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扒一扒你不知道的化妆品成分表中的秘密

【2期】扒一扒你不知道的化妆品成分表中的秘密,第1张

扒一扒你不知道的化妆品成分表中的秘密?

hello,今天给大家讲解的重点是从化妆品成分表到底可以看出什么呢?

大家知道,从2010年6月17日开始,

所有在中国境内生产和进口报检的化妆品都需要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产品配方中加入的所有成分的名称。

为什么要实施全成分标注呢?其实成分标注的规定早在十几年前在国外就已经存在并实行了。其中两个主要的意义在于:

第一: 给予消费者的知情权。

第二: 提供更全面的信息给消费者,以方便消费者选择需要和喜爱的产品。

而且在成分表中,成分名称的排序必须按照加入的量有多到少的顺序进行,越是排在前面的,表示在化妆品中占的含比重越大,含量越多。例如,水是化妆品中最常使用的媒介,在许多情况下是含量最多的成分,所以它一般在成分列表的第一位。大家是否发现,在一般的化妆品成分表中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是水和丁二醇。说明他们在其中占的比重最多,并不是因为这个成分最重要,这只是常见的溶剂,除了基础的保湿之外,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溶解化妆品中的有效成分,使有效成分发挥作用。另外还有一个规定是含量小于1%的成分在成分表中排名不分先后的,所以我们看到最后面的几个成分其实加入量是差不多的。

当然啦,仅仅看成分表知道了添加了哪些成分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因为成分表只能看出添加了哪些成分,但是具体添加了多少量也是看不出来的,是否达到了有效含量。二是,即使一模一样的两个成分表,它选择的原材料和生产的工艺也不一定一样,原料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生产的环境也可能有很大的差距,环境是否是无菌的,机器的是否是最先进的等等,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了。

很多人都化妆品成分的了解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听说硅油容易导致皮肤粉刺,就宣称所有硅油的产品都不能用,其实很多化妆品成分也是在不断升级了,硅油已经不会容易引起粉刺了。

那成分表还可信嘛?当然可信的,成分表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有客观事实做标准的。用了哪些成分,哪些是有益成分也是一眼可以看出的。

现在市面上的化妆品品牌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分析,所以就需要传授大家一些鉴别化妆品成分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不管什么化妆品摆在你面前,一查成分表就都知道了。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app叫做美丽修行,可能很多新手不太知道这给app,有些护肤经验的朋友肯定都知道的,这款app就是帮助我们查询化妆品成分的。而且它的成分标注和顺序都是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网站的信息备案是一致的。我们就不需要每个产品都登录到药监局网站上查询了,一个app就可以搞定了。

新手怎么入门呢?第一步需要了解化妆品的单一成分,就是成分表上的每个成分大概是什么作用。在这个美丽修行app上,不仅有什么成分,以及对应每个成分的作用都有明确的解释,对于新手来说,是非常方便的,有些常用的成分,经常碰到你就自然记住它是什么作用了。比如

美白的成分有哪些?

VC,VC衍生物,熊果苷,传明酸, 烟酰胺 , 阿魏酸 等

抗皱的成分有哪些?

维生素A类,一般化学名都是视黄醇和视黄醛类, 视黄醇类   Retinol(A酸,   A醛,A醇) , 激动素   Kinetin;烟酰胺

抗氧化成分呢?

谷胱甘肽,泛醇(维生素B5),角鲨烷,生育酚(维生素E)原花青素,辅酶Q10等,都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这边呢提醒大家,成分表涉及很多的专业名词,号记性不如烂笔头啊,大家可以做一个EXCEL表格,对成分进行分类: 保湿 剂,常见油脂成分,美白成分,抗老成分,祛痘成分,剥脱角质成分, 防晒剂 ,表面活性剂,防腐剂。都有哪些,每一个分类可能都包含几种十几种成分。这样便于我们总结,后面看到某种成分了不看文档也能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给大家传授的一些学习成分分析的小技巧。

第二步学会看到成分表中的重点,比如说某一款产品是美白的产品,先扫描一下成分表中用了哪些美白的成分,我们拿olay的小白瓶分析一下,先看一下成分表前几位,因为成分表太长,我只是针对性的解释一下

烟酰胺拍到第四位,含量很多,这款小白瓶的烟酰胺含量是在5%,含量非常的高,作为一款美白产品,它的核心成分的添加量是足够的,一般烟酰胺的有效含量是2%,就可以发挥效果了,所以说作为主打美白成分的小白瓶也是货真价实的。

通过分析成分表就可以看出一款产品它是否添加了有效成分,以及大致可以判断有效成分的浓度是否足够。不过不是说浓度含量越高越好,每个成分都是有规定和标准的,如果含量过高可以考虑是否自己的皮肤可以承受。

很多朋友肯定觉得那我怎么知道主打成分的浓度呢,对于新手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产品的包装,一些产品会标出主打成分的浓度,比如这款达尔肤杏仁酸

有的没有在产品包装上标注 ,官方网站有时候也会公布出来,所以买产品前不妨去官方网站多找找信息 。

如果官网没有给出有效成分的浓度,就需要我们对每个成分的规定含量有一些了解,再根据成分表的排列顺序再反推一些成分的大致含量了。这对于很多没有护肤知识的朋友来说会难度大一些。

比如EDTA二钠含量在1%以下,EDTA二钠是一种防腐剂,如果排在EDTA二钠后面,含量必然低于1%,

没关系,后面我会给大家一一讲解的。

看懂成分表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规避风险,主要讲的就是一些防腐剂和防晒剂的问题。另外还非常可能引起问题的成分就是香精,由于一种香精总是由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成分混合而成,但是标注在成分表中就只有两个字——香精。所以虽然香精能够引起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对它的分析却无从下手。不过我们可以从另外两种容易有安全隐患的成分入手——防腐剂和防晒剂。其中以防腐剂尤甚。如果你对某些护肤品会有敏感反应,而且有心留意是哪些产品,并且能够找出它们当中含有哪些相同的成分的话,你就能够列出一个简单的清单,以避免这些成分。防腐剂是绝大多数化妆品都无法避免的成分,确实每一种防腐剂去百度都能查到一大堆不良反应,但是重点在于浓度,化妆品中的防腐剂添加量都是很小的,通过复配多种防腐剂的做法,既可以大幅减小防腐剂用量,也可以拓展抗菌菌谱,所以不必看到有很多种防腐剂就害怕,那通常是比较靠谱的产品。

香精属于感官修饰的一部分,所以无香精的话,在安全性上确实是加分项。

酒精这个成分来说,我反对长期使用酒精含量较高的产品,但是偶尔使用浓度较高产品和长期使用浓度较低产品是没关系的。

不仅是防腐剂之内的有风险,有些成分浓度过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1剥脱性成分:包括各种 果酸 如甘醇酸, 杏仁酸 ,苹果酸,乳酸,柠檬酸。水杨酸,A酸系(视黄酸,视黄醛,视黄醇),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以SK2为代表的酵素滤液,这一系的成分比较模糊,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从成分表上看也说不太清,其实所谓酵素就是酶,酶的品种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种。每一个品牌用的酵素都不太一样,但是大部分使用后都会有热热的刺激性,同时伴随着角质剥脱。

为什么关注剥脱性成分?因为他们的起效通常需要比较低的PH值,低的ph值的产品就对皮肤的刺激性强,而且酸性也会破坏皮肤屏障。同时由于它剥脱角质细胞,所以角质层会变得更薄。这些会导致你的皮肤变得脆弱。

其实有很多人都非常盲目的长期一天两次地使用一些剥脱性成分,却不明白自己的皮肤为何这么脆弱还满脸的红血丝?只要你关注成分表就不难发现,很多美白产品,抗皱产品,祛痘产品里都包含它们的身影,它们的使用很普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产品都会在包装或者广告上标注包含这些成分。对正常皮肤来说,适当剥脱是有益的,但是不可常用,一周两次或者一次就差不多了。

成分表不仅可以让我们看清一些成分, 也可以帮你躲开特别不靠谱的产品

有很多产品宣称可以抗老化,但是成分表里面连一个像样的抗老化成分都没有,也有很多美白产品没有一个像样的美白成分,只是添加了点钛白粉来产生假白的幻象。其实这样的伎俩,看成分表是可以识破的。

还有一些三无产品,哪些是三无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都比较难分辨。这同样也是导致朋友圈三无横行的原因。三无产品一般是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以及无生产厂名称。大多数化妆品三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分表乱标注,

这些都是成分表能够带给我们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隐藏得有一些深,你可能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才能够去判断这些问题。想要找到靠谱的产品,你可能真的需要把它当成一门技术去学,而不是急于求成地追求网红产品或者盲目相信别人给你推荐的产品了。

化妆品成分分析最难的地方在于单一成分的知识积累。也许你会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不要灰心!即使你多了解一种成分,对你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要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成分。它可以告诉你它有什么样的功能,也可以辅助你去推测其他的成分浓度,你甚至可能会因为多了解了这一个成分,而去选择或者放弃某产品。所以在成分分析的路上,你的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坚持走下去是值得的。

今天给大家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下一期,我们来说说医用护肤品,你们口中的药妆,到底有哪些真相?希望大家可以持续关注哦~

如何查询护肤品成分看懂护肤品成分表的方法

1、不管是什么“水”,它们都是水

很多产品为了突显自己“高大上”的特点,增加利润值,会在成分表的第一位“水”上玩文字游戏,比如“冰川水”、“深海水”、“矿物水”等。但按照相关规定,不管水源如何,护肤品中添加的水在成分表中只能简单的标注为“水”(即water),不能故弄玄虚误导消费者。另外,不管什么样的水,其本质都一样,就算发源地风景如何秀美,或是水源地如何知名,水对于肌肤改善的效果真的不大。

2、 含酒精并非十恶不赦

很多人特别是敏感性肌肤看到护肤品成分表中带有“乙醇”(即酒精)二字就会从心里抵触。但其实,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溶剂,一些不溶于水的成分必须借助酒精才能充分溶解,只要浓度适中,酒精并不会对肌肤造成刺激,还可以收敛炎症,提升保养品的渗透效果。

3、溶剂可以忽略

在护肤品成分表中,溶剂(如丁二醇、丙三醇)之类的成分并没有切实改善肌肤的效果,只能辅助起到保湿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但它们很安全,不会对肌肤造成刺激。

4、防腐系统是临界点

在保养品中,苯氧乙醇、山梨酸钾、羟苯甲酯、多元醇类等都是常见的防腐剂,通常会单独出现或是搭配添加形成防腐系统。这些防腐剂添加的浓度有硬性要求,一般不能超过1%,换句话说,如果不属于“猛料”成分,那在防腐系统之后出现的成分,不管被修饰或是宣传的多么华丽,都属于可以不用考虑的鸡肋,对肌肤的改善效果微乎其微。

5、浓稠是胶质成分的功劳

保养品浓稠并不能和高营养划等号,很多时候是靠添加胶质才实现的视觉假象。为了增加卖相,很多保养品中会加入大量胶质成分,比如黄原胶、卡波姆或是淀粉衍生物,这些成分能营造比较浓郁的质地外观和清爽的使用感,但事实上对肌肤无益也无害。

6、小心美白障眼法

如果你曾经留心就不难发现,在使用过某些品牌的美白面膜或是美白面霜之后,肌肤瞬间就焕亮起来,但你绝对不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产品本身的功效,而是其中加入了一些二氧化钛、云母等颗粒或矿物成分,这些经常出现在底妆中的成分添加在保养品中时只是厂商在玩视觉障眼法,在卸妆清洁之后,肌肤立刻就会被打回原形!

这些成分究竟有什么作用

1、常见的护理成分:帮助皮肤更滋润、更紧致、更少皱纹

2、维生素C及衍生物:抗氧化、增强肌肤弹性、减淡皱纹等“全方位效能”

3、水杨酸:主要用于去角质

4、神经酰胺:保湿、锁水、抗老化

5、硫磺:帮助改善青春痘等特定皮肤问题

6、乙醇:俗称酒精,收敛皮肤、防御微生物

7、超氧化物歧化酶:俗称SOD,是一种能够清除人体多余自由基的抗氧化酶,能够有效缓解因外界环境不利因素(日晒、辐射、废气等)带来的肌肤问题。

如何通过成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养品

1、如果需要保湿,选择的保养品中应该含有这些成分(包含种类不限,达到浓度即可):透明质酸、甘油、丁二醇、神经酰胺、牛油果树、矿油、尿囊素、矿物元素等。

2、如果需要美白,选择的保养品中应该含有这些成分(包含种类不限,达到浓度即可):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烟酰胺、曲酸、氨甲环酸、光果甘草提取物、熊果苷等。

3、如果需要抗老,选择的保养品中应该含有这些成分(包含种类不限,达到浓度即可):视黄醇及其衍生物、烟酰胺、胜肽、氨基酸肽、玻色因、神经酰胺、大豆异黄酮、酚类等。

4、如果需要抗痘,选择的保养品中应该含有这些成分(包含种类不限,达到浓度即可):羟基酸、水杨酸、辛酰水杨酸、过氧苯甲酰、杜鹃花酸、葡萄糖酸辛、烟酰胺等。

5、如果需要舒缓,选择的保养品中应该含有这些成分(包含种类不限,达到浓度即可):积雪草苷、神经酰胺、没药醇、卵磷脂、牛油果树、洋甘菊提取物、芦荟汁、甾醇等。

有益的成分(各类提取物),一般的成分(保湿剂、粘合剂、皮肤调理剂、成膜剂等等)其实都不用仔细看,因为所有护肤品种都会添加,你只要看个大概,不清楚它的主要作用是也可以。

PEG和PPGs:常用于护肤品,避免产品分离,让产品变得稳定和润滑,它们是石油生产的副产品。它们还可以引起刺激和接触性皮炎。需要当心的成分包括PEG (聚乙二醇) ,PPG (聚丙二醇) 的PEG月桂酸酯,PEG-60杏仁甘油酯,月桂醇聚醚硫酸盐,鲸蜡醇聚醚5硬脂醇聚醚-21,鲸蜡硬脂20,PEG-20硬脂酸酯,油醇聚醚-10磷酸酯,辛苯聚醇-9,聚山梨醇酯20 (40,60,80等) ,乳化蜡,PEG-8硬脂酸酯,甘油聚-26和PEG-40,蓖麻油。

人造香料 (Artificial fragrances) :这些主要描述香水中的成分通常是指多达200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其中大部分或全部是人为造成的。

这些化学物质在化妆品和护肤产品中是已知造成过敏的最大元凶。

对羟基苯甲酸酯为基础的防腐剂 (Paraben-based preservatives) :这些是用来延长产品保质期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但是他们普遍已知可引起皮炎,过敏性反应和皮疹,所以它们也在“避免”名单上。你可以在成分单上通过这些名称发现他们,例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羟基苯甲酸乙酯或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合成色素 (Synthetic colours) :这些大多是合成的以及从煤焦油中得到的,煤焦油是各种石油衍生的化学品的混合物。如果没有净化好,煤焦油可含有微量致癌物质重金属。它们能引起过敏和刺激或阻塞毛孔,导致痘痘。在标签上一定要留意成分,包括蓝1,绿3,红27湖,黄湖5,CI (后跟一个数字) 。

合成防腐剂:这是在对羟基苯甲酸酯之后常用于护肤品的另一种防腐剂,而且是双倍的防腐剂!它们会导致接触性皮炎,而且有毒,如果被加热到超过10摄氏度,它们可以释放出甲醛。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信息,并留意以下成分:咪唑烷基脲和重氮烷基脲,乙内酰脲和甲基氯。

目前化学合成防腐剂主要有以下几类:

成员A:苯氧乙醇为代表的醇类

关键词:低致敏性

苯氧乙醇具有低致敏性,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假单胞菌等杀菌效果更好,和其他的防腐剂或防腐增效剂有良好的配方相容性。

苯氧乙醇在化妆品中是典型的化学合成产物,但它在绿茶提取物中存在,目前已经有天然来源的苯氧乙醇用在护肤品中。

成员B:对羟基苯甲酸酯

关键词:使用频率最高,不推荐

对羟基苯甲酸酯是目前在化妆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防腐剂,也是近年来倍受争议的防腐剂。它对真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其分子链越长,雌激素的作用也会越强。

优恪网测评中,经常能发现长链的对羟基苯甲酸酯,如婴幼儿洗发沐浴露、 洗面奶、 护手霜等多款产品测评中,都因出现对羟基苯甲酸丙脂和对羟基苯甲酸丁脂而被降级。

优恪网不建议购买还有此类防腐剂的产品。

成员C:甲醛及甲醛释放体

关键词:可能致癌,强烈不推荐

甲醛释放体防腐剂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效,对真菌的效果有限,可以和杀真菌剂合并使用达到广谱杀菌作用。

在优恪报告中出现过的近50种有害成分中,甲醛及甲醛释放体也是常客,婴儿润肤露、美白面霜、口红报告中都有出现。

但甲醛属于人类致癌物,优恪网对出现甲醛及其释放体的产品均降4级,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含有甲醛的护肤品。

成员D:甲基异噻唑啉酮

关键词:欧盟在驻留型产品中禁用

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对细菌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常与其他防腐剂协同使用以扩大抗菌谱,降低防腐剂用量。

出于对MIT致敏性的担忧,欧盟SCCS在2013年12月发布公告建议停止MIT在驻留型产品中的使用。

目前中国并未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MIT,为降低MIT的使用量,MIT可以和苯氧乙醇配合使用。

一款护肤品n种防腐剂,还能用吗

一种防腐剂已经不能忍了,有时候产品成分标签上,会出现两个甚至更多防腐剂的大名,这护肤品还能不能用啦?

事实上,多种防腐剂可能会使防腐效果更好,又减少了每种的使用量,产生1+1>2的效果。

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能有效抑制霉菌,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能抑制酵母, 两者混用则能兼治霉菌和酵母, 并有协同增效作用。

不含防腐剂的护肤品,不一定适合你

当然,也会有人说,①完全油脂类产品、②保质期很短或者一次性用完的某些产品、③酒精含量比较高的产品、④多元醇含量比较高的保湿类产品,这些就可以不用添加防腐剂啊。

然而,鉴于酒精、多元醇毕竟也是化学合成物,多数护肤品并不是不含水的完全油脂类产品。更何况,一次性的护肤品你会买吗?

“天然护肤、无防腐”,听起来很美

看到这为止,你还是喜欢天然、喜欢无防腐?来吧,继续聊。

很多“无防腐”添加的配方,其实使用了具有一定防腐功效,但并未列入防腐剂名录中的物质。而所谓的“天然防腐”则很有可能是使用了天然防腐剂。

普遍的有维他命C及化合物抗氧化性、提高皮肤延展性、降低皱褶。水杨酸主要用于脸部去角质。神经酰胺具有保湿补水、保湿、耐老化。硫磺粉协助改进痘痘等特殊肌肤问题。酒精别名乙醇,收敛性肌肤、防御力微生物菌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别名SOD,是这种可以消除身体不必要氧自由基的抗氧化性酶。

成分表格中,通常全是按添加量由多到少排序的,排位赛越靠前,说明该成份在护肤产品中含水量越高。水和凡士林通常排到前边,可是他们关键具有有机溶剂的功效,许多成分在成份排列中在水的后边,可是却充分发挥关键功效。乙醇是非常好的有机溶剂。某些不溶解水的成份依靠乙醇能够充足融解,要是溶度合适就不容易导致肌肤损害。添加剂 含水量都不容易超出1%,总乳化剂加上量都不容易超出1%。但不绝对,一些啫喱、疑胶、一小部分防晒乳乳化剂加上量会超出1%。香料加上量极低,通常加上量都是在1%下列。但是顾客如今对香料较为反感,店家一般 会把他放到最终,不容易放到前边。烟酰胺、维C及化合物、果酸、水杨酸这些,她们常见的成份浓度值基础都会 1% 左右,能够根据成份来分辨是做为关键作用成份还是主推辅助。

以上就是关于【2期】扒一扒你不知道的化妆品成分表中的秘密全部的内容,包括:【2期】扒一扒你不知道的化妆品成分表中的秘密、如何查询护肤品成分、化妆品化学成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mama/15037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