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薄束,fasciculus grancilis,薄束系上行纤维束之一。薄束位于脊髓后索,在第4胸节以下占据全部后索,在第4胸节以上只占后索的内侧半。薄束起自第4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
在脊髓表面以后中间沟为界,将薄束和楔束分开;而左、右侧薄束的分界线则为后正中沟。薄束由来自第6胸节以下的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纤维组成。主要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和触、压觉冲动。
为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至大脑皮质的中继站(二级神经元),它接受薄束的传入纤维,发出传出纤维在中央管的腹侧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为内侧丘系,向前行经脑桥和中脑,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该束内的纤维按严格的定位方式排列。
2、楔束位于脊髓白质的后索,与薄束有同样的起止,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楔束是脊髓内上升的纤维束,自第4胸节以上开始出现,位于脊髓后索薄束外侧。其纤维起于第4胸节段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
楔束的传导来自上肢和躯干上部的肌、腱、关节、皮肤感觉器的冲动,在后索中上行,止于延髓的楔束核,在脑中经过两次中继,最终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本体感觉和精细的触觉。如后索发生病变,则本体感觉和精细感觉可发生障碍。
扩展资料:
1、薄束和楔束:
位置:位于后索
T5节段以下→薄束
T4节段以上→楔束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纤维排列:内→外:骶、腰、胸、颈。
2、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
位置:外侧索的边缘
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及关节的反射性本体感觉。
3、脊髓丘脑侧束
位置:外侧索的前部、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对侧后固有核→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和温度觉
纤维定位:(前外侧→背内侧)骶、腰、胸、颈
4、脊髓丘脑前束
位置: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的前内侧
后角固有核(主要对侧、少量同侧)→白质前连合交叉(同侧不交叉)→脊髓丘脑前束→丘脑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粗略触觉和压觉
纤维排列:与脊髓丘脑侧束相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薄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楔束
由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聚集而成。由于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故色泽亮白而称白质。
白质为脊髓的主要沟分为三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的是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的是后索,在各索中又有神经束。连接左右白质的横行纤维,称为白质前连合。
在紧贴脊髓灰质的表面,有一传导束,称固有束,在白质的三索内均有,它联系脊髓的不同节段,主要完成节内或节间的反射。
扩展资料:
白质主要由上、下传导的纵行的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其中,横行纤维不是终止的纤维,就是起始的纤维。一般包括以下各种纤维:出入脊髓的根纤维;灰质柱细胞的轴突横行进入白质;上、下纵行纤维的侧支和终支进入灰质。
一般细胞膜约含30%~50%的类脂,这些类脂排列成厚约45埃的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架。磷脂参与各种脂蛋白的组成,并能与胆盐和胆固醇形成微胶粒有利于胆固醇的溶解和排出。胆固醇可变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3。糖脂主要有脑苷脂等,是神经髓鞘的组成成分。
皮质脊髓束的主要目的是自主运动控制身体和四肢。 然而,与躯体感觉皮层的连接表明锥体束也负责调节身体的感觉信息。因为有些连接穿过中线,所以大脑的每一侧都负责控制身体两侧肢体的肌肉,同时控制身体同一侧的躯干肌肉。
在患者在锥体束的某些部分受损后,它们在身体的相应侧上瘫痪。 然而,他们可以重新学习一些原始的,基本的动作,只是没有精细动作。这意味着与这些区域的连接对于精细移动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如果它们被损坏则仅可以部分恢复。
扩展资料
皮质脊髓束有两个部分,即外侧皮质脊髓束和前皮质脊髓束。外侧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穿过脊髓中线,控制肢体和手指。
侧脑束在皮质脊髓束中形成约90%的连接;其中大多数(约占总神经元的80%)在髓质中交叉,而其余的(约占总数的10%)在它们的交叉处交叉。相应的脊髓位置。前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其余10%,停留在身体的同一侧,并控制躯干肌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皮质脊髓侧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