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较易见到的有两种:
①婴儿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发病,反复感染,常于婴儿期死亡。白细胞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加,但中性粒细胞消失或极少见。骨髓增生各异,粒细胞系往往仅见少数中幼粒以前的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缺如。
②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较大,经过良好,呈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骨髓象粒系停滞于中幼和晚幼粒阶段,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
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是0.5~0.7(50%~70%)。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是指白细胞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的含量。中性粒细胞增高一般代表细菌性感染或在机体受疼痛、寒冷等刺激时;另外一些生理情况下也会稍微升高,如进食,运动等。会出现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会出现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iknow-pic.cdn.bcebos.com/29381f30e924b899134e189260061d950a7bf62e"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29381f30e924b899134e189260061d950a7bf62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9381f30e924b899134e189260061d950a7bf62e"/>
扩展资料:
中性粒细胞作用:
1.中性粒细胞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在抵抗疾病、保护机体方面非常重要。
2.中性粒细胞经历的一个过程为化学趋向性。这些吞噬细胞通常存在于外周血中,但是在感染或发炎时,特别是受到细菌等微生物侵入机体导致感染时,会引发趋化因子的产生(这些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8,干扰素-g,和补体C5a),细胞表面的受体能探测化学因子的梯度引导中性粒细胞的迁徙,中性粒细胞会离开血管而趋向炎症或损伤部位的迁徙,吞噬细菌,这一过程称为“趋化作用”
3.许多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中性白胞的动力学变化。生理因素变化多为一时性的;病理性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严重组织创伤、急性出血或溶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4%B8%AD%E6%80%A7%E7%B2%92%E7%BB%86%E8%83%9E%E8%AE%A1%E6%95%B0"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计数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4%B8%AD%E6%80%A7%E7%B2%92%E7%BB%86%E8%83%9E%E7%BB%9D%E5%AF%B9%E5%80%BC/9865102"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7aeff75a992bd40734fa35c9"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7aeff75a992bd40734fa35c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7aeff75a992bd40734fa35c9"/>
扩展资料:
嗜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
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
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刘约翰等,1993)。嗜中性白细胞(Neutrophil)同时也在利用次氯酸用来杀灭细菌。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4%B8%AD%E6%80%A7%E7%B2%92%E7%BB%86%E8%83%9E"target="_blank"title="网页链接">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