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放养,是先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真正的放养,是先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第1张

真正的放养,是先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自我激励型孩子的日常

内在驱动力,也就是内在动机,很好理解。是一种出于内心需求去做事的动力。例如,科学家为解决一个难题而昏昏欲睡,管理者在他们的工作表现后有非凡的自我认同和成就感,儿童沉迷于对一件事情的重复实践...而我们所有的个人爱好,大多都是出于内在动机。

与此相反的是,自然是外在的驱动力,也就是为了一个外在的原因去做事,比如为了得奖/升职/拿高分去做一件事,为了害怕惩罚去做一件事,等等。

除了科学研究的结论,我们从生活经验中也可以知道,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内驱力和外驱力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但前者的能量要大得多,能把我们推得更远。所以,不要用外驱力代替内驱力。

而且是我两个在香港读书的孩子,让我有信心在学霸群体中发言。我觉得他们都是很有上进心的人,不止一个老师/教练说他们有上进心。我在生活中也见过其他有上进心的孩子,所以能看出他们之间的一些共性。

比如我弟弟妹妹就很勤快。他们做大部分事情的时候,都很努力,不嫌麻烦,自我要求很高。尤其是我哥,总是能积极动脑子,在明确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总是多走两步。比如前几天一个一年没见的钢琴老师有点诧异的问我:为什么我哥说“我今天没学视奏,我们下节课还要学吗?”

低年级上学期,哥哥主动跟老师说,他要去辅导班里刚从学前班(是混龄班)升上来的小同学,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环境。然后真的做了一学期的小助教。

要不是老师告诉我这些,我根本不知道。

那我妹妹呢?每一次课堂作业都尽可能的完美。最近她说要“出版一本故事书”,然后她召集好朋友组成创作组。她负责创意和绘制插图。书写完之后,可以放在学校图书馆的专门书架上。和其他书一样,可以被同学借走。

对于爱学习的孩子来说,这并不稀奇,但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完全被内心的动力所驱使。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他们小时候的学习环境中,老师和家长总是只激励不打击,不给压力。一年到头,他们连一次考试都没有。一个学期有一两次语文阶段考试,只有对错,没有成绩,更没有排名。所以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只能靠内心的动力来激发。

我热爱学习,没有外界压力,但我真的热爱学习。不会随着压力的消失而消失。

其实我不怕他们有学习的压力。即使在国际学校,学习和升学的压力最终也会出现,而且不小。前面说过,做一件事的时候,内驱力和外驱力往往是混在一起的。

只希望后者不要占上风,最后挤掉,用尽内驱力。行尸走肉的学习方式对人的整个人生态度是有害的。

就是孩子没有内驱力

或者成年人不控制自己的欲望

孩子怎样才能有内在的动力?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

我们做父母的真的不能为此邀功:事实上,每个人生来都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至少在某些事情上是这样。家长能做的就是尽力选择教育理念和方法正确的学校,不要扼杀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是鼓励和启发孩子去探索,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内在动力。

总之用养树的方法养一棵树,给它足够的空时间和时间去发展,最后你就能得到一棵健壮的树。

很多学校的问题都是整个体制和教育目标造成的,个人无能为力。但作为父母,你至少可以降低自己的控制欲,不要什么都做。我的一个老年朋友曾经喂他的儿子直到他10岁。我觉得这种控制欲会破坏内驱力——连吃饭这种最本能最内驱力的事情都不能亲自去做,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前段时间,一个年轻的网友私信给我,说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她正在考虑移民。她的专业在澳洲比较热门,所以辞职后想去澳洲深造。她也相信自己和小家庭有能力走出这一步,但让她担心的是父母坚决反对,各种压力阻挡她的冷嘲热讽,所以她现在纠结于坚持还是放弃。

我只问了她一句“你结婚了,有孩子了。为什么做人生重要决定都要听父母的?”

她说:“话虽如此,也许我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我需要父母的支持。”

既然她这么说了,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不了解澳洲移民,也说服不了别人——其实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做事情是不需要父母支持的。是的,快乐;不,动手吧。只要人活着,不确定性就会一直存在,站起来。

我的父亲和叔叔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和我守寡的母亲一起长大。我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很豁达,很讲道理。她早年放下身段,参加了妇女救援协会的工作。我爸爸和叔叔爱读书,我奶奶就让他们上学,有时候我还得挨家挨户借学费。

那时候不像现在,乱世里,谁会觉得读书有什么作用?更何况在特别艰苦的农村,大家都劝我奶奶把儿子带在身边,不然谁帮你干那么多农活?

奶奶只是淡淡地说:“让他们爱看就看吧。”

小学毕业,听说上师范可以免学费,提供吃住。穷孩子觉得是特别好的出路。但是我爸自问,他真的对当老师不感兴趣,就没报。后来他发现银行学校也在招生,就想报考。我奶奶打了个招呼,蒸了几个馒头放在行李里让他自己走。

我爸背着馒头走啊走,直到快吃完了,才发现这银行学校还剩几百里,根本走不到,只好回家。后来他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忍不住笑了:“你说奶奶怎么那么大心胸?十一二岁的孩子不问去哪儿,就说点馒头去!”

后来父亲自己也考上了县城最好的中学,和哥哥一起一路走到了大学。后来,这两个热爱学习的农村孩子成了大学教授。60年大饥荒的时候,我在北京读书的父亲用自己的集体口粮把我奶奶从老家接到了北京。

“如果当时我不这么做,奶奶也会饿死的。”父亲感慨地说。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奶奶是一个勇敢而睿智的父母,虽然她不识字。

她让孩子们跟随内心的呼唤,走自己的路。尽管她对这条路一无所知,但她只说:“走!”

我总是听到父母的声音

孩子听不到自己说话

成为妈妈后,我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我也要提醒自己,一定要忍住,不要事事干涉,给他们一个机会去感受内驱力的存在,然后经历努力思考,计划,实施,失败,再尝试的过程,直到成功(也许不是)。

这比“做对”一件事重要得多。

因为在他们反复实践的每一件小事中,他们都能不断地确认自己行动的结果,积累人生经验,慢慢积累内心的力量,最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做什么,然后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没错,是他们的人生,不是我们的。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不该涉足什么,那就先从兴趣班开始吧。兴趣班要有兴趣才上(内驱)。运动肯定有,但项目由他们决定。他们可以经常听音乐,但不学琴也不能耽误生活。

过一段时间,有意思的东西就变得没兴趣了,不想学了。这是人之常情。一旦开始,就永远无法结束。这不叫利益,这叫绑架。

姐姐曾经在北京愉快地练习了两年少儿芭蕾,也考上了,拿到了证书。来香港后,她学习条件极好,朋友都在练,但她反而坚定地告诉我,她不想练,因为她没那么喜欢跳舞。虽然心里觉得特别遗憾,也经常幻想她在舞台上高大的样子,但还是支持她的选择。

后来,她开始学高尔夫。面对室内发球台的白墙,她无聊地一次又一次挥杆。荡了两三年,她越来越感兴趣,毫无怨言。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姐姐不是一个跳舞的女孩,而是一个打球的女孩。她五岁的时候就知道了。所以,我为什么要在乎她是跳舞还是打球?只要她确认内心动机的时候我不打扰她就好。

如果他们一直听到我的声音,他们就听不到自己的了。

课程“外部驱动力”[h/]

我宁愿以后补上

我猜,有人会问:孩子需要引导。为了保护他们的内驱力,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吗?你想要100%的袜子吗?

其实自由和责任并不矛盾。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当然,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好好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规则和原则——包括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总的原则框架定好了,基础打好了,以后的每一条路都是对的,不用太担心。

还有,就是在父母和孩子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培养责任感。

因为责任感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内驱力。在我看来,孩子下车就知道把已经空的纸巾盒拿走扔掉。当大家在快餐店买菜,筋疲力尽地坐下时,发现少拿了纸杯。他马上跑回去给每个人拿...这些都比他们能拿100分更重要(当然这两件事并不矛盾)。而且100分钟俱乐部到期,责任感是内在驱动力,终身有效。

写到这里,我审视了一下自己:真的是标准的“蒙特梭利家长”——只强调内部动机,完全不强调外部动机。所以,我的兄弟姐妹们这么多年爱学习,却从来没有成为牛娃的大师,拿过什么奖,弹了这么多年钢琴,没有参加过五、八级考试。他们从小就喜欢玩这么多的运动,并不关注哪一项获得了任何排名...

想想都觉得丢人。我觉得他们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简历上就没什么可写的了。他们怎么才能考上名校?

但转念一想,我觉得没关系:就算以后要补课,我也补“外驱力”这一课,比“内驱力”这一课轻松多了!

当潮水退去,当所有的泡沫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1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