道。

3、高考不怕吵——学会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在家庭中,父母当然要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学习环境,但这方面正常就好。不要要求太高。如果家长过分关注这方面,甚至表现出焦虑,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不是好的影响。

曾经遇到一个住在楼下的邻居。圆圆上初中的时候,女儿就要高考了。那时候渊源要考二胡。因为她上的是寄宿学校,所以每个周末回家都要练琴。结果圆圆的二胡一响,楼下的暖气管就开始敲了。一开始我们并不认为是针对我们的,因为那栋楼虽然隔音不太好,但是别人家的噪音也只是隐约听到,音量大小根本影响不到他们。重复了几次后,我们确信这个声音是为了阻止袁媛练习二胡。

后来在电梯里遇到几个邻居。从他们的谈话中,我知道这位母亲抱怨别人家的声音影响了女儿的学习,所以她总是敲暖气管道,甚至“拜访”一些人。可能大家心里都觉得她太过分了,但是人家还是支持孩子高考的,家里各种声音他们都有意识的减少。

渊源晚上不能练二胡,只能周六早上,姑娘上学的时候。那段时间听不到邻居弹琴的声音,但不时听到楼下敲暖气管的声音。好像影响他孩子学习的声音是用不完的。当时我很担心初三的那个女生。家长大声敲打暖气管,其实是在不断提醒孩子,这里那里有噪音。整天竖起耳朵寻找噪音。你能专心学习吗?

可惜那个女生真的没考上大学。我知道结果是她复读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不想学习,找借口说别人打扰了她。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能助长孩子的坏习惯。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强壮的人,通过消除周围正常的声音来完成研究是不合理的。一个在正常环境中被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被打扰。真正困扰他的不是声音,而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父母不可能给孩子创造每一个理想的成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随身携带。

圆圆上高中的时候,她奶奶来我家,总是担心电视声音会打扰她学习。我们会一遍又一遍的跟她说,奶奶很好,你想什么时候看电视都可以。

我们说的是实话。只要我们不把电视机搬到圆形房间,她就关上机舱门,完全不受任何东西的干扰。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她的抗干扰能力,甚至在她小学的时候鼓励她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高考前两个月,离我家不到100米的地方,一栋新楼房开工了。大型车辆因为白天进不了城,只能晚上进。于是每天晚上11点或者12点的时候,外面开始传来大卡车的轰鸣声,钢筋石块的装卸声,还有作业时工人的喊叫声,直到凌晨三四点。楼上还有两位候选人和我们在一起。他们父母去了工地,没有结果。北京好像有规定,高考期间居民楼附近的工地不允许夜间施工,但是那个工地一整夜都没有停。施工单位只是不停地在居民楼里张贴道歉通知,希望人们理解。

我和她爸爸也有点着急,但是考虑到施工单位有他们的难处,我觉得去找他们也没用。我们在家里能做的就是避免提醒而不是抱怨。

关于工地的噪音,我们从来没有在媛媛面前提过一个字。每天观察她安心的样子,我猜她可能根本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还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对噪音没有表现出焦虑。

那个阶段,圆圆的睡眠也很好,可能也是因为她睡觉不怕噪音的习惯。袁媛在高考前说他不紧张,是他不在状态吗?考试结束后,她惊讶地说,考试怎么过的,还不失眠。

这时候我们才敢问她是不是被外面的工地打扰了。渊源在我们的提醒下才发现外面的工地已经开工了。她说这几天有时候感觉外面噪音很大,但她并没有在意,也没觉得有那么吵。

父母要给孩子正面的影响,让孩子学会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而不是处处苛刻,处处想改革。

用这个思路看“噪音”。它们不再是噪音——邻居家的电视声、争吵声、路上行驶的汽车声和喇叭声、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它们是城市的声音。我们真的不需要被这些声音困扰。

在很多类似的小问题上,你能有这样淡定的态度,可能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睡觉不吵”与其说是生理问题,不如说是某种程度上的教育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1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