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腥味,最熟悉的就是从一些海鲜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这种味道的本体,就是三甲胺。三甲胺是一种有毒气体,低浓度表现为强烈的鱼腥气味,高浓度时会有类似于氨的气味,比如——屁!是不是和吲哚有异曲同工之妙?
氧化三甲胺尝起来有种鲜甜的味道,海鲜的鲜美也有一份它的功劳。更重要的是,它是海洋生物在海水中苟命的重要手段,这话听着有点奇怪啊?
我们都知道,一千克海水的含盐量大约为35克,即3%左右,而大部分海洋生物细胞内溶解的矿物质含量却低于1%,也就是说海水的渗透压远高于大部分海洋生物。这么大的渗透压差,生物细胞内的水分就会被析出,如果没有一些特殊的保命手段,那么海洋生物还没进入我们的嘴里,就直接在海里变鱼干了。
氧化三甲胺,就是这些海洋生物的保命利器。
对于一些陆地生物,氧化三甲胺只是一位过客,比如我们人类。经过肾脏后,它就从尿液中排出了。但在大部分的海洋生物中,由于鳃的不透性和细尿管的再吸收,氧化三甲胺被保存于体内,成为重要有机渗透剂和蛋白质稳定剂。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填充细胞对鱼体渗透压进行调节,防止鱼体被海水吸干。
一些氧化三甲胺含量相较高的海洋生物,比如鲨鱼,体内的氧化三甲胺可以占到组织干物质重的7%。
鱼体死亡后,在微生物,尤其是厌氧菌的作用下,氧化三甲胺就会还原为海腥味的罪魁祸首——三甲胺。这也就是为何鲜活的鱼都很鲜甜,而死亡一段时间后的鱼会散发浓烈鱼腥味的原因。
海鲜类的食物都会多少自带点腥臭味,原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因为不新鲜的海鲜内有机物被氧化。
外部环境是因为吸收饮食及水中的腥味成分。外部环境主要有微生物代谢的二甲基异冰片和土壤中含有的土臭素,这两种物质有很明显的土腥味,且具有挥发性,因此当海鲜体内积蓄有这类物质是会有土腥味。
很多人在烹调海鲜的时候,总喜欢过早的放姜,以为这样做可以尽可能的去除海鲜的腥味。然后专家提醒,在做鱼以及做海鲜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过早放姜,这样做不仅不能起到去腥的目的,反而还会影响到海鲜原有的鲜香。大量的实验表明,当海鲜浸出液的ph值为5~6时放姜往腥成果最好。
如果在做鱼或者是做海鲜的时候过早放姜,鱼体浸出液中的蛋白质会阻碍生姜的往腥作用。因此最好是先加热稍煮一会儿,等到鱼的蛋白质凝固之后再放。
扩展资料:
去除海鲜腥味的方法:
1、加热去腥
沸点较低的腥味物质如甲硫醇、乙硫醇,可用加热方法去腥。有些沸点较高的腥味物质也可采用长时间加热法,如炖、烩、烧、烤等烹饪方法去腥,或在热油中让其挥发。大多娄腥味物质有一定的水溶性,烹调时可采用先焯水、沸水浸烫等方法除去尿素、胺类、低分子酸等腥味物质,再行烹煮。
2、酒类去腥
有些沸点低而不呈碱性的腥味物质,不能采用中和法去腥时,可利用酒精(乙醇)对腥味物质的溶解和挥发性能,将鱼、肉类中的醛、酮、含硫化合物先溶解,加热后一并挥发除去腥臭味。
同时乙醇还能同原料中的醛类反应,生成香气物质——缩醛,它还能与有机酸结合生成酯类,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使菜肴去腥增香。因此,要想鱼、肉的滋味鲜香,没有料酒和食醋是不行的。
3、中和去腥
动物性食品原料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卵磷脂等营养物质,由于环境与自身的细菌作用,会产生多种腥味物质,如氨气、三甲胺、甲硫醇、硫化氢、吲哚和杂环氨含氮化合物等。
以上腥臭物质均为碱性化合物(PH值大于7.25),在烹调时添加适量食醋中和,使其生成醋酸盐类,就可使腥臭味大为减弱。此外,番茄酱中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也有中和去腥作用,当然直接用西红柿烹煮鱼、肉类同样有去腥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