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饭前零食吃得太多。有些家长担心幼儿园未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当傍晚把孩子从幼儿园里接回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加餐,让孩子吃零食,以补充营养,结果到吃正餐的时候,孩子已吃不下去了。
(2)孩子逆反心理的滋生。“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不好好吃饭”、“饭吃得太少”怎么能行呢?这种担忧既驱使家长去强迫孩子吃下他们所认为必须的更多的饭菜,也对孩子产生了一种投射作用,萌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大人要我多吃,我偏要少吃、不吃”。
(3)孩子情绪的不稳定。餐桌是凝聚全家人的重要地方,有的家长往往误认为进餐之时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必须把握,因而喜欢开展“餐桌革命”,对孩子进行说教,甚至批评惩罚,结果打破了孩子情绪的平衡性,降低了孩子进餐的热情,减少了孩子的食欲。
(4)孩子价值观的取向不同。每天18:00-19:00这段时间既是大多数家庭用于晚餐的时间,也是电视台播放儿童节目的时间,电视对孩子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吃饭,孩子宁愿看电视,而不愿吃饭,或边看电视边吃饭,做到吃饭与看电视两不误,孩子的这种选择往往会受到家长的反对和制止,他们倾向于批评孩子的“不好好吃饭”,告诫孩子“吃饭比看电视更重要,边看边电视边吃饭不利于消化吸收,影响进餐的速度和质量”。
(5)孩子劳动参与的不足。餐前,孩子很少有机会参与父母的淘米洗菜、做饭做菜;餐后,孩子也难得有机会和父母一道收拾餐桌、洗涤餐具。由于孩子没有时机投身于厨房劳动之中,所以他们就难以品尝出劳动果实的芳香。日本等国家兴起的“1岁厨师”、“在厨房里长大的孩子”的热潮,对扭转幼儿的挑食、厌食、拒食现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就是一明证。
1.婴儿时期未能及时添加辅食:在婴儿辅食添加的关键时期,没有给宝宝适宜的锻炼,使宝宝的咀嚼能力、味觉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从婴儿四个月起,随着月龄的增加,要依据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软到硬、由细到粗的原则,逐步添加辅食。
2.零食过多:在宝宝添加离乳食品期间,发现了他(她)爱吃的食物,以后就不断地买回来。餐前零食过多,正餐自然也就吃不下了。
父母一定要了解幼儿营养的知识,还要让孩子懂得可乐虽然好喝,但是会长胖;果汁很好喝,但是会阻碍食欲,也容易造成蛀牙。
3.边吃边玩: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爱吃饭,就采取了讲故事、做游戏边吃边玩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不但进一步分散了小儿进餐注意力,还易发生呛食等意外。
不妨尝试一下鼓励法: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就不理他,但当他又拿起勺子好好吃时,立刻告诉他很喜欢他吃饭的样子。
4.食物种类过于单调:有些妈妈担心宝宝消化吸收不好,总给他吃那么几种常吃的“安全”的食品,使孩子产生了厌恶情绪。
菜的烹调方式也不要一成不变,应尽量混合多种食物,口味以清淡为主。哪怕只有一枚鸡蛋,也可以做成鸡蛋饼、鸡蛋羹、鸡蛋汤,千万不要总让宝宝吃煮鸡蛋。
5.不喜欢食物的颜色: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欢黑色的食物,比如:芝麻糊、发菜等。对一些新奇的新的、与平时饮食味道不一样的食物,也可能不爱吃。
父母要利用适当的方式来吸引孩子,譬如:设计成色香味俱全及造型独特的餐点、混合于孩子喜欢的食物中,或用孩子可接受的理由来引导。
6.大人饮食习惯的影响:父母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批评食物,即使自己不喜欢,也应该给孩子食用。
通常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周遭人物的行为举止;一些不良的饮食和用餐礼仪的形成,可能就是在不自觉中学习到的。
7.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如果以前吃了某种食物后肚子疼或很不舒服,或者是在不愉快的环境下被迫吃下的。这样就会使孩子对这种食物产生抗拒的心理,非常排斥它。
父母要尽量避免在饭桌上斥责孩子,以免破坏进餐情绪。也不要强迫孩子吃太烫的食物,会损伤宝宝娇嫩的口腔粘膜。而且经常吃过烫的食物,还有致癌作用。更不要把孩子一个人留在那里吃饭。即使您不能守在身边,您要让孩子有个“伴”,可以给他一个洋娃娃或卡通动物玩具扮演这个角色。
吃,一旦变成“筹码”,问题也就无法消失,更不能彻底解决了。其实父母对于孩子吃得太少或不吃的焦虑,主要是担心孩子营养不良、长得比别的小孩瘦小。但事实上,每个人的高矮胖瘦各有天生,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并不差人一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