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或伤口破裂(指正在愈合的伤口或原来已经外科手术缝合的伤口重新裂开)是外科术后的常见症状,其发生概率达7%, 许多术后感染形成难愈性伤口, 创口形成脓性感染,造成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
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
(1)脂肪液化。特别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 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 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 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 形成较多渗液, 影响切口愈合。
(2)无菌性毒性反应。切口暴露时间较长, 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 引起无菌性毒性反应, 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细菌毒力的大小, 伤口内有无血肿开口异物、局部组织和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灭菌操作是否严格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另外,切口脂肪液化处理不当亦可造成感染。
(3)全身性因素。全身状态主要包括年老体弱、恶性疾病、糖尿病、血浆蛋白低下、贫血、肝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均可影响切口的愈合。
◎年龄老化:衰老是引起创伤愈合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年人各组织细胞本身的再生能力已显著减弱,加之血管老化导致血液供应减少。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明显延长,致使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对伤口的机械性强化的过程也显著迟缓。
◎营养低下:严重的蛋白质缺乏可使组织细胞再生不良或缓慢,尤其当含硫氨酸(如蛋氨酸)缺乏时,常导致伤口组织细胞生长障碍,肉芽组织形成不良,成纤维细胞无法成熟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的合成减少。维生素缺乏的影响更大,如维生素C缺乏虽不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再生,但使其合成胶原的功能发生障碍(包括脯氨酸的羟化障碍),且影响其转化为纤维细胞,使其瘢痕形成少,抗拉力强度弱;维生素A1 、B2和B6的缺乏则导致纤维化不良;全身和局部锌含量降低也致愈合迟缓。
◎用药不当: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明显抑制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胶原合成,并加速胶原纤维的分解,致使愈合不良;青霉胺也有类似作用,并减弱其抗拉力强度,系因其能与胶原a-肽链上的醛基结合,干扰胶原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形成,致使胶原纤维失去稳定性,加速胶原纤维的分解吸收。
(4)局部因素:局部因素主要有感染及异物,局部血循环不良(局部营养供应不良)及神经支配受损,这些产生的根本原因跟医生无菌操作技术、术中缝合技术、止血不彻底、电刀使用不当等有关。
◎感染与异物:伤口感染十分多见,并易致化脓,据称仅需100个细菌就足以造成皮下脓肿。感染后深出物很多,可加大伤口局部张力,每致伤口哆开甚至破裂(包括正在愈合及已缝合的伤口),尤其化脓菌产生的一些霉素及酶类可引起细胞坏死,胶原纤维和胶原溶解,从而加重组织损伤,防碍愈合。
◎局部血循环不良:良好的局部血液循环既保证所需的营养和氧,也有利于坏死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控制局部感染。反之,则影响组织细胞再生修复,延滞愈合,特别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刀口,药物作用及营养输送很难到过伤口。
◎神经支配受损:植物神经受损时可致局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影响组织细胞再生。麻内性皮肤溃疡长期不愈,即系因神经受累所致。
治疗方案:
轻度切口愈合不良者,一旦术后3天左右发现腹壁切口红肿、硬结、渗液,需要:
(1)及时应用频谱仪照射, 每天2 次, 每次30分钟,对渗液较多或切口裂开者拆除切口缝线、清创、引流。
(2)用熊氏药膏外涂(或者也可不用),拔脓排毒,使肉芽新鲜,脓液排出。
(3)肉芽新鲜后,对裂开伤口≤3 cm 者, 用胶布剪成蝶形, 行牵拉伤口, 尽可能不留缝隙, 3~ 4 d 去除胶布, 裂口均能完全愈合。对伤口>3 cm 或完全裂开者, 在局麻或硬外麻下行清创伤口, 用7号丝线行全层缝合,针距1.5~2 cm , 彻底关闭死腔,术后加强抗感染;
对于严重的切口愈合不良者或者长达1个月到10年以上仍未愈合的患者,根据情况的不同,具体的方案有所差异,总的方案是:
(1)用熊氏药膏恢复用药不当或者经久不愈合造成的深层组织坏死,修复内部组织。通常需要用药7-15天,视情况不同而异。
(2)待伤口变得类似正常新鲜伤口时,根据伤口长度及肉芽生长情况做下一步处理。
(3)处理后继续使用熊氏药膏促进伤口微循环,提供伤口局部的营养,刺激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进行原位性病理性再生,最终修复伤口,伤口完全愈合。
(4)对于使用熊氏药膏之前已经有肉芽组织高于正常组织的情况,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疤痕治疗处理或者整形手术进行表皮美容。如果使用熊氏药膏之前没有肉芽组织高于基体组织的情况,愈合后不会留疤痕。
你好!前列腺手术后插腹部的管子叫引流管,主要作用是排出体内的渗液,减少前列腺的感染。术后还需要消炎治疗。<br><br>体型肥胖,腹部脂肪较多,术中使用的电刀电凝等,会使少量的脂肪产生液化,所以术后会出现“黄水”渗出;需要插引流管。伤口内脂肪液化,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最主要原因是积液.以上同道所说的方法的确不错,可适当拆除缝线充分引流.我前段时间管过一个28岁的女病人,左小腿上端内侧脂肪瘤,术后虽放置了橡皮引流片,但术后24小时就拔出了.后来伤口内出现脂肪液化,这可能与拔出引流片过早以及患者本身皮下脂肪较厚有关.经穿刺抽液,反反复复总是难以愈合,伤口持续少量渗液.术后18天将缝线拆除,换药两次见无明显渗出后,重新缝合,此后伤口愈合顺利.这也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失误啊.
从中吸取教训,教课书上说橡胶引流片于术后24小时内拔出,但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引流量较多,或估计以后会出现脂肪液化的情况,不妨延迟拔出引流片.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换药和引流很重要,但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愈合,有时也不能完全愈合,常留有窦道,使伤口经久不愈合,我们的做法是:
1、换药:根据伤口情况,每次换药都要清除坏死脂肪组织,清除标准最好是见到出血,再使用vitc加庆大霉素冲洗创面干净;
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方法有:
a、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湿覆创面,甲硝唑使创面无菌,葡萄糖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b、红花酒精湿覆创面,可起到活血、化淤、去腐生肌功效;
c、丹参注射液湿敷也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作用,最好是再创面干净时使用;
经上述处理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可用碟型胶带拉紧创口或二期缝合创口。
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推测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内置以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住院时间,从而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作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