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的家长都知道,从孩子出身开始,1岁以内几乎每个月都得去一次卫生院给宝宝打疫苗。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么多疫苗,为什么孩子的疫苗越大打越多?
疑惑1 一年须打十多针疫苗,种类为何翻倍?
1月9日,早上8时40分。朝阳区妇幼保健院的注射室里,两个解开厚实冬衣的宝宝正被爸爸妈妈哄着接种疫苗。注射器里的药液渐渐减少,宝宝的眼泪却淌个不停。响亮的哭声此起彼伏,给“候种室”里的其他宝宝带来不小的压力,几个正摇摇晃晃转圈踱步的宝宝表情很是“凝重”。
陪着宝宝的家长们也不轻松,韦女士的小女儿刚满一岁,今天要打乙脑疫苗。此前,女儿已经先后打了六种疫苗共13针,半岁之前经常得一个月打两次。
由于预防接种门诊的开放时间只有周二和周五,所以韦女士和丈夫每次都必须跟单位请假。赶上人多的时候,大人抱着宝宝的队伍能排满整个走廊。
虽然第一类疫苗由国家免费提供,但这位怕听孩子哭的妈妈,并不想让自己的宝宝总“挨扎”。韦女士今年三十出头,小时候只种过卡介苗、糖丸等四五种疫苗,她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要给宝宝打这么多疫苗?难道是病毒越来越猖獗了?
韦女士属于最早享受国家计划免疫的一代人,这是我国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服务。
我国从1978年开始正式实施计划免疫,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2年,增加了新生儿乙肝疫苗。2007年,国家免疫规划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乙脑、流脑、乙肝等疫苗。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疫苗种类翻了一倍。7岁之前,孩子需要接种的一类疫苗一共22针次。
事实上,免疫规划中疫苗种类的成倍增长,与病毒的活动变化没有什么关系。
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去受国家经济实力和疫苗生产能力的限制,纳入规划的疫苗种类较少。而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和疫苗的开发应用,允许中国扩大免费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数量。以前主要由省级财政支持的免疫规划经费,现在基本已改为中央财政拨付。2007年,中央财政免疫规划的保障经费为27.2亿元,是前一年的10倍左右。
2008年4月25日,温家宝总理参加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活动时表示:“要让每个儿童都能按时接种疫苗,这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当年,中央财政免疫规划的保障经费增加到了29.2亿元。
不过,现在仍有些可预防的流行病因为不能实施免费接种,接种率不高,处在高流行状态,比如水痘。
疑惑2 几近“灭绝”病毒继续接种是否多余?
抱着半岁女儿的“新晋”爸爸杨先生,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有些疾病现在已经基本灭绝,还有继续给宝宝打疫苗的必要吗?比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天花病毒消灭之后,牛痘的接种也随后取消。“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没有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了,还非得继续吃糖丸吗?”
“说疾病灭绝是不准确的,即使是天花也在实验室保存着病毒,不排除复发的危险”,中关村医院保健科的主任医师张晓萍说:“如果没有天花疫苗,人体内就没有抗体。”
出于对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天花病毒发动生物武器袭击的准备,2002年底,美国在停止天花疫苗常规接种30年后,重新开始接种天花疫苗。因为近一半美国人已经没有了抵抗天花病毒的能力。
尽管中国在2000年完成了无“脊灰”证实,但直到2008年,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与我国陆地接壤的邻国仍然不断有“脊灰”病例出现。截至2008年11月15日,印度发现“脊灰”病例524例。
尼日利亚和印尼在停止“脊灰”疫苗接种和强化免疫之后,均再次发生了“脊灰”流行。为了防止无“脊灰”国家重新发生输入性脊灰野毒病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中国继续开展“脊灰”疫苗的接种。
因此,糖丸仍然是中国宝宝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
疑惑3 一类疫苗必须打二类疫苗不重要?
“我们家宝宝不经常出去,流感疫苗能不能不打?”当大夫回答说可以后,抱着一岁儿子的徐女士舒了口气。在《免疫预防接种证》上,流感等疫苗属于非强制的第二类自费疫苗;可是,每次医生都会直接给宝宝预约上,从来不征求她的意见。
第二类疫苗究竟该不该打?也许是家长们在疫苗接种上分歧最大的问题。拒绝了一针流感疫苗的徐女士,心里总有些打鼓。从不给宝宝接种第二类疫苗的韦女士觉得,既然国家不强制接种这些疫苗,就说明这些疫苗并不重要。而坐在她对面的杨先生则表示,国家列出第二类疫苗肯定有一定道理,对孩子好的就应该全给孩子打上。
“第二类疫苗不重要的想法应当纠正”,张晓萍说。目前我国第二类疫苗需要自费,有些是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二类疫苗有防水痘和肝炎的,这些都应当接种。”
梁晓峰也赞同这一观点:“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主要是针对负担较重、经济损失较大的疾病”。如麻疹2006年的发病数超过9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同年,腮腺炎的发病率达到27万,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