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末期,国际环境突变,北方强国陈兵百万于边境,老美插手东南亚战事,东海美海军游弋于台湾海峡,大有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势。为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更为能够在战时保证物资生产能力,更为了保护薄弱的工业基础,国家领导实施一场工业大变革。这场工业大变革投资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好比做是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规模,亦称之为三线建设。
所谓的三线建设,就是将大城市、东北、沿海的工厂往内地转移,按当时国防战线划分为三道防线。沿海为第一道,京广线以东、沿海以西为第二道,京广线以西、长城以南、岭南以北为第三道。这场工业转移的区域都在第三道国防战线内已称之为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又分有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是指国资委直管的建设项目,小三线是指国资委和省国防办双重领导的建设项目。
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这是出于国防建设需要,更是为了战时国家与地方统筹相结合的战略思想。按照国防战略前重后轻的原则,第一道战线重兵把守,战略物资由国家统一支配,第二道战线则以地方武装力量为主,以防第一道战线撤退的时由地方武装支援。小三线的主要作用就是战时以地方各自为战时得到战略物资的补充,可在紧要关头对一线进行支援。
1964年,一伙人背着行李包,探测仪等工具,来到集峰村一个叫崩石山的地方,时而探测仪扫描地质,时而钢钎往地面抽插,干部模样的工作人员拿着望远镜四处观察,村民还以为是外地来的游客,但都穿着军装又不敢靠近。直到第二年工程队入驻,才知道这里要建设一家工厂,奇怪的是这家工厂都由现役军人站岗,就知道建设工厂,并不知道建的是什么工厂。
工程投入使用后人们才知道这是一家兵工厂,出于保密需要,工厂以948为代号,对外声称国营湘峰机械厂。机械厂用现在人去理解,无非就是生产机械相关的产品,而在当时却是正儿八经的兵工厂,生产的是军工品,生产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在这里建设生产子弹的工厂,因为附近还有生产半自动步枪的湘中机械厂(981),枪弹一家,这就是三线建设指挥部计划在涟源建设以轻武器为主的军工基地。
职工楼、职工食堂、大礼堂、电影院、学校、商店、 体育 场等配套设施俱全,严格的安保环境,紧密地进出审查,湘峰机械厂的生活区在当时就是一个典型的 社会 。职工来自五湖四海,招工还要经过政审,政审还要追查到祖父辈,有地主背景的一律不能进入兵工厂。为保证单纯的队伍,还将部分专业军人招入厂内。第一代三线人就是在一腔热血的岁月里,默默地为国防建设付出青春。
好人好马上三线,献完青春献子孙,子弟学校和技校就成为培养下一代三线人的培训基地。当时还有不成文的规定,父母退休子女接岗,让职工对子女的未来不用过多的担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工作稳定, 社会 福利好,那是附近村民比不上也是很羡慕的地方。国家对三线人很照顾,工人一个月可以领到一斤的猪肉,家属可以领到半斤的猪肉,而且逢年过节还可以领到礼品,职工的生活过得很滋润。
深挖洞、广积粮、为人民,当时的口号有多响亮,职工的热情就有多高。当时建设的兵工厂都以防轰炸为主,所以厂房和储存库都在山洞内,防止敌机轰炸的同时还能在保密的状态下不间断的生产。湘峰机械厂建立后就迎来珍宝岛保卫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大仗,使得军工品订单拿到手软,职工加班加点一片繁忙,工作热情亦达到极点。
历史 的发展就是这么的不可思议,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拖垮苏联的同时也让我国迎来难得的和平环境。随着军工产能的不断提高,裁军力度的不断加大,生产力和军品重叠的三线厂逐步被淘汰。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国家对三线厂提出“军转民、民养军”的战略方针,湘峰机械厂开始进入民用领域,还生产过一段时间的自行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工业体制也开始进行一番改革,80年代末湘峰机械厂和湘中机械厂进行大合并。
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白热化,市场经济竞争也更加的激烈,隐藏在山林里的兵工厂由于营运成本高,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通等诸多原因,最后不得不向城区转移,湘峰机械厂最后搬迁至娄底,繁华热闹的军工城就此不复存在。工厂搬迁后的崩石山还是原来的崩石山,繁华过后就是回归到原有的宁静,宁静或许才是崩石山原有的样子。三线建设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又在默默无闻的情况下完成它的使命,如果没有几十年后的解封,或许这段 历史 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被人们所遗忘,致敬为国防建设默默奉献的三线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