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名词,《说文》言:“泉出通川也”。意指泉出两山之间,流向河川的通道。从结构解剖而言,此穴正当第一、二掌骨之间,形似两山,中间是经气通行之处。《素问·气穴论篇》释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合”,动词,《说文》言:“会也”。《礼记》注:“相会为合”。此穴又当手拇指、示指之间,位于人体最灵活的拇指关节之根部。依经脉脉气而言,肺手太阴之脉从中焦而出,止于拇指;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示指而始,经此穴而上行至头。互为表里的两经之气在此处相合,而会“大气”,值司拇指、示指二指的开合。《素问·气穴论篇》释曰:“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
清代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注解:“此言肌腠之间,亦所以行荣卫者也。夫肉有大分小分,大分者,如股肱之肉,各有界畔;小分者,肌肉之内,皆有纹理。然理路虽分,而交相会合。是大分处即是大会处,小分处即是小会处也。分会之间,以行荣卫之气,故名之曰溪谷。易曰山泽通气,如山泽之气,从溪谷以相通。大气,宗气也。愚按荣气生于中焦水谷之精,流溢于脉中,布散于脉外。专精者,行于经隧。经隧者,胃之大络,与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是荣气之有行于脉中,有行于脉外,有同宗气出于胃之经隧,注于脏腑之大络,而出于肌腠之间。三者之气,交相会合,故曰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可见,“谷”强调的是位置、结构,“合”强调的是作用、功能(无开则无合,实指“开合”)。
2 合谷之用
正是基于合谷位处“开合”之地,以“开合”为用,行营卫而会大气,成为其临床运用之理论核心。
2.1司头面官窍之开合
官,是指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鼻、咽喉等。窍,有孔穴、苗窍之意,是内脏与外界相连通的窗口。古有五官,指耳、目、口、鼻、咽喉;有七窍,指两耳、两目、口、鼻和咽喉。现习惯上将五官也称为窍。作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器官,保持通畅、正常开合是五官功能发挥的关键。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其经脉循行至头面部,“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其络脉“入耳合于宗脉”和经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颔”联系头面的范围更广,加之与足阳明胃经相通,更强化了其与目、口、鼻、咽喉、耳等五官的联系。故,五官开合不能,则出现“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疾患,临床取合谷穴可以治疗。四总穴歌之“面口合谷收”,一言以概之。
头面官窍诸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合谷治目视不明,头痛,齿龈痛,喉痹。”《玉龙歌》载:“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偏正头风有两般,风池穴内泻因痰;若还此病非痰饮,合谷之中仔细看。”口唇之症,《千金翼方·舌病》载:“紧唇,灸虎口(合谷),男左女右七壮。”口眼并病,《肘后歌》载:“妙法神针用意推,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目疾,《景岳全书·眼目》载:“合谷,治阳明热郁,赤肿翳障,或迎风流泪。灸七壮。大抵目疾多宜灸此,永不再发也,亦可针。”又《通玄指要赋》曰:“眼痛则合谷以推之”。鼻疾,《百症赋》曰:“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杂病穴法歌》曰:“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齿疾,《针灸甲乙经》曰:“齿龋痛,合谷主之。”耳疾,《针灸甲乙经·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曰:“聋,耳中不通,合谷主之。”
2.2司汗孔玄府之开合
玄府,汗孔也。《素问·水热穴论篇》云:“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於皮肤,客于玄府……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王冰注:“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府,聚也。”大肠手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且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毛,针刺合谷,可以补肺益卫气,恢复腠理毛窍开合功能,从而治疗外感表证之无汗或有汗、热病之无汗或多汗、自汗、盗汗等一切汗证,甚至包括腠理疮毒之久不能合。《病机沙篆·自汗盗汗》云:“伤寒自汗及当汗不汗,补合谷。”《拦江赋》云:“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玉龙歌》云:“伤寒无汗泻复溜,汗出多时合谷收。”《肘后歌》云:“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针灸资生经·疔疮》云:“凡疮毒久不合,灸合谷各七壮,至七七壮,极验。”
2.3司子宫奇腑之开合
子宫,又名胞宫、女子胞,属奇恒之府。明代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奇恒脏腑藏泻不同》中指出:“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子宫定期藏泻、出纳的功能与合谷“开合”之用正相暗合,故针取合谷可补益、调和气血,亦可活血化瘀、降逆下气,用于妇产科相关疾患。如《千金翼方·妇人第二》言:“产后脉绝不还,针合谷入三分,急补之。”而且,合谷穴在产科的运用还有一著名的医案,出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昔有宋太子性善医术,出苑逢一怀娠妇人,太子诊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诊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视之,臣请诊之,泻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其疗效之确切因此被收入《南史·张融传》,且《济生拔粹》中也有记载。亦因此,临症孕期之女性,慎用此穴。
2.4司大肠肠腑之开合
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原穴与脏腑的原气联系极其密切。三焦作为原气之别使(《难经·六十六难》),三焦之气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临床上,合谷也被用来治疗大肠相关疾患,如:痢疾,《针灸大成》云:“白痢针合谷。”脱肛,《医学纲目·肺大肠部》云:“脱肛:合谷。”
2.5司痛证气机之开合
“不通”是痛证发生的主要病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能失调或障碍,气血运行不通畅或阻塞而发生病痛。《内经》论述疼痛,病机以气血为要,针灸通过疏调经脉,可以治疗。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首次提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学术论点。张子和认为疼痛是由气滞血瘀所致,治疗的主导思想是“贵流不贵滞”,气为血之帅,气血通畅,运行无阻,则诸痛可除。王好古也在《此事难知·痛随利减》中提出“诸痛为实,痛随利减”,后世则将“利”训为“通”,指出治疗痛证的关键在于“通利”二字。
合谷为原穴,又位居关口,是四关穴之一,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此穴“行营卫、会大气”,可调理人体之气机,通过行气活血,以达通经活络、祛瘀止痛之效,故为外科手术麻醉常用穴。历代文献和上世纪兴起的针灸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实验研究,均已证实合谷穴在手术疼痛方面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3 小结
综上,包括教材所列之内、外、妇、产各科疾病,合谷穴临症极其复杂,然其统司相关腑脏、器官的开合功能,实为一大特点。合谷之“合”字,正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不但体现了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医体、用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了中华字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临床中,常常选用两个穴位组成一组对穴,针对一类“症候结构”配伍其他腧穴灵活运用,收到较好效果。
合谷---太冲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合谷穴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太冲穴位置: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功效作用: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内关---足三里
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内关穴位置: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
作用功效: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
气海---三阴交
气海位置: 是任脉穴位名称,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接 肚脐 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三阴交穴位置: 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 内踝尖 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 胫骨 ,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作用功效: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中渚---足临泣
中渚穴位置: 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足临泣穴位置: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作用功效: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鱼际---复溜
鱼际穴位置: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或取侧掌,微握掌, 腕关节 稍向下屈,于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即是。
复溜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作用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外关---后溪
外关穴位置: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 内关 相对。(或当 阳池穴 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后溪穴位置: 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作用功效: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太溪---太冲
太溪穴位置: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冲穴位置: 取 太冲穴 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 跖骨 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 拇趾 、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或者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即是太冲穴。
作用功效: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阳谷---侠溪
阳谷穴位置: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取法:俯掌,在三角骨后缘,赤白肉际上,当豌豆骨与尺骨茎突之间取穴。
侠溪穴位置: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功效: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曲池---上巨虚
曲池穴位置: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上巨虚位置: 在 犊鼻穴 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作用功效: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命门---委中
命门穴位置: 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委中穴位置: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作用功效: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百会---涌泉
百会穴位置: 人体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涌泉穴位置: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作用功效:涌泉为肾经井穴,肾水涵养肝木,如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发为头昏眩晕,头痛易怒,用涌泉有“病在脏取之井”之意。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穴,本穴属补穴,与涌泉泻穴同用,一补一泻,补不恋邪,泻不伤正。
临床中,常常选用两个穴位组成一组对穴,针对一类“症候结构”配伍其他腧穴灵活运用,收到较好效果。两个穴位配合,不仅加强了原有的功效,而且发生了一些单独使用时不能产生的治疗作用。还可以在治疗前后对照主症的变化,检验“辨证”的准确与否。
大陵+尺泽
【作用】 清泻心包、肺、胃郁热
太渊+太白
【作用】 健脾补肺
通里+照海
【作用】 交通心肾
太溪+太冲
【作用】 滋阴固肾、平肝息风
膻中+内关
【作用】 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神门+三阴交
【作用】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内关+蠡沟
【作用】 疏散厥阴郁热
大陵+行间
【作用】 清化厥阴之热
血海+曲池
【作用】 养血化瘀、行血活血、调和营血
阴郄+复溜
【作用】 交通心肾、益气敛汗
尺泽+复溜
【作用】 滋补肺肾之阴、金水相生
足三里+曲池
【作用】 行气养血、促进营卫化生
复溜+行间
【作用】 滋阴潜阳、养肝柔肝
外关+公孙
【作用】 清泻肝胆风热
归来+三阴交
【作用】 二穴相配可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中院+丰隆
【作用】 除湿化痰
建里+足三里
【作用】 温健睥胃"
人中+委中
【作用】 疏通太阳、理气止痛
外关+悬钟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这作用。
腕骨+京骨
【作用】 温阳行气、濡养筋骨
后顶+后溪
【作用】 宜通督脉、行气通阳、濡筋通络
气海+然谷
【作用】 益气助阳
内关+内庭
【作用】 调气和中、疏通郁滞
商阳+厉兑
【作用】 清泄阳明、燥湿止痒
印堂+合谷
【作用】 二穴相配可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长强+鸠尾
【作用】 调任督、和阴阳
至阳+内关
【作用】 宜通胸阳、通利胸隔
大椎+后溪
【作用】 调理营卫、温阳解表散寒
合谷+太冲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内关+足三里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粱丘+公孙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支沟+阳陵泉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
气海+三阴交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合谷+内庭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 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
中脘+足三里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璇玑+巨阙
【作用】 宣导宗气
中渚+足临泣
【作用】 二穴相配可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鱼际+复溜
【作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外关+后溪
【作用】 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阳谷+侠溪
【作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足三里+三阴交
【作用】 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曲池+上巨虚
【作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风池+昆仑
【作用】 二穴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头维+列缺
【作用】 二穴相配可祛风止痛,解表祛邪。
命门+委中
【作用】 二穴相配可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中渚+后溪
【作用】 二穴相配可舒通经络,调和气血。
百会+涌泉
【作用】 二穴相配可引阳下行,平息肝阳。
少商+厉兑
【作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