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小时候非常调皮但长大以后就变得越来越胆小,看到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热情主动。这应该是所有人性格变化的普遍规律,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那就是长大以后大家都变得小心谨慎了,说话做事遵循“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其次对待感情没有了以前那种天真任性的风格,开始越来越向现实和利益靠近。因为我们性格和思维模式和小孩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在情绪表现以及行为模式上自然就会有所克制了,自然不会像以前那样任性大胆。
人们常说“童言无忌”,其实就是表明孩童思想简单稚嫩的特点。他们没有太多包袱,也不用考虑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整个人生到现在为止才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而已,所以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说话时不用考虑对方高不高兴,做事时更不必纠结别人满不满意,整个人自由自在且天真浪漫。这也是孩童的世界让大人无比羡慕的原因。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切马上就会发生显著变化,思想开始变得成熟起来,他们有了羞耻心,所以越来越在意别人的自己意见和看法。比如小孩子以前总喜欢光着脚在地上走路,但长大后却再也不好意思这么做了,一方面心里有些不自在,另一方面怕别人会因此嘲笑自己。其次孩子懂得了利害关系,他的一言一行开始变得谨慎小心。像以前他们可能非常喜欢恶作剧,动不动就随意起外号来嘲笑别人,但现在这种事肯定不会再做了,因为他知道这种行为会伤害对方的感情,甚至引发两者的冲突。
思想成熟以后人会有很多顾虑,他们说每一句话和做每一件事前都变得异常小心谨慎,因为成年人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以胆子自然看起来就会“小”很多了。其次成年人往往以“理智”代替“情感”来做决策,这也是跟孩子差异非常大的一个地方。孩子喜欢你和讨厌你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会在亲密关系中格外主动,没有任何私心和城府。但年纪大了以后这种感情都显得不存粹了,即便大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也有着各自不能逾越的底线,这是绝对不能触碰的。
5岁孩子的内心都藏着害怕的“小怪兽”?如何引导胆小的Ta?
导语:孩子受刺激后很胆小,做什么都害怕,甚至不敢一个人在房间里。如何合理地引导,并让胆小的孩子改变呢?
胆小的鑫鑫
饭后散步回到家已经是八点多,鑫鑫不想那么早睡觉,还想再玩一会儿玩具。于是他央求着妈妈陪他到房间里玩,妈妈的家务活还没有完成,让鑫鑫自己在房间里玩。
“妈妈,你陪我在房间玩,我不敢一个人在房间我怕。”
“傻蛋,你觉得房间黑吧?房间有灯,开了灯就可以了。妈妈还要做家务,你自己在房间玩。而且,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家,你在房间离我们也近,我们都保护着你,不用害怕的。”
结果鑫鑫还是在厨房磨蹭了十几分钟,鑫妈只好喊鑫爸陪孩子到房间玩一会儿再让孩子睡觉。
当孩子睡觉了以后,夫妻俩就在聊着关于鑫鑫胆小的问题。
“鑫鑫以前从来就不怕黑的呀,为什么现在反而越长大就越胆小?是不是他在房间里遇到过什么事儿呀?”鑫妈说。
“我哪知道。明天我问咱妈去,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说了什么话让5岁的鑫鑫怕一个人独处?”
鑫爸找鑫鑫奶奶问了后也没找到他变胆小的原因。这真让人困惑:为什么鑫鑫会这么胆小呢?
孩子胆小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
孩子胆小,不敢一个人独处,其实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案例中的鑫鑫也不是天生就胆小,而是突然间就变得胆小。肯定是遭到了惊吓或者刺激之后才会出现的。
学龄前的孩子,“刺激”后变胆小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逐渐的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和明显的记忆力,他们可以记住生活中的一些对他们有刺激的小事。比如,孩子被毛茸茸的老鼠吓到以后,看见老鼠就会害怕;或者被牛追过,孩子很可能一直的害怕牛。
孩子为什么会胆小?
孩子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好动的,喜欢探索任何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当孩子探索的时候,要是不小心发生了小意外,大人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就会阻止孩子们所有的探索。
比如,孩子在房间蹦蹦跳跳,不小心摔跤;孩子看蚂蚁被蚂蚁爬上身导致过敏;孩子拖地而摔跤;孩子爬单双杠把脸摔破皮……当孩子再次接触这些事物,潜意识就会想到“我如果这样做会让我受伤”,而且家人也会在孩子耳边不停的禁止及劝告:别再玩了,再玩等会儿弄伤了怎么办?孩子听得多,感受得多了,“刺激型”的胆小情况就会越来越明显。
记得我五岁多的时候,家里人为了干农活在地里不回来吃早饭,我就成了那个送饭的人。送了饭我回家的时候,一头大水牛瞪着它的大眼冲着穿红上衣的我直追,吓得我一边哭一边往我家地跑。结果我刚看到家人大喊的时候,不小心踩空滚到了山沟里。从那以后,不管是黄牛还是水牛,我打心底里害怕。即便是现在好几十岁了,我依旧害怕的瞪着眼睛大大的牛。
大人的教育方式不当。
有时候,大人因为一直以来的习惯,用不当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导致孩子变得胆小。
孩子不愿意回幼儿园的时候,家里人吓唬孩子,不回幼儿园就让警察把爸爸妈妈抓走;你如果很晚才睡觉的话,大灰狼就会把你给吃了;要是你不好好听话,警察叔叔就把你给抓走了……
虽然大人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好的习惯,为了孩子可以听自己的。殊不知,这样的说话方式,其实潜意识地就把胆小的种子种进了孩子那幼小的心。当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的反射弧马上就想到:我要是上了幼儿园,爸爸妈妈可能会被警察抓走;我要是回了房间就会有大灰狼;我要是惹家里人发脾气,警察叔叔会找上我……
孩子的胆小,真的和周围的刺激有关。比如案例中的鑫鑫,他本来就不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但是不管是爷爷还是奶奶,只要他不听话或者他不睡觉的话,总喜欢用一如既往的话吓唬他“快快睡觉,你要是不早点睡觉的话,大灰狼就会出来把你给吃掉了。”所以才导致了他会害怕独处在房间,因为他怕大灰狼把自己给吃掉了。
心理学家支招:家人可以采取一些小妙方,帮助孩子远离“刺激型”胆小的心理。
不要嘲笑,轻视评判或者忽视孩子的恐惧。
当孩子告诉你,他们害怕什么,大人的我们要学会倾听,并认可孩子的感受。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害怕狗,因为它们可能会咬你,你希望他们离你远远的。”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希望大人为他做什么,而是需要大人对他们的认可。只要大人认可孩子的感受,就足以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了。
帮助孩子找到对待让自己害怕的方法。
当孩子害怕独处在房间的时候:“宝贝,现在你需要什么,你的维尼小熊?还是变形金刚?或者你需要手电筒?”孩子感到害怕,大人的安慰“让他们别害怕”往往起不了半点的作用,我们找对方法才是孩子有帮助。
不要被孩子的恐惧感操纵。
孩子感到害怕,我们可以给孩子安慰。不过,并不是给他们给予特殊的照料或者是用言语为孩子解决恐惧感。
“宝贝害怕吗?妈妈陪你到房间去玩吧。”
“宝贝害怕角落,奶奶不带你靠近角落的,乖乖啊,最讨厌那个角落,让我家宝贝害怕。”
“最不喜欢放鞭炮了,奶奶给宝贝捂上耳朵!放鞭炮了会吓到我家乖孙。”
……
大人说的这些话,才是真正让孩子害怕的源头。
对孩子巧妙运用鼓励的方法。
要是孩子怕黑,我们可以在房间放上小夜灯;如果孩子不敢独自在房间,我们可以给孩子爱的拥抱,告诉孩子,当你害怕时,家人的拥抱随时守护着你;要是孩子怕小动物,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大方走过去试一试,小猫小狗其实也不那么可怕的。
在平时,我们家长还可以这样做:
①亲子共读有关走出恐惧的童书、绘本。
有很多关于处理恐惧的童书,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以便让他们看到,并非只有自己会感到害怕。
②如果动画片里有吓人的情节,家人可以先和孩子讨论,他是否真的需要看。
父母可以事先告诉孩子动画片有恐怖的情节,如果孩子执意要看,看到恐怖情节害怕的时候可以寻求父母的安慰。
③父母和孩子讨论自己曾经的恐惧。
爸爸妈妈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害怕曾经什么?又是如何克服那种恐惧。或者,父母遇到自己害怕的事物时,不妨试试当弱者让孩子保护自己。
④能不看电视,尽量不要让孩子长时间以电视为伴。
孩子经常长时间看充满暴力的动画片或者自然灾害的新闻,也会让孩子感到恐惧。
你家孩子有没有经历过比较胆小的年龄阶段?如果有,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
参考文献:《正面管教A~Z》
儿子4岁左右,有一次,一位好友来家里拜访。我给老友开门后,儿子坐在沙发上自顾自的看着电视,我喊他:儿子,来,跟阿姨打个招呼。儿子看了看老友,撇过脸去继续看电视。我尴尬跟老友笑了笑,说:这孩子比较腼腆。老朋友说:小孩子都是不爱跟人打招呼的,很正常,不碍事儿的!
小外甥乐乐,在4岁左右的时候。我妹妹带着他上街买东西,妹妹看到了一位好久不见的阿姨,拉着乐乐说:快来,喊人!乐乐正专心的坐在电动自行车后面玩着玩具,被他妈妈冷不丁的一喊,抬起头,看看老太太,特别不耐烦的喊了一个字:“人!”
相信这样的场景不管是亲生经历还是旁观看到,都很常见:不管是到别人家里做客,还是在公共场合遇到熟人,大人通常会半引导半强迫地要求一旁的孩子打招呼。
有的孩子会听家长的话,乖乖的反馈一声;有的孩子则是,根本不鸟你!!!(要喊自己喊,为什么拉上我?我又不认识她……)
如果孩子打招呼了,爸爸妈妈会开心,旁边的人也会很开心;如果孩子不愿打招呼,站在一旁的大人会觉得尴尬,觉得很没面子,担心对方会不会说自己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往往会连连解释“这孩子性格内向”、 “这孩子胆小怕生” 、“孩子不懂事,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别见怪”、“这孩子腼腆”等给孩子贴类似的标签来缓解尴尬和不适。
当然,大人也就那么随口一说,旁边听的孩子可不是随耳一听的事儿!
如果是当着孩子的面,给孩子贴了这些标签,那对孩子以后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很多孩子会自己认为——自己就是胆小怕生的、不懂事的、没见过世面、腼腆的,反复多次后,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甚至极有可能让孩子变得不喜欢与人接触,排斥社交,越来越自卑、不自信,总觉在别人眼里自己不够懂事优秀。
所以,请家长们不要再强迫太小的孩子跟人打招呼了!
孩子不打招呼,并不是故意“不听家长的话”,也不是刻意“不礼貌”。
人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意识,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本能的警觉,感受面前这个人是否安全,这也是小孩子不马上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原因。面对陌生人,成人往往都会觉得局促,孩子更需要时间去观察和熟悉对方,如果气氛友好,孩子逐渐放松和熟悉起来,才能更容易去和陌生人打招呼。
有的妈妈可能会说了,那也不能不教孩子跟人打招呼交流呀?对,没错!正常教孩子懂礼貌打招呼还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强迫孩子!这才是重点:不要强迫孩子!不要强迫孩子!不要强迫孩子!
举个例子,你带着4岁的小公举去逛街,看到一个好久不见的人。你认识,小公举可不认识,你要小公举喊人家阿姨,小公举就是不喊。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停止继续要求打招呼啦!
我儿子小时候的一件事儿,特别清晰。我带着他去吃汉堡。买完了后,我对服务员说了一声谢谢,同时也让儿子说一句“谢谢阿姨”,儿子不说,那就算了吧。出了门口,儿子说:妈妈,我跟你说个事儿!以后不要让我喊不认识的人“阿姨”,好吗?我又不认识她,我只有二姨、三姨、小姨,我没有阿姨呀!——儿子那句话让我恍然大悟,这其实也是在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呀。为什么要喊一个陌生人呢?虽然她确实服务了我们,可是作为妈妈,我已经表示了感谢,还让一个半大孩子强融入到这个成人的社会中真的很不合适呀!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
1、可以提醒,但只是单纯提醒。提醒过后孩子如果不想打招呼,没关系,家长不要强求。可以自行跟见到的邻居等打招呼即可,不必理会邻居的眼光。有些八婆,没事就嚼舌根:你看他家孩子见了人从来不打招呼,真没教养!这种人说这话,就是没教养的标志。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5岁以下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2、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有一句话:想毁掉一个孩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给他贴标签。“不懂礼貌”“不听话”这些标签,将会给孩子非常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的表现也会随着这些负面标签变得越来越差。面对陌生人,孩子只是有些陌生和不知所措,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动用这些可怕的“负面标签”。
3、家长要给孩子榜样。社交是技能,孩子学会技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模仿。平时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
4、向别人介绍孩子。带孩子碰到熟人,不管孩子多小,向别人介绍孩子的名字。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且介绍完了,别人都会很礼貌地和孩子打招呼,甚至夸奖孩子几句,这样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善意,也更容易度过预热期。 5、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场合,鼓励孩子,锻炼表达能力。可以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也可以多招呼朋友来家里做客,家长有什么交际活动,能带孩子的尽量带上孩子。只有孩子能多和人接触,才能够更会交际。 6、爸爸多参与带孩子。与妈妈的细腻不同,爸爸更喜欢带孩子进行一些体育运动甚至是冒险活动,这些活动会让孩子更勇敢,更果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