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好!
(北大医院张骞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北京东城区豆腐池胡同里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院子,路过的人常以为是一个 旅游 景点,细看却是一家医院——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以下简称“鼓楼中医院”)。
成立70年来,鼓楼中医院一直在默默地为附近居民的 健康 保驾护航。
医院最醒目的招牌是“京城名医馆”,馆内汇聚了一批名老中医,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患者。而医院的本草疗愈园、大医论道名医雕像群、罐通古今等中医药文化展示则吸引了大批中医爱好者前来参观。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院长耿嘉玮。图/罗燕
让患者少跑路
身体不舒服了该去哪个科看病?对于很多人来,这是一个难题。有时候,看一个科室还不够,要辗转好几个科室。
“几个科室开一堆药在手里,这药怎么吃?药跟药之间会不会相克?”鼓楼中医院院长耿嘉玮经常为这些病人着急,有些老人同时患有七八种慢性病,看病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我现在不用吃饭,光吃药就吃饱了。”常有老人向耿嘉玮诉苦。能不能让这些患者在一个科室看多种病?鼓楼中医院尝试了多学科联合门诊。
比如,一位糖尿病足患者,他可能会去皮肤科看病,但皮肤科医生不会调血糖。他又要去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在鼓楼中医院,他只要进一个联合门诊就可以了,那里有皮肤科、内分泌科、外科、针灸科等多科医生,一起为他诊治。
“病人来到这里,可以得到他这个病的整体用药方案,这是一个专家团队给他做的治疗方案。” 耿嘉玮说,“我们是让患者少跑路,让医生多跑路。”
老年病科也是这样的多学科门诊,诊室的医生来自不同的领域,共同为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服务。
医院还有一个特别的科室是治未病科,这里的医生也各有专长。当病人感到不舒服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哪儿有病的时候,这个科室是最好的选择。
没有病也要治?鼓楼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乔会秀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其实“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就是在人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及时调理,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如果已经病了,患有像糖尿病、高血压这样很难治愈的疾病,需要终身服药,就要防止并发症。而对一些大病手术后的病人,最重要的是通过调理让他尽快康复,防止复发。
《民生周刊》记者在治未病科诊室门口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总感觉口渴,但身体没有其他毛病,找医生开了几服药。“现在感觉好多了,胃口也更好了。”老人告诉记者,她就住在这附近,老伴开个三轮车就送过来了,“看病很方便”。
鼓楼中医医院开设“京城名医馆”,帮助群众看上好医生。图/罗燕
送医上门
“人老腿先老。”很多老年人腿脚不便,甚至长期卧床,一旦生病,去医院都很难。
自2015年开始,鼓楼中医院开始 探索 “医养结合”,组建“医养结合服务队”,走进百姓家及养老机构,为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诊疗服务。
据耿嘉玮介绍,目前医院已经组建了8支医疗队,每个医疗队都配备治未病科、内科、骨科、推拿科医生,还有一名护士,一名药剂师。根据老人需求,还组建了外科、皮科、妇科和心理会诊团队。
“都要配齐了,这样到现场才能真正为百姓解决困难,缓解一点痛苦。”耿嘉玮说。有些老人有腰腿疼、肩膀痛、头疼等毛病,医生会拿着刮痧板手把手教他们用,告诉他们对应的穴位。有时候怕老人记不住,还拿笔在他们的穴位上做个标记。
在送医入户的过程中,耿嘉玮感受到了百姓对中医药的巨大需求。他们特别欢迎上门的中医大夫,看完之后舍不得大夫走,很多人会留下大夫的联系方式,一有不舒服的地方就给大夫打电话。
医生主动上门提高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本来每天都在公园里遛弯,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身体很健朗,后来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骨裂。在家休息几个月后,他骨伤好了,但腰直不起来了,腿也迈不开了。他不愿意再下楼,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耿嘉玮带着团队到他家后,几个医生一起给他的腰和腿用了一些推拿和放松的手法。做完这一次治疗后,这位老教师感觉效果挺好,反馈给社区,希望医生能再去。于是医院派了一位推拿师,每周上门一次给老人治疗,同时带上一些外用的中草药包配合着使用。一个多月后,这位老教师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可以下楼遛弯了。
“老人特别怕摔跤,摔跤之后长期卧床,慢慢地肌肉萎缩,行走就困难了,就像那位老教师,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最后很可能走不了路了。”乔会秀说。
耿嘉玮希望医生都能成为“多面手”,集“医针药术”于一身,为百姓解决更多问题。“中医大夫除了诊脉开方,还要认识中药,懂药性。比如一味中药,选用的是哪一段?是哪个季节的?成长到多少年?这些都影响药效。”
鼓楼中医院倡导医生到治未病科、针灸科、推拿科学习,掌握针灸、推拿等技术。耿嘉玮常对医院的大夫说:“到了百姓身边,他们可不管你是内科大夫还是外科大夫,他们的需求是全面的。”
除了为居家的老人上门服务,鼓楼中医院还跟一些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服务协议,为养老机构的老人开通就诊绿色通道。一旦老人出现急症,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入住病房,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平时,医护人员也会到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 健康 体检,建立 健康 档案,并且定期巡诊。在一些较大的养老机构,医院还设了医疗站点,每天派一个医生去那里值班,让那里的老人们吃下“定心丸”。
传播中医文化
在“京城名医馆”大厅,有一个“大医论道”的名医雕像群,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这也是鼓楼中医院“中医文化之旅”的开端。
鼓楼中医院也是首批“北京市中医药文化 旅游 示范基地”,开设了专门的中医文化展示区。比如,“罐通古今”汇集了古今各种拔罐用具,有玻璃的、瓷器的、竹制的,摆成了编钟的形状。
在鼓楼中医院的顶层,有一个本草疗愈园,里面种了很多种中草药,那里既是医院的后花园,也是中草药现场教学的场所,很多人一上来就特别兴奋,“终于见到鲜活的中药了”。
医院还开发了一些中医相关的文创产品,如带着按摩功能的手机壳、具有刮痧功能的梳子…… “其实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中医保健,比如,用双手搓搓笔都有保健功能。”耿嘉玮说。
她希望中医的一些 养生 理念和保健方法能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医院经常组织线上线下的中医讲座,为百姓讲一些防病和 养生 的方法,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 健康 。
医院还经常组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开展义诊,宣传中医文化。北京市第五中学的一名学生在参加了鼓楼中医院的活动之后,对中医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开始自己做药理研究。他先是自己种了丹参,然后到图书馆查阅了很多关于丹参的资料,做了提取丹参的实验,并且记录下来,最后还发表了一篇关于丹参的文章。
乔会秀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很多学生在学校听完中医课,回家会教父母一些保健方法。在他们理解了“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这些道理之后,他们会主动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贪吃甜食等。有些孩子还根据体质辨识,喝起了 养生 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医了。”在传播中医的路上,耿嘉玮感受颇深,“我们就是要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他们,让他们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体验到中医其实好简便,学习中医知识对身体有很多好处。”
分类: 医疗健康解析:
胡盛寿(院长),外科教授,业务专长心外科
胡盛寿,男,1957年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外科管理委员会主任。
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二十余年来,完成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超过4000例,在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血管外科新生代学术带头人之一。
1982年12月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并开始在阜外心血管医院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1986~1989年师从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修心血管外科。1995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1996年兼任阜外心血管医院瓣膜及辅助循环研究室主任,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
主要学术成就:
冠心病外科:自1995年开始成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开展冠心病外科工作的主要参加者和领导者,积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研究和推广。个人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千余例,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1996年成功开展国内首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率先实施国内首例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通过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规范。同时主编《心脏外科手术集(光盘版)》、《冠状动脉外科治疗学》、《临床微创心脏外科技术》、《今日心脏血管外科学》,以及多部书籍和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
瓣膜外科:在瓣膜外科方面不断改进手术技术及围术期处理,尤其在巨大心脏瓣膜置换,二次瓣膜置换,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等重症复杂瓣膜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研究成果“巨大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形态分型”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瓣膜置换手术的改进与提高”、“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曾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注重瓣膜外科的基础研究和人工瓣膜的研制,承担国家多项关于生物瓣、机械瓣和组织工程瓣膜等重大项目的研究。
先心病外科:完成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基金资助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综合研究》,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大组病例的血流动力学,肺小血管病理改变、临床各项检测指标的评估以及手术后近、远期跟踪随访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病理和临床的、新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四级分类法。系统地阐述了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可复性标准与术后疗效的关系,对此类病例手术适应症的筛选提出了新的标准。有关研究曾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基础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针对晚期心脏病,开展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包括激光心肌血运重建、基因治疗和细胞移植,目前研究重点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临床上,针对晚期和重症冠心病,积极开展心室辅助、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的应用研究。瓣膜研究着重于组织工程瓣膜的基础和实验研究。先后发表各种学术论文160余篇,培养多名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
主要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循环杂志》编委。
朱晓东(院士),外科教授,业务专长心外科
朱晓东教授,心脏外科专家,男,1932年出生于河南开封,解放后就读于开封高中。1950年冬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浪潮中投入军事干校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 *** 胸科医院,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60年代攻读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研究生。70年代中、80年代初,两度到英国和澳大利亚进修心脏外科。1992-1996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与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长。
朱晓东教授具有全面丰富的心脏外科临床实践经验,在基础科研方面对血液动力学,心脏外科解剖学以及人工心脏瓣膜等有深入研究。1976年在国内首先研制生物瓣膜(心包瓣)并成功用于临床,他多次获得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医科院的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1988年中央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医学科学技术专家称号,1993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医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医40余年来,朱晓东院士亲自施行各类心脏手术4000余例,包括多种疑难重症。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全国技术协作网在全国推广心脏外科技术。80年代主要致力于在国内推动心脏瓣膜手术,90年代协助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冠心病外科。他先后主编三部,参编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朱晓东院士注重干部培养与学术梯队建设,他领导的心脏外科1990年被国家教委定为当时我国唯一的心脏外科专业重点学科点。曾多次应邀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介绍我国心脏外科成就。1980年于马尼拉、1985年于瑞士、近年来在伊朗、阿塞拜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外同行的重视。1988年被接受为世界外科学会会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系统管理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四、第五届主任委员。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院首席科学家,并曾任国内多家医院的技术顾问等多种社会职务。
fuwaihospital/center_expert?ID=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