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肚脐眼后放屁的原因
1、肚脐在中医里是神阙穴,用艾条熏肚脐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熏肚脐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导致肠道排气,所以有放屁的现象,还可以继续进行艾灸的腹中虚寒、冷痛、胞宫虚寒等症状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艾灸治疗的。
2、初次灸时,大多数人可以听到肠鸣声,出现肠鸣,基本就灸到位了,当你灸神阙出现肠鸣时,灸后就能排出极臭的稀便,这是很好的现象。
艾灸肚脐的 方法
1、艾炷直接灸
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 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
2、神阙隔姜灸
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冬至 开始灸最好。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
艾灸肚脐的注意事项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
4、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温灸后要喝比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5、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用,脐部有损伤或发炎者,禁止使用艾灸等。艾灸肚脐并非人人适宜,以上提到的禁忌人群,一定要禁用或慎用。
艾灸肚脐的作用
1、健脾和胃,生清降浊
艾灸肚脐可增强脾胃机能,使升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反胃、痞满、呕吐、泄泻等。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艾灸肚脐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艾灸肚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黄褐斑、面色萎暗等证。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
5、防病驻颜,养生延年
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紧致肌肤的作用。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哪些人不适合做艾灸
1、没有耐心的人,艾灸需要长期坚持,哪怕是每天10分钟,定时定量最好,尤其是温灸法,不再需要严格按照古制子午流注来选择穴位
2、没有恒心的人,见到自己某些症状有所好转就放弃,对牌、 麻将 和女人倒是日夜惦记
3、没有时间的人,不管有钱无钱,整日忙忙碌碌不知在忙些啥的尤甚
4、胆子小的人,灸后见到以前的症状显现马上就上医院打吊针,吃药输液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的
5、坚定的西医迷们
6、高血压患者,虽然在各种专业书籍上都有灸法介绍,但是要视严重程度来定,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压,再辨证取穴
7、良性肿瘤,需要严格辨证
8、恶性肿瘤,不建议艾灸,艾灸会导致热血妄行
9、体内有金属埋件者,谨慎艾灸,简单的物理原理,不再细说
1、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在经脉中流动,完全靠“气”的推送,因此气行血才能畅。可是,很多原因都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例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说明寒热对气血运行有影响。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对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温经散寒,保持血液运行正常。《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火调就是艾灸。因此,艾灸法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十分有效。
2、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人体各部分都分布着经络,经络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是联接内外,调节肌体正常运行的关键。因为“六淫”的侵袭,人体局部容易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或一系列功能障碍。艾灸相应的穴位,就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功能的作用,起到增强人体抗病的作用。
3、扶阳固脱,挽救垂危
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人的寿命也跟阳气是否健旺有关。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至元气虚陷,脉微欲脱,这时就可用艾灸法救治。宋代的《针灸资生经》里说:“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可见出现呕吐、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危重病患,用大艾炷灸关元、神阙等穴可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起到最好的作用。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都可用艾灸法治疗。
4、升阳举陷,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阳气虚弱不固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崩漏、久泄久痢、滑胎等症,《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因此气虚下陷,脏器下垂等症可用艾灸疗法。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惟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艾灸不仅可以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还可治疗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等症,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
5、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艾灸主要治疗寒证,不少医家都提出热证禁灸,但也有一些医家赞同热证用艾灸,如《黄帝内经》里提到用艾灸治疗痈疽,唐代《千金要方》里指出艾灸法有宣泄脏腑实热的作用,如“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等。《医学入门》阐明热证用灸的机制是“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因此,艾灸法只要使用得当,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