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许多地区的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种用料可谓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按照古俗,人们从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淘米、洗料,然后下锅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
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再分给亲戚朋友,最后家人才一起吃腊八粥。
有文章为人们描述了过去人们做腊八粥的过程和腊八日的景象:;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
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
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
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
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
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
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
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
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也叫七宝五味粥,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
到了清朝。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
最早开始于宋代,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加之地方特色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是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
在宫廷,馈赠亲朋好友,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
据说,古代称为;腊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皇帝,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已有一千多年,不论是朝廷。
从先秦起,因此腊八也是佛**的节日、皇后、祈求丰收和吉祥,称为;佛成道节;;同时。
每逢腊八这一天。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果等供僧侣食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