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或者节假日,父母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孩子在一起玩的很开心,但是争抢玩具之类不愉快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尤其是2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不打招呼就拿走对方的东西。相反,他们从不慷慨地交出他们所拥有的。他们死死抱住对方不肯放手,或者互相拼命地打、挠,以维护自己的占有权。
一旦打不过对方,东西被抢走,就会大哭一场,要求支援。这种现象在一岁前或三岁后的孩子身上没有那么强烈,这与孩子的活动量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一岁前后孩子的特点
1岁以前的孩子基本都是个体活动。他在和其他小朋友接触时,会不打招呼就拿走对方的玩具,但“矛盾”一般不会激化。有时候,孩子们甚至会把玩具扔掉,或者自动递给别人。当然,如果在他吃奶的时候把奶瓶拿走,他会大喊大叫,这往往会导致双胞胎之间的打架,因为缺乏奶水会“危及”他的生存。
3岁以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发展起来了。他们不仅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和力量,而且能够清晰地区分主客体关系,头脑中有物主代词“你的”、“我的”、“他的”等概念。此时它的占有欲没有2岁左右的孩子突出。
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活动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就活动发展而言,3岁前的孩子主要从事个体活动,3岁的孩子有强烈的相互交流的欲望。孩子们也有一种交换玩具和物品的欲望,以满足集体活动的需要,集体活动增多。为了集体活动的需要,玩具和物品也需要互相交换。比如玩球的时候,你扔过来,我扔过来。无论球属于谁,在打球的过程中,球必须在两个人之间交换。如果一个人执着于此,就玩不下去。
幼儿自己交流的活动,促进了幼儿对与事物交流的必然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就语言发展而言,此时孩子不仅掌握了“我的”、“我”,还掌握了“你的”、“你的”、“他的”。当孩子只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独立存在,只知道“我的”的意义时,自然会认为“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但是,当孩子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也意识到别人的存在和力量。同时,他们知道除了“我”还有“你”和“他”,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逐渐认识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这个现实。这时候抢玩具的现象就会减少。
2。两岁儿童的特征
2岁左右的孩子偶尔会抢其他孩子的玩具,或者拒绝给其他孩子,不用担心。这不是“强盗”行为。随着他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交流欲望的增长,语言的发展,他会自己克服这个问题。如果孩子经常抢其他孩子的玩具,家长要注意。让他和大一点的孩子玩,大一点的孩子懂得维权;阻止他的抢劫。相反,如果孩子的玩具经常被其他孩子抢走,孩子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家长应该避免让他和大一点的孩子在一起,尽量引导他在和孩子相处时大胆挑衅。
2岁左右的孩子往往不愿意把玩具给其他孩子。这是正常的心理。当别的孩子想玩他的一个玩具(尤其是他正在玩的玩具)时,家长不要强迫他“礼貌地”给别人。如果你每次都要求他勉强礼貌,孩子会觉得不仅是孩子,连大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想拿走他的东西,这会让他的占有欲更强。正确的做法是引导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后想一些办法让他们分享玩具。
比如:一辆车,两个孩子面对面;一个三轮车,一个骑,一个推,达到共享的目的。尤其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学会分享尤为重要。在家里,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平等相处的习惯。例如,当你吃食物或零食时,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与所有人分享,而不仅仅是孩子。有好吃的零食,有新的绘本。父母也应该鼓励孩子带他们出去吃饭,和朋友一起读书。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向正常的方向发展。所以,只要教育得当,一山容得下二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