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玩具惹的祸?熊孩子也爱“买买买”

都是玩具惹的祸?熊孩子也爱“买买买”,第1张

都是玩具惹的祸?熊孩子也爱“买买买”

有宝宝的家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让你头疼的场景吧?超市里,孩子停在玩具柜台前,跟你使劲磨:“妈妈,你给我买这个吧!”求你了,好妈妈!“商场门前,孩子躺在地上,辱骂:“不,不,我要!"在操场上,孩子拽着你的衣服央求道:"妈妈,我还没玩够,我还想玩。“面对孩子的哭闹、嚣张、讨价还价,这些你并没有打算满足他的要求,你会怎么做?你是一个残忍的回绝,平静的告诉孩子你不满意的原因,坚持自己的原则?

其实熊海子对新玩具的期待不亚于妈妈们对“双11”的追求。而熊海子对于玩具总是“一见钟情”,玩不了多久就会陷入冷宫。我该怎么办?

孩子到底想不想买玩具?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认同他,给他买,并没有那么难,但是各种顾虑还是忍不住涌上心头。来听听妈妈们怎么说:

我妈说:“每次去超市和商场,熊海子都要买玩具。太难过了!”

爸爸妈妈,你们空每次去商场都回来吗?如果没有,那么孩子会从中吸取教训!

成年人去商场买一些东西,这是很自然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买买买”的条件反射,“商城”这个词才能和“购物”联系在一起。这种认知自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经常会在不买的时候买一些东西。如果孩子听说了,必然会形成这样的认知,那就是“我一逛街就可以买玩具了!”

我们的建议:出门前可以想好今天的目的,和孩子商量一下。立足当下需求理性购物,以身作则,才能达到你最终的目的!

妈妈有话说:“家里有很多类似的玩具,光是车就有几十辆,可孩子还是要一次次买。他们怎么能打破它们呢?”

探究为什么孩子不断要求新玩具,甚至类似的玩具。如果简单地得出孩子喜新厌旧不讲道理的结论,可能就冤枉了!其实孩子可能真的只是“傻傻分不清”!类似父母的玩具在孩子眼里是全新的,这与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认知形成有关。

心理学家j.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和概念的形成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以思维发展为线索,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七岁之前,孩子处于感知运动和预先计算的阶段。他们只能靠感觉和行动认识世界,慢慢开始用简单的语言符号思考,但缺乏可逆性;

七岁以后,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直到11月12日以后,形式和内容才能在头脑中分离,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我们用白话举个例子。对于学龄前儿童,我们认为红黄绿玩具车本质上都是车,功能基本相同。但在孩子们眼里,每辆车都是不同的物品。当问及原因时,他们会发现许多不同的细节。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从性质和功能上对其进行认知分类,所以也难怪他们为什么会重复。

我们的建议: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分类,用现有的玩具创造新的玩法。家长不要以为扔玩具给孩子就万事大吉了,你的参与也很重要。只要稍微用点零食,已经被孩子忽视的旧玩具就可以重新开发,重新吸引孩子。因为玩具本身只是媒介,重要的是怎么玩,怎么玩,和谁玩,怎么玩。在慢慢玩的过程中,孩子会专注于创新和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不会那么执着于新物品本身。

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玩开店的游戏:

一个是客户,一个是业务员。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民主的方法来分配角色,并给孩子们做出自己决定的机会。接下来,把所有的玩具拿出来,和孩子一起整理货架。排架是训练孩子从分类开始发展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应引导孩子将所有玩具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套装货架上:车辆、武器、玩偶、炊具等。

在“买卖”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不断地引导孩子认识颜色、大小、学习分类等。最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重复游戏。游戏结束后,把玩具和孩子们放在一起。

像这样的角色游戏,孩子参与的热情很高。在游戏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旧玩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加强亲子交流。

我妈有话说:“孩子太容易满足,会不会养成以后不努力的习惯?”

今天,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说:“无论你想要什么,你都要努力去实现!”这个道理本身是没错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大命题可能需要等到青春期才能真正理解。学龄前儿童黑白脑神经能理解的信息很简单:我能做到吗?我的愿望能实现吗?当母亲用“你要表现好一个月才能得到新的乐高积木”来激励孩子的时候,孩子并不知道那么多。他不会解读为“妈妈在锻炼我的执着精神”,而是“我很难过,我得不到我想要的玩具”。

孩子被满足的过程,是一个获得力量感和控制感的过程。正是因为积累了“我想要的都能得到”的感觉,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勇气和信心去追求梦想,去实现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有些成年人在能力足够的情况下仍然不敢追求梦想,不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是因为从小积累的潜意识告诉他“我不行”。为什么有些成年人一有经济能力就开始疯狂的“买买买”月光模式?也源于内心对童年的缺失。这种内心对稀缺的体验,让我们觉得可以“抓住”这种体验,而不是去追求这些东西本身。换句话说,你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一遍又一遍的体验“我能买”。

说到底,过早的讲道理无非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担心和焦虑,而这种担心和焦虑根本上来自于对自己的焦虑。

我们的建议:放下焦虑,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努力的意义。既然“黑白”大脑只能接收到“我能做到吗?”,然后用我们的行动告诉孩子:“你的愿望可以实现!我愿意支持你!”。如果家长有给孩子买玩具的计划和预算,就不要人为给孩子设置门槛,或者拖延孩子的满足感。与其最后买的时候不开心,不如和孩子一起开心的享受过程。

我妈有话说:“如果我孩子每次都要玩具,我就给他买,简直不现实!”

没错。这不仅不现实,也不符合“玩具符合要求”的根本含义。归根结底,我们要满足的是孩子的感受,玩具只是媒介之一。

反思孩子为什么喜新厌旧,改变一切,为什么要追逐占领和控制?其实这是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勒索”,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物质需求向情感需求的升华。

生活中,无限满足孩子对具体事物的要求是不现实的,但无限满足感情是可能的。比如和老公逛街,看上了一个限量包,想让老公和你一起流口水,说“哇!真的很好。以后有钱我一定要买10个!”或者:“这有什么好看的?一点都不实用!家里已经有一堆了!”也许你知道你不需要这个包,但你在乎的不是他是否真的想买,而是他是否愿意和你一起流口水!孩子也是如此。玩具对他来说远不如理解他的感受,愿意尽力满足他爱的表达的母亲重要。

我们的建议:我们对买玩具的态度其实反映了我们对孩子的整个态度。我们买不买玩具,只是孩子愿望的一个缩影。母亲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具体的要求,但我们可以窥视到孩子在这个阶段的需求,以及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遵从孩子需求”的意识。

也许你是一个不愿意满足玩具要求的妈妈,但是你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给了她极大的满足感。比如,你可以在他想要的时候读给她听;我答应看三本,他撒谎说加了一本,你答应他了。或者在吃零食和穿衣选择的问题上,你家有更宽松的规则,让孩子在这件事上有更高的满足感。

综上所述,如何选购玩具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绝对的对错。需要每个家长去衡量。每个家庭的经济能力和育儿方式都不一样。看到一个玩具,要不要买,原因是什么,要不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购买计划,要不要给孩子设立玩具基金,这些都是生活中可以不断尝试的小智慧。如果我们能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并做出回应,我们有信心生活的其他方面会让孩子满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即使他们没有得到一个玩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1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