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妈妈用思维导图帮孩子克服了拖延症

这位妈妈用思维导图帮孩子克服了拖延症,第1张

这位妈妈用思维导图帮孩子克服了拖延症 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又要进入“争分夺秒”的状态,可是面对“睡眼惺忪,思维飘荡,作业拖沓”,完全没有进入状态的孩子们,我想很多爸妈们体内的“洪荒之力”都在不断地蓄积吧。

有家长问我,“面对孩子的磨蹭,我真的很难平静,也无法平静。中国父母通常会催促和喊叫。美国父母也是这样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想说的是,其实美国父母面对孩子的拖延症也很沮丧。我在斯坦福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和学校一个教育学院的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2016年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全美排名第一,我教授朋友的研究方向是“儿童行为与心理”的研究。

她是这样对我说的,“其实我们成年人以我们的节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但是放任自流显然是不对的。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和他们一起制定有效的计划,才是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的最好方法!”

而且她还跟我强调,这个计划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父母一厢情愿。而要做到“可行”,不仅仅是“目标过高”。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总结了一些好的方法。借助一个非常流行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你的孩子可以轻松克服拖延症!

分三步每天24小时密切关注

第一步,我们可以借助圈图列出孩子一天要做的事情。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图供大家参考:

孩子的思维通常是发散性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想到什么就想到什么”,但很难有全局观。用“圆图”的形式和孩子一起列出他们一天要做的所有事情,孩子会发现“哇,原来我每天需要做这么多事情!”他们会有一个直观的整体概念。

第二步,你可以用括号图(括号图)列出一天要做的事情。

第三步,用流程图(flowchart)把每天的事件以流程的形式画出来。

把握一切

也许一切都不会奏效

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不容易!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耐心沟通,帮助孩子理清思路。计划的实施可以灵活处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调整。

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时间不够,可以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进行取舍。

比如当天作业太多,可以暂时放弃看动画片或者玩游戏。周末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平时的学校计划来进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周末的形式,或者在平时的基础上稍作调整。制定计划的目的是实施计划。孩子在实施的过程中成长,实现自我管理。

不断设定截止日期

留足缓冲是关键

除了和孩子一起用“思维导图”制定日常计划,还有一招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首先,拆分任务。

很多人不想执行任务,只是因为觉得整个项目太大或者太麻烦。把这些看似不可能的“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可以有效克服心理障碍。当孩子完成一个小任务,家长就让他们把它从清单上划掉(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过程!)。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知不觉任务就完成了。

第二个诀窍是不断设定最后期限。

一开学,家长和孩子就会制定一些新的目标,比如这学期要读多少本书等等。,但往往到了期末,他们发现除了老师要的书,一个学期什么书都没看过,或者只是翻了翻就放在一边,就没有下文了。

这是因为看书有明确的期限,不像日常作业。像作业,最多也就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但是像看书这种事情,一不小心就可能要花一辈子!所以,家长和孩子需要给自己设立一个期限,在几个小时、几天等之后设定期限。根据任务量;

最后,给自己留个缓冲。

哈哈,也许这是拖延症患者最想听到的建议,但是真的很重要。如果时间计划制定的太紧,一旦错过就很难继续执行,很可能会拖到最后!

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的课表,我很惊讶!他打算早起,然后去跑步,然后背单词,然后读几页书...这期间没有缓冲,他对自己很“吝啬”。然而这样的计划往往到最后变得无法实施(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他总是跟不上变化,最后又回到“拖延症”的状态。

此外,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系列奖惩机制。

比如连续三天按计划完成,可以多看10分钟动画片,或者吃几块巧克力。如果连续三天没有按计划完成,会暂时剥夺你看动画片的权利,等等。

最后,我想唠叨几句。一切工具都是为人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父母和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

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从而激发他爱的能力。家长要在和孩子一起规划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和爱传达给孩子。如果背离了这个前提,用冰冷的工具进行程序化管理,即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具,也无法培养出自信优秀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472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