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这么多,你怎么选?去幼儿园给女儿报兴趣班的时候,看到财务室外面排了很长的队,差点没报名。这个盛况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觉得自己考虑不合适。去年女生上小班,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急着学什么。今年是中产阶级,大家都觉得孩子可以开始学点东西了。再加上学校开设的兴趣班方便可靠,一个班20个名额左右,很快就被抢光空。听说那些没占位置的家长最后都在外面报了班。
这几天孩子大一点了,没报兴趣班的家长估计很少了。而且,他们一般会报几个班。我女生班的同学周一到周五几乎都是满的,感觉机会很多。
其实我们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周一和周三跳舞,周二画画,周四说英语。周末要开车几十分钟去上乐高课。
和大多数家长想的一样,不是让孩子学习那么充实,而是一开始不知道孩子擅长什么,应该学什么。我得先大致撒网,想一会儿,再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学习情况做出选择。
没办法。谁说我们的孩子不是天才?左顾右盼,也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天赋。说你没天赋,孩子身边的伯乐人总会提醒你:你看,他好像挺擅长这个的。
我还记得我婆婆拿了一张纸来考我,指着纸上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问:你猜,这是什么?我:就是用黑蜡笔乱涂的一个圈。婆婆:什么圈子?这是我可爱的孙女画的鲸鱼!这个孩子有绘画天赋。看这支钢笔。看起来很随意,其实很有章法...这位学了几年书法的老人眼光独到。请原谅我有限的想象力,但我根本看不出这是一条鲸鱼...
孩子的爸爸也很会找优点。女生上芝麻街英语课的时候,她爸爸满是惊喜的对我说,你看,我们女生这么厉害,上节课只会说几句话。这节课可以和老师互动,进步很大!言下之意,她好像有点语言天赋,所以还是要上这个英语课。
……
偶然看到一个基因检测的网络广告:“一口口水可以衡量一个孩子的天赋。如果他有运动基因,他可能是下一个博尔特;如果他有音乐基因,你可能会把他培养成肖邦…”
我心想,这个“天赋基因测试”应该真的不错。任何人都愿意花上几千美元去测试它。孩子的天赋潜力一目了然。根据他们的天赋申请兴趣班是很棒的。我绝不会让博尔特,朗朗什么的打到我自己手里。
可惜,现实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基因检测一直在传,我们的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孩子的天赋可以用一口口水来衡量的地步。
结果家长只能判断学哪个。
我之前的判断标准和其他人差不多。第一招,问孩子。每次课后,拐弯抹角地问孩子:你觉得画画好玩吗?上课开心吗?你喜欢那个帅气的外教吗?......孩子的回答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开心.....我严重怀疑她真正的想法是画画,乐高或者英语比呆在家里好。
第二招问老师:我们的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吗?你认为她对此感兴趣吗?......老师的回答总是让我很安心:宝宝很好,上课很专心;偶尔她会发呆,但那是她思维活跃的表现,我们不会打断她;宝宝最近进步很大...但转念一想,老师还会说我的孩子不适合学习吗?啊,不对,对于老师来说,招生还涉及到他们的绩效考核,而作为兴趣班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般是不会受到打击的。
这两个招数都不好用。问了半天,还是说不出哪个更适合孩子学。
直到有一天,女儿上完乐高课,我把她接回家。路上我照例问了她上课的情况,她照例敷衍了我几句。我很快对回答我的问题失去了兴趣,抢了提问权,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妈妈,一轴为枝,几块拼成一只猴臂。你知道怎么把胳膊挂在树枝上吗?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荡秋千。为什么秋千总是倾斜的?......奇怪的问题让我防不胜防。但是,在我慌慌张张处理她各种问题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对比。每次上完美术课,她都很安静,上完乐高课,她就有很多问题。
后来我专门观察了几次,都证实了这个发现。
之后我开始大胆尝试用“问一问”来判断孩子是否应该继续兴趣班。在这个简单易用的标准指导下,我们给孩子做了减法,砍掉了绘画和英语,最后只剩下舞蹈和乐高。周一周三学舞蹈,周末上一节乐高课,剩下的时间做一些阅读,中英文绘本。除此之外,都是小孩子的最爱:玩!
调整后效果如何?
孩子在舞蹈和乐高课上的表现越来越好。他们回家后会主动展示学过的舞蹈动作。我们之前囤积给她的乐高积木终于派上用场了,她可以开始考虑做点自己想做的东西了。
最让人欣慰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舞蹈课有很多时间在做基础练习,其实挺无聊的,但是她会愿意坚持。有一次,女儿感冒了,我说我今天不去上舞蹈课了,她说今天一定要去学她最喜欢的小星星洗澡。乐高经常在课堂上表现出这种坚持。最后一节课,他们开始学齿轮,难度更大了,但小女孩毫无怨言地尽力解决问题。相反,孩子在婆婆认为有天赋的画画和父亲认为很棒的英语上,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毅力。
我感觉孩子真的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内心的热爱给了她坚持更久的意志力。我认为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于是我想,为什么“问一问”作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依据比才艺测试更靠谱?想了想,我觉得是因为孩子们提问的热情至少说明了三个事实:
第一,他在积极思考;
第二,他有强烈的求知欲;
三。他愿意不断探索和提高。
这三个事实在学习中比天赋更重要!
就在不久前,我在英国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她儿子14岁。每次放学回家,她总喜欢问儿子:今天问老师什么问题了?不仅是她,她身边的外国父母也习惯问孩子这个问题。
她告诉我,她到英国没多久,就在班上发现了来自东西方的孩子。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主动提问。西方孩子会打断老师讲课,问问题,但很少有中国孩子在课堂上主动举手提问。
后来,一个英语老师给她讲了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孩子不爱提问的学习风格,称为“海绵学习风格”。这种学习是被动的,不需要绞尽脑汁,更多的是记录老师讲课的重点,方便以后记忆。另一种是孩子喜欢提问的学习风格,称为“淘金式学习风格”。是带着问题学习,整个过程充满了互动,所以孩子经常会打断老师的讲话,自己提问。
他们会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风格来判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深度。喜欢提问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在知识获取上的主动性,他们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动力,表现出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问一个好问题,就意味着知识、经验、想法可能更进一步。一旦得到答案,行动就包含在其中,体现了孩子学习的深度。在他们的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seminar,就是让孩子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通过互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是的,通过听孩子的问题来判断他的学习水平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因为这其实符合教育的本质,就像哈佛的名言所说的那样: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PS:
前几天坐动车的时候遇到一对母子。一路上,可爱的小男孩不停地问问题,“妈妈,为什么外面的房子都跑回来了?妈妈,为什么烟囱里没有烟?……"/h/]
子弹头列车停下来的时候,我们下车伸了个懒腰。站台旁边有卖甘蔗的小贩。男孩的妈妈问男孩,你吃甘蔗吗?男孩摇摇头说没有,然后问:“妈妈,我喜欢西瓜。为什么没人卖?”他妈笑着说:“西瓜只有夏天才有。”
我以为,男生的问题解决了。没想到,几秒钟后,男孩和妈妈说:“嗯,不一定。西瓜在其他季节也可以吃,因为可以种在大棚里。”她又用手机搜了一遍,说:“北方冬天也卖西瓜,是第三届亚运会过来的。三亚在最南端,最低温度和北方的夏天差不多。西瓜可以长……”
母亲耐心地讲着,而男孩则认真地听着。
事后很久还记得这一幕,心里也忍不住赞美这位母亲。愿意回答孩子问题的妈妈很多,但像她这样能及时抓住孩子提问机会,把问题扩大化,让孩子收获更多的妈妈不多。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