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玩具时,家长是否陪同?需要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吗?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你怎么陪?让我们来看看一个揭示儿童专注力因果的玩具实验!
有一次在一个妈妈家里看到这样的场景:小男孩在玩具堆附近,拿起一个玩具,摸了摸,一眨眼就掉了;然后他又拿起一个玩具,瞬间就扔了……这时,他跑到妈妈身边,让妈妈陪他玩,妈妈忙着刷手机。见妈妈没有反应,孩子伸手去拿妈妈的手机,被妈妈骂了一顿...小男孩不得不跑到床边跳起来...这时,他妈妈的叫喊声又响起来了。
关于玩玩具的研究
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曾经有一项美国心理学和脑科学专家陈郁的研究。一群父母和他们的婴儿被邀请到实验室玩耍。一开始实验者让父母和宝宝一起玩,然后根据父母和宝宝的互动情况,把他们分成三类:
1。宝宝玩玩具时,父母第一次陪宝宝玩;
2。宝宝在玩玩具的时候,家长会静静地陪着他。当宝宝需要帮助时,家长会及时回应并引导;
3。宝宝在玩玩具的时候,家长在发呆或者在关注别的事情,自始至终没有和宝宝互动。
这一轮,3组的宝宝很快就被打败了。他们起初因为好奇而短暂地被玩具吸引,但没过多久就失去了兴趣,不再玩了。
然后第二轮实验,剩下第一组和第二组。研究人员让父母短暂地将目光移开,第一组的婴儿开始转移注意力,因为他们立即意识到父母没有和他们一起玩,他们退出了。只有第2组的宝宝专注力最好。即使他们发现父母的目光移开了,他们仍然可以安静地玩一会儿(一会儿,这对婴儿来说是极好的)。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关注自己,只要他们需要,他们就能帮助他们。
所以,这也给我们的家长提供了和宝宝玩耍的科学建议:在陪伴的同时,给孩子留有空自主探索的空间,孩子需要时家长可以及时回应。当然,孩子长到6、7岁,基本上就不需要陪伴了。
有的妈妈说:“不行。我家宝宝一定要陪我,不然我们不玩了。”这正是上述研究中第一组婴儿的表现。这些家长大概从一开始就养成了和宝宝一起玩玩具的习惯,甚至安排告诉孩子怎么玩,导致孩子从一开始就产生了依赖。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能从现在开始改变和孩子玩耍的方式。比如和孩子玩一会儿后,可以对孩子说:“妈妈要去办点事,你玩一会儿吧。”在玩的过程中,禁止总是告诉孩子“怎么玩”...慢慢让孩子习惯在父母暂时不注意的时候玩耍,这样也有助于孩子慢慢学习和探索。
以上实验也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
家长经常困惑: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怎么陪才是正确的做法?
我们来看看上面关于孩子玩玩具的研究总结:空孩子在陪伴的同时自主探索的空间。当孩子需要的时候,家长可以及时响应。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男孩安静地趴在桌子上做作业,他妈妈也在旁边的桌子上看书。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妈妈耐心的引导和提醒,小男孩很快就领悟了,然后继续专心的做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刚刚进入需要做作业的年龄时,家长最好有意让孩子养成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必要时可以寻求帮助。父母的任何安排或忽视都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1。父母放弃/忽视
比如有的家长平时很忙。接孩子放学后,他们安排孩子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然后父母出去看商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两种孩子:
一类孩子就是掌握的好,作业完成的快。这些孩子经常受到周围人的表扬,他们的内驱力会让他们更加独立和优秀;
另一种孩子是在学习上有很多困惑和困难。如果父母不理他们,他们可能在很多困难面前变成“习得性无助”,不理解?你越不明白?就“脑瘫”不做。习得性无助曾经说过,一群饥饿的大鱼看到面前的小鱼就抢着吃。后来在浴缸中间放了一个玻璃盘子后,左右两边都是大鱼小鱼。当大鱼多次碰壁,才认识到懦弱。他们觉得他们永远不能吃小鱼。后来玻璃板被悄悄拿走,大鱼看到小鱼在面前骄傲地游来游去,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不能再吃小鱼了。
孩子面对困难也是如此。一旦形成负面印象,就很不好了,就像一头奔跑的牛,被拖着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太多的困难,他们宁愿放弃。因此,父母从一开始就多关心孩子是很重要的。
2。父母的安排
以上就是孩子被父母忽视的情况。父母安排怎么办?一样糟糕。孩子很容易产生依赖性,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父母的安排其实永远是对自己无能的暗示。孩子大概会想“既然我做不了,那就算我做得没有父母好,那就让父母帮我吧”。这种情况正好对应了上面玩具实验中第一组宝宝的表现。父母只有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做作业,不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拖拖拉拉。
所以,你大概知道怎么“陪”才是最好的“陪”。“没有公司是最好的公司”这种一刀切的说法是无知的,因为它完全忽略了孩子大脑中“学习恐慌区”的存在。
记得有一位母亲曾经跟我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父母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科学家在如何养育孩子上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建议和参考,这足以让我们捂嘴偷笑...是的,真幸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