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1日,湖南湘乡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尤其是湘乡西北部的壶天、翻江、金薮、金石等乡镇最为严重。
7月2日涟水河洪峰过境时,水位达49.54米,流量4750立方米/秒,超过1969年8月11日的49.53米,是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湘乡防汛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据悉,自2日起,湘乡强降水过程结束,5日后天气转好。救援人员齐心协力,严守阵地。
连日来,当地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抗洪救灾,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英勇抗洪赞歌。
(1)湖南省历年自然灾害情况统计(1999--2001)2001年12月31日采集
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19/44/42ce3bc5931688fc2dabd96cbbcda876_0.html
(2)各地市自然灾害-湖南
长沙市---1831年,大水,围垸多溃,低田无收。1833年4月,大水,西南城外街一带房屋淹塌无数。1834年,大水,围垸多溃。1837年,大水入城,衢巷通舟揖。1844年夏,大水,湘江突涨,围垸皆溃,补种晚稻无收。1869年5月23日,大风拔木,月内连日大雨如注,城中水深数尺,墙屋倾圮无数,街巷捕鱼,饥荒。1906年2月中句,倾盆大雨,连阴至5月之久,降雨共二英尺二英寸半(约670mm),以致积水横决,泛滥于衡、永、长、常四府之交,沿岸纵横上下,各居民之生命财产付之一洗;数百里间,汪洋一片,田亩田禾漂荡无余,死者三四万人,浮尸蔽江,受灾者三四十万人,“皆冻馁之侵,乞食四乡”,此次奇灾,为湖南省二百余年所未有。1911年,因连日大雨,水势骤涨至一丈有余(3.3m多),洪水弥天,几成一大水世界,湘江中漂流尸具,不下数干人。1917年6月间,因湘江上溢,北门一带水深数尺,居民纷纷迁徒,米价陡涨,破户十停五六。1918年5月24日,大雨如注,湘江暴涨,沿河街道水深一二尺(0.5m左右),明道乡围堤溃决,河西镇、霞凝港等处,堤烷半数溃决。长沙省城,河街固已通流,正街亦多被淹。入夏以后,湘中、湘西数遭大水,泛滥十余县,尤以长沙、湘阴、华容等地损失严重,人民苦不堪言。灾民因无衣无食逃来省城者,日有5千人之多。自8月7日起,苦雨连旬,湘水复涨,省河水位,已涨到海关二十六尺以上(8.7m以上)。其时西水同发。1920年,长沙沿河一带,水深数尺,北门外捞湖围、周家冲等地被水冲倒,鸭子铺等地淹没数十里。1924年,湘江泛滥,堤垸田淹,屋宇什物,多付东流,溺毙男女三十余人。1925年大水,最高水位记录为四十棾-(13.7m),市区沿河及靖港等处均成泽国,明道镇之堤垸多被毁。1949年,大水,长沙市南门外灵官渡、天符庙等处水深三尺(1m),西湖桥、小西门、大西门一带均淹水尺余(0.33m多)。沿江马路一带小船通行无阻。最高水位达36.5英尺(11.13m)。长沙县境因湘水及其支流漫布,沿江六十二皖,就倒塌了五十多个,灾情之重,百年罕见。
沉江市---1804年,垸内渍水,垸外无收。1808年,注兰垸大水崩堤,8月31日夜,狂风暴雨,倾倒后墙。1837年,大水,围垸溃,民多溺死。1907年秋,大水溃堤,受灾最重者为晋平大垸,全垸共溃决八处,宽四百余丈(1300m多),深二丈七尺有余(9m多),冲倒房屋,溺毙居民甚多,幸而生存者,无衣无食,灾情惨重。又该县草屋官堤,白兴修以来,十余年未遭水灾,此次亦告倒溃。1910年6月中旬,被冲淹不少。1911年,沅江因益阳水势下趋,陡被水淹,积久淹没,以致补种无田,遍地哀鸣,极为悲惨。1914年春夏间大水,或田亩多被沙沉,或房屋冲毁,或商户资财损失甚巨,或补种晚稻复被虫伤。1922年7月,沅江之种福垸倒溃,受灾最惨。1929年8月,湖水骤涨,南北各垸渍水淹禾,秋收约六成以上。1932年3月,和丰九垸大水浸渍。1935年,南部堤垸全部溃决,县城亦成泽国。1938年6月间,霪雨成灾,江水突涨五六尺(近2m),急流如沸,所架浮桥顿时冲成两段,桥上工人20余人被水荡去,江中呼喊救命之声不绝。门48年,县城全部被淹,水深丈余(3.3m多)。光复烷深夜溃决,农民奔避不及,淹毙二百余人。
邵阳市---1816年5月,大水,舟从东门至曹婆井。1858年7月,搓江水涨数丈余,自仙搓桥以下村落记毁无数。1925年,资、邵两水同时上涨,宣泄不及,致成大患。1949年6月1日至7日,连降暴雨达135.7mm,其中5日一夜达50mm。于是,遍布那阳东南两
乡区域的邵水,急剧上涨。县属卫东乡洪水泛滥,平均水位高出平地二丈多(6-7rn)。沿河一带市镇村落,均被淹没,衡宝公路上的余田桥、铺店二百余栋房屋全被洪水冲走,死亡千余人。水东江、宜春桥两处市区亦全部被毁。总计该乡毁屋二千余栋,淹死三千余人。其中原中一、中二、永安、仁义等九乡虽淹毙人数较少,但其它损失不相上下。8日,资、邵二水洪流相遇时,市区水位上涨之速,甚为惊人。驻足之间,水即趋至,居民一夕数迁。8日中午,水势最高时,资水冲入西门口,越过北门城入临津门街,直趋大同街、府后街,而犀牛塘、爱莲巷一带成了汪洋。排山倒海之势的资水更循三府街、曹婆井入东直街,与汹涌澎湃自东门入城的邵水汇合,两相激荡,淹没了市区最繁盛的东门口一带。这一带水高越过二楼,大小船只相率从城外直放城内,抢救人员。总计邵阳市和那阳县冲毁房屋11561栋,受灾田469510亩,淹死5136人,死牛6519头,冲毁稻谷131450石,煤56200t,冲毁桥梁680座,翻沉船只38艘,损失总值约1200余万元。
常德市---1848年7月,大水,西堤溃决,漂没民庐无数。]849年4-5月,水涨堤皖尽溃,漂没民居无算,户口多灭。1909年6月中旬,沉漫二水同时并涨,洞庭湖水位剧升,滨湖区域如华容、南洲、安乡、漠洲、安福、常德、龙阳、抚江、益阳、岳州、临湘等县,均催巨灾,水势至8月下旬仍未消退,全省大部分地区皆陷饥慢,流离转徙各地的饥民达数十万之多,为充饥,树根草皮剥挖都尽。1910年6月中旬,常德各属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加之黔水建瓴而下,以放酿成巨灾。常德府城冲毁村庄,倒塌屋宇,淹毙人口三百余名;郡城六门,闭者凡五,附城居民逃水入城,露宿城上,几无隙地,城内亦为积潦所浸,深者灭顶,浅者没膝,水蒸之气,积为瘟疫,死亡日百数十起。近城数十里,堤烷几十余,仅一连八障尚存,余则尽成泽国,漂没人畜庐墓无数。 1916年3月,大水.长沙以湘江上溢,鹿都等处棉花、大麦,被淹没无收。滨湖一带,夏间因荆河洪水倒灌而入,来势甚猛,突涨八尺(2.67m),田亩房屋损失极巨,各地居民多因不及迁避,溺死者不计其数。 1918年,因抚水、谨水亦同时暴涨,常德县属后乡各地尽成泽国。未溃之障及偏肢地方,溃淹甚重,十存二三。1922年7月,常德之门板洲倒溃,多成泽国。1948年,二十九个乡溃决二十个乡,受灾田亩五十三万余亩,灾民三十余万凛集县城。1988年8月底、常德市普降暴雨。沉水突涨,一夜之间汹涌的洪峰冲进沿江街道,瞬刻之间淹没了厂房、仓库和住宅。
永州市---1826年夏,大水,树木庐舍多顺流漂下。
末阳市---1826年6月门口至7月30日不雨,至30日夜,降大雨,人皆喜出望外,
但至31日辰时马水、敖山、得江、芭蕉、淝江、大陂市等处胶发,水突由地涌上,霎时平
地水深丈余(3.3m多),沿流冲激漂没庐舍、人丁、牲畜、什物无数,高燥之禾概被泥水浸坏,至卑湿处甚者尽为浮泥沙石所压,经界不分俨为培楼。1853年7月22日起,大雨如注,至28日夜稍息,大水陡涨数丈,民房漂沉无数,早稻尽为淤压。1906年6月,大雨如注,耒河水涨数丈,交河水涨十余丈(4m多),漂没民居无数。1949年,自春至夏连月霪雨,洪水遍及全省五十七县市,尤以湘南耒阳、常宁,湘东的茶陵,湘西的沅陵、乾城、永绥、武冈、洪江、新宁,湘中的湘乡、湘潭、长沙等县为甚。滨湖十一县自6月初旬以来,各地又连降暴雨,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山洪暴发,波涛漫野,人畜飘流,加之西水同时并涨,洞庭湖宣泄不及,水位急增,西水(长江)较上年高一尺余(0.33m多),溃决堤垸较上年尤多,垸田多成巨浸,渍水深者丈余(3.3m多),浅者也有数尺,酿成巨灾。全省共溃垸41个,受灾田亩1535万亩,死人57877人,冲毁桥梁1520座,各项财产损失共达1.5亿银元。
湘潭市---1849年6月,大水,城覆倾,下游流民数万散居城乡,饥疫并行。1858年
7月,雨游丝,涟水涨,坏民居千余。1885年6月,大水,先时水陷城西北隅五丈许(16.7m
左右),耆老以为50年无此灾。1912年9月13日湘潭至邵阳、新化一带大雨倾盆,溪水陡涨,濒河一带两次所种秧苗全部淹没,漂去民屋甚多。
益阳市---1815年秋,大水入城。1818年8月,大水,城内水深四五尺(1.5m左右)。
1831年,大水,民饥,二里泥溪山水暴涨淹毙29人。1868年夏,大水,湖乡堤垸多溃,漂没人民庐舍。1911年,城堡一带尽被浸灌,平地水深一丈(约3.3m)有奇,衙署仓狱铺户
皆在水中,民悉楼居,无楼者亦架板为阁,二堡淮商盐局存盐及常平仓谷五千六百余石被
淹没损坏,城外堤垸或溃决或漫溢,灾民荡析离居,号啼之声数十里不绝。1914年春夏间
大水,或田亩多被沙沉,或房屋冲毁,或商户资财损失甚巨,或补种晚稻复被虫伤。 1922
年7月,益阳之西林垸倒溃,多成泽国。1924年,水灾,受灾人口达276595人。 1925年
6月,资江山洪泛滥滔天,灾情之重,为近百年所未见。1931年,四次被灾,附城水灭屋
顶。1932年3月,沅江和丰九垸大水浸渍,益阳皆纷纷报灾。1933年5-7月间,霪雨不
止,除大水外,又有山洪暴发,灾情更重。 1935年6月下旬起,连续霪雨两月,湘、资、沅、澧四水并涨,同时荆江暴发,倒灌洞庭,滨湖各地堤垸皆溃,水位较1931年高出二尺有奇(0.67m多),各县灾民聚集山颠、高丘,嗷嗷待哺,其情甚惨,受灾之重,与1931年无异,灾情严重之县有益阳、常德、岳阳、沅江、汉寿、南县、澧县、安乡、湘阴、华容、临湘、慈利、石门、临澧、平江等十五县(一般遭灾的有二十三个县未统计在内),溃垸 1659个,溃垸田近390万亩,渍垸田283个,被渍田166万余亩,受灾人数410余万人,淹死近3.8万人,损失稻谷2919万余担,房屋、器具、牲畜及其他损失近1583万元。1936年立秋前后,各地先后大雨倾盆,湘江上涨,湘中、湘南一带,到处山洪为患,秋水成灾,益阳、沅江所辖九垸,夏秋之间,连旬大雨,积水无处可泄,一望无涯,概未插种,冬间奇荒。是年6月,益阳第五区大桥乡,金沙乡等处竹山发现第二龄蝗虫,漫山遍野,千百成群,损失庄稼百余万元。1938年6月问霪雨成灾,资江沿河两岸浸没。1948年5月18日,资水一昼夜间陡涨一丈六尺(5m多),益阳县城水深达六尺(2m),淹死三百余人,冲毁房屋千余栋,损失二千余亿元。
资兴市椧-1808年,洪水,长富桥圮。
衡阳市---1801年,大水,蒸水骤涨,沿河一带冲毁田亩房屋,淹毙人口数人。1905
年,西北两乡蛟水陡发,田亩房屋间被冲淹。 1930年,入春以来,霪雨数月,大水泛滥,种子漂腐过半,耕作愆期,米价飞涨。1932年3月,水灾损失财产约二百余万元,灾民约3万余人。1933年5-7月间,霪雨不止,衡山、衡阳大水。1936年立秋前后,大雨倾盆,湘江上涨,四乡田亩一片汪洋,淹坏黄苗达1200多亩。 1937年7月11日起,天雨不止,湘江上溢,蒸耒两水横流,城市河街水深数尺,乡区低田概被淹没,其中四区淹没禾苗达8万余亩。1949年,衡阳市东岸街道,舟行无阻,西岸的中山北路、沿江西路、自铁炉门以下至北门草后街,水深或达丈余(3.3m多),或七八尺(2.5m左右),墙、屋多数倾倒,衡阳县和衡阳市合计冲毁房屋8737栋,被灾田亩98万余亩,居民走避不及,淹毙2万余人,仅市合江套一地即捞获死尸2000余具,其它牲畜财物损失无可数计,灾情之巨,为近三百年来所仅见。
津市市---1862年6月,久雨,7月19日,大水,酉时西北城决二口,冲坏墙、屋无
数,多安桥记,溺死约千余人。1908年7月17日,而有冲破城堤之灾,罹灾者七八十人,
牲畜遍地,瘟疫起。1909年,复大水,城堤如故,下流之垸竟无完者,其灾较前尤烈,饥
荒遍野,城市不安。1916年3月,大水,长沙因湘江上溢,鹿都等处棉花、大麦,被淹没
无收。滨湖一带.夏间因荆河洪水倒灌而入,来势甚猛,突涨八尺(2.67m),田亩、房屋
损失极巨,各地居民多因不及迁避,溺死者不计其数。 1931年,大水,溺死三千多人,绝食者二百余户。 1935年7月5日,澧、澹、涔三水齐发,堤破城圮,城中庙宇倾倒无数,据《湖南大公报》载:嗣因石门、慈利山洪暴发,河流汇注,水势尤为汹涌。澧县4日一晚暴涨丈余(3.3m多),一片汪洋,形成泽国,房屋较矮者,已淹没屋顶,较高者亦已平檐;全城已无寸土陆地;至5日下午2时,县城被水冲倒,孤儿院、贫民工厂、救济院、监狱(犯人六十余名)男女所有人员,皆同归于尽,商店住户,总计淹死2000余人,县长存亡莫卜,全城人口死于水灾的达三分之一,损失财物在数百万元以上。1948年,澧水上游津、澧一带堤垸亦多溃决,水淹面积约为各该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5月23日至6月上旬,全省霪雨兼旬,湘、资、沅、澧四水同时暴涨。7月,长江水位又猛涨,滨湖十一县多数堤垸相继溃决。从津市沿江以下大围垸、七里湖、茅里湖、民康坑,安乡的羌口、安陆垸,迄南县的马灯油,三百里内尽成泽国,仅有少数树梢、屋顶和堤面露出水面,为灾民栖身之地。岳阳、临湘、益阳滨湖一带的堤垸已尽数溃决。八百里洞庭湖恢复了旧观而且过之,白浪滔天,不见边际。滨湖十一县共661垸,溃决了306垸,受灾田亩近606万余亩,损失稻谷近2674万余石,耕牛1.6万余头,冲毁房屋2万栋,淹毙8300余人,灾民230余万,非赈不生者180万人。余如湘潭、浏阳、平江、泸溪、祁阳、东安等37县市,灾情亦甚严重。总计全省受灾面积达945kmz,受灾土地800余万亩,灾民440万人,财物损失约合当时币207万亿元。1991年7月1日,暴雨洪涝,渍垸2个,内渍面积24.25万亩。
醴陵市---1809年,大水,冲坏房屋。1826年7月30日,大水,渌江萍、醴两源同
时水发,平地顿深丈余(3.3m多),两河滨居民田庐淹毙漂塌不可胜计。1869年6月5日,
大水,先连日雨,是日午时水始涨,至戍时平地水深五六尺(1.5-2m),丈余(3.3m多)
不等,坍塌屋宇,冲坏田禾无算,而东乡之明兰寺李家山,北乡之官庄,潭塘等处地方被
害较1826年尤惨。1914年5月,大水,27日水泛溢,几与1826年埒,淹没田禾庐舍牲畜
无算。8月20日,又大水,县城内同德堂同仁药局皆圮,渌江桥坏一墩两塔,沿江田庐冲
坏无算。一年中三次发水,全境遭灾严重。1924年夏,大水,沿湘、渌、南河一带,纵横
百里,浸及兼旬,损失稻谷数十万石。1926年6月31日,大水。6月29日,大雨倾盆,连日未止,山洪暴发,城东明伦堂水深四尺(1.33m),县城房屋塌九百余栋。1940年6月27
日,大水,山洪暴发,东乡王仙沩山大林桥、小林桥、庄埠、北乡黄獭嘴、黄梁桥、夏平桥、新阳等处房屋多被冲倒,淹毙数十人,沿河田亩尽成砂砾。伪山龙旦冲谢宅后地震有声甚厉,俄而山崩破宅舍杉松而下,一水并泻如瀑布,数日乃竭。 1942年夏大水,隔旬再涨,上东乡一带田庐多被冲毁,6月20、21日,7月l、2日均大雨倾盆,河水喷溢,平、浏两县之水泛滥于渌江流域。
岳阳市---1861年,巴陵之穆湖、汩江及各都沿湖四十八汊大水,向之高田去水丈余者,此次水涨,亦沦入巨浸,庐舍坍塌几尽,实为二百年来未有之事。1872年,大水,穆村暨一、六、十二、十五、二十、二十一等都尤重,成灾七分。1878年,大水,尤以一、六、十二、十五、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九、三十、三十一都为最重。1911年,西乡各处境内所有禾苗、杂粮、棉花等物,皆漂荡无余,农民痛哭无声,悲惨万状,损失人口不少。1913年,大水,岳州东南北三乡横广三百余里,夏季时一度被淹,损失甚巨。6月6日,毛田暴雨一天,山洪淹满田贩,平地水深丈余(3.3m多),水齐屋檐,人从屋顶爬出逃生。1918年,5-7月雨少,苦旱,高田失收。但自8月7日起,苦雨连旬,湘水复涨,两水同发,围堤冲溃者亦多。1931年夏,霪雨。5月17日,广兴洲倒垸,湖田全部受渍,到处暑边还未退水,秋作全部失收。1933年,河西水位高过堤面1m多,围堤全倒,靠河和江的堤,到冬季,境内渍水才全部退尽,全年无收。1937年秋季,大水,仅敦厚垸溃决,淹没田亩千余亩,中洲大垸溃决,淹没田亩二万余亩,全县损失无法匡计。1949年,自春至夏,连月霪雨,5、6月合计雨量为667mm,为当年总雨量的一半。6月初旬,各地复连降暴雨,6月5日晚,暴雨倾注,终宵未停。6月27日,广兴洲溃垸,建设垸 口出险,倒房349间,减产450万斤。另有泗复垸,巴江、管棚、万家、普丰、罗家、黄安、保安、合兴、永安、清福(现属湖北监利县)、自成、五沟等垸或溃决,或漫溢,共淹田近6万亩,损失稻谷1714万余斤(857万kg),全县这一年因水灾受害面积近25万亩,减产稻谷2382万斤(1191万kg)。1988年9月12日14-20时,长江洪峰通过城陵矶,水位33.73m,超过警戒水位1.73m,岳阳市一些地方和城陵矶镇进水,水深1m多,岳阳市宾馆后面有一栋靠湖的二层楼倒塌,伤5人,死8人。
冷水江市---1931年,山洪,锡矿山矿窿全淹,炼厂冲毁,失业矿工八千余人。
洪江市---1931年河水一日数涨,冲去千数百家,淹没人口牲畜无数,沿江木牌漂流,失损约二千余万元。
湘乡市---1805年6月,大水,测水桥圮,淹没民庐甚多。1912年6月27日,猛雨一夜,山洪暴发,加以涟水上游兰田等处水势更猛,因而造成特大水灾,沿河两岸稻田、房屋被毁殆尽,人畜漂没无数。大水过后,灾荒四起,秋收时全县疫疾流行,患者不间户数,许多田禾无人收割,人口死亡很多。
湖南地处长江以 南,南岭以北,北纬 24度29分~30度28分,东经 108度27分~114度15分之 间。东南边离海岸较 近,全年气温较高,雨 水充沛,平均年降雨 量约在 1100~1800 毫米之间,4至7月 降雨最多,约占全年 降雨量的一半以上; 北部洞庭湖接纳湘、 资。沉、澧四水和松 滋、藕池、太平、调弦 (调弦于 1958年堵闭,因习惯上称四口 所以以下均称四口) 四口来水。境内河流 稠密,湘、资、沉、澧联 结着800多条大小支流,总长43000多公里, 全省 95%以上的城镇沿河而建,三分之一的 耕地分布在洞庭湖和这些干支流之间。由于受气候、地理、水系等因素的制约和 影响,湖南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其中尤 以水灾最为严重。本文拟就近50年来湖南 水灾作一概略介绍和分析,仅供防汛抗洪工 作参考。
一、历史上的水灾概略
湖南历史上水灾严重,据史料记载,自公 元前155年(汉景帝二年)至 1949年的2014 年中,发生水灾468次,平均每5年1次,其 中全省性的水灾43次,占总次数的11%;近 300年来,水灾245次,平均15个月1次,其 中间隔为4年的1次、2年的13次、l年的 31次,其余都是连续发生。仅民国的38年 中,发生水灾 32次,平均 1.2年 1次,其中 1931年、1935年、1948年、1949年的4次最 为惨重,每次受灾面积都在400万亩以上。 如 1935年,全省 38个县市受灾,溃堤 1659烷,受灾面积389.15万亩,另 283垸 166.08万亩严重受溃,410.19万人受灾,淹 死37532人,损失稻谷2919.4万担,房屋。牲 畜、财产损失无法计数。
又如 1948年、1949年连续两年大水,损 失之惨更是令人触目惊心。1948年5至6 月全省霪雨不止,湘、资、沅、澧四水同时暴 涨,资水一昼夜涨水5.03米,益阳县城水淹 2米,滨湖堤烷大部溃决,沅江。湘阴县城全 部被淹,水深丈余,沉江淹死200多人,湘阴 淹死1000多人;澧水流域从津市沿江以下三 百里尽成泽国,南县一片汪洋;滨湖11县溃 堤306烷,受灾面积606石万多亩,损失稻谷 267万担,耕牛 l.6万头,冲毁房屋2万多 栋,淹死8300多人。湘潭。浏阳。平江、沪溪、 祁阳等37县山洪暴发。总计全省受灾达 800余万亩,灾民 40余万人,财物损失合币 207万亿元(指旧币)。1949年全省灾情更是 惨重,长沙、衡阳。邵阳及滨湖各县均受大灾。 4至5月,长沙市总降雨量为964.8毫米,5 月26日长沙水位达22.5米,长沙市一般水 深1米,北门沿江马路一带小船通行无阻,全 市受灾达60000人以上。长沙县沿江62垸 倒塌50余烷,田禾大部损失。衡阳市东岸街 道水浸极深,舟行无阻;衡阳县40个乡镇受 灾17个,湘江及来、蒸二水沿岸田地房屋几 乎全被冲毁,县市合计冲毁房屋8737栋,受 灾田地98.46万亩,居民走避不及淹死 20026人。邵阳自6至7月连降暴雨135.7 毫米,沿河市镇村庄均遭惨祸,邵阳县城水漫 二楼,全县冲毁房屋 11561栋,受灾46.95万 亩,淹死5136人,耕牛6519头,冲没稻谷 131450担,煤56200担,损失总值银元 1200 万。滨湖11县损失惨重,仅华容一县就溃决 堤垸16个,淹没农田20余万亩,汉寿县受灾 面积占全县耕地的 70%。此外,湘南的耒 阳、常宁,湘东的茶陵,湘西的沉陵、乾城、湘 西南的武冈、洪江及湘中的湘潭。湘乡等46 县亦受灾严重。总计全省受灾1535万余亩, 死亡57877人,溃决堤垸441个,冲毁桥梁 1520座,各项财物损失不计其数。
水灾成因
湖南水灾主要以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最 为严重,山丘区的洪灾则是近几十年来不可 小视的自然灾害。造成水灾频繁的原因除气 候、地理、江湖等因素的影响外,洞庭湖泥沙 淤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利工程失修、人 类社会活动的加速等等,也是其重要原因。
l.洞庭湖因泥沙淤积和盲目围湖造田, 致使蓄洪功能衰退。
第一,每年四口、四水人湖洪水夹带大量 泥沙沉积在洞庭湖,荆江裁湾前四口每年人 湖泥沙21212万吨,荆江裁湾后四口人湖泥 沙虽已减少,但每年人湖泥沙仍有 11086万 吨,加上四水人湖泥沙,洞庭湖平均每年人湖 泥沙1.3亿立方米,城陵矾排出泥沙为0.3 亿立方米,每年沉积在洞庭湖的泥沙约1.0 亿立方米。近叩年来泥沙淤积50亿立方 米,根据淤积的范围和深度,经计算总淤积量 约600万立方米,湖床平均淤高1.4米,年平 均淤高0.035米,最大淤高点达6.12米,其 中1976年~1985年的十年间最大淤积深度 4.0~4.5米,一般淤积深度也有1.8—2.0 米。致使湖面变窄,湖床变浅,蓄洪功能衰 退。
第二,盲目围湖造田,挽修堤垸,人为地 缩小了天然湖泊面积。解放前,封建把头、地 主争相围垦,筑堤挽垸,大小堤垸星罗棋布, 至1949年湖区共有堤垸993个,垸内耕地面 积593 53万亩,仅长江和汉江干支流洲滩 上,围垦耕地面积达140.6万亩。解放后一 段时间,湖区各县政府在洞庭湖高洲边角地 带围湖垦殖,修堤挽垸,对引洪畅流影响不 大,但后期滨湖各县对围堤挽垸漫无限制,特 别是以灭螺和控湖调洪需要为理由,过多地、 不适当地盲目扩展围湖范围,加快了洞庭湖 天然面积的缩小,如沅江1975年一1976年 围湖达48万亩,湘阴1978年围湖251平方 公里,到目前为止,湖区共有防洪大堤3470 个,总围垸面积10042.5平方公里,占湖区土 地面积 66.07%。
由于大量泥沙淤填和围湖造田,洞庭湖 水面和容量在短期内迅速锐减。据记载, 1524年~1860年,洞庭湖水面为6270平方 公里,到1949年水面减少到4350平方公里, 蓄洪容量为793亿立方米,90年内水面减少 30.6%,1949年到 1980年水面减少到 2691 平方公里,容量减少到194亿立方米,30年 内水面减少38.01%,容量减少34%,相应水 位抬高1.5~2.5米,这是湖区水灾频繁发生 的主要原因之一。
2.湖口淤塞、芦苇丛生,泄洪功能衰退。 洞庭湖有来自区间的洪水,平均每年人 湖水量为3019亿立方米,而在洞庭湖蓄洪总 容量为194亿立方米,调蓄水量为147.3亿 立方米的情况下,大量洪水必然要向外宣泄。 作为洞庭湖唯一的通江出水湖口——城陵矾 湖口,因被泥沙淤填和附近芦苇阻挡,水流不 畅;其以下河段因荆江裁湾后,四口人湖泥沙 减少,这些少人湖的泥沙,在夹沙能力增强的 下荆江河段没有停留,冲到城陵矾以下河段, 再全部沉积下来,淤塞河床。据统计,从 1972年~1987年,累计淤积泥沙11亿吨,河 道断面减少4000—6000平方米,泄洪流量减 少4000—6000立方米秒,城陵矾水位抬高 0.8—1.0米,洞庭湖洪水内外夹击,相互顶 托,甚至倒灌、出流受阻,出湖流量大为减少。 以 1983年6月 20日至7月 18日,共28天 的人出湖水量作一下比较,就可看出洞庭湖 人湖水量远远大于出湖水量。这28天的总 人湖水量为677亿立方米,在相应时段内,城 陵矾湖口下泄529.7亿立方米,出湖水量比 人湖水量少147.3亿立方米。
洞庭湖除出水湖口和城陵矾以下河段被 泥沙淤塞,影响宣泄外,内部湖泊淤填,芦苇 丛生,滞流阻水,也严重地影响了泄洪功能。 洞庭湖因泥沙淤积,产生大面积洲滩,并以每 年6万亩的速度递增,而洲滩上又生长出大 面积的芦苇,滞流阻水,加速泥沙沉淀淤积, 出现了洲滩发展越快芦苇越多,阻水越为严 重,泥沙淤积越为加剧的恶性循环局面。仅 1965年~1981年,洞庭湖芦苇面积约扩大了 5000亩,至目前为止,洞庭湖芦苇已发展到 约百万亩,占全湖面积的四分之一。
可见,洞庭湖泄洪功能的日益衰退和洞 庭湖总容量的日益缩小,是导致洞庭湖在洪 涝灾害频繁和高洪水位一年胜过一年的根本 原因。
3.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首先表现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多年来 由于各种因素和人为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长江中上游植被 受到破坏,导致大量水土流失,每逢大雨,泥 沙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随着滚滚洪水冲 人江湖,最后沉积在江河湖底,致使江湖河床 淤高,水流受阻,水位抬升,造成灾害。还有 植被受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由此带来的是 局部或大部分地区气候反常,或久晴无雨,或 长时期霪雨徘徊,或短时期暴雨不止的恶劣 天气,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湖南气候反常和水 灾多发的又一原因。
其次是人们在沿河两岸修堤挽垸,裁湾 取直,加快了下游地区水灾发生的频率。在 修堤挽垸和裁湾改直前,洪水在宽阔和弯弯 曲曲的河床里缓缓向下游流去,修堤挽垸裁 湾取直使河床变得狭窄、笔直,每遇大雨,洪 水只得在人们规定和设计的狭窄河床中,毫 无阻挡地向下游汹涌流去,从而造成下游和 低洼地处的洪涝灾害。近几十年来,湖区的 水灾就与长江中上游和四水、洞庭湖的修堤 挽垸、裁湾取直有着密切的联系。荆江大堤 的形成带给洞庭湖区的灾害就是最好的例 证。荆江大堤形成前,洞庭湖洪水90年一 遇,荆江大堤形成后到松滋溃口前20年一 遇,松滋溃口以后9—4年一遇。这说明湖区 洪灾与荆江紧密相关,也与长江水上游和四 水干支流的裁湾取直、修堤挽垸有着密切的 联系。它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改造 自然的同时,又在破坏自然,破坏生态平衡, 由此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更大灾难。
再次是人口的增长,人类生活空间的扩 大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速,也是加速生 态环境的破坏和水灾多发生的原因之一。
4.地理环境影响着湖南水灾。 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逐级向中部 和东北部倾斜,dJ地面积大,地貌活跃复杂, 高低起伏大,坡陡、谷深,地表切割强烈,部分 土壤抗蚀能力弱等等,极易于降雨后地表径 流迅速汇集,洪水流速大,涨势猛,冲刷严重, 水土流失,常常造成洪涝灾害。又洞庭湖区 垸老田低,生产地面高程一般低于外河洪水 位5—8米,个别地方超过10米,生产地面是 半年在水下,半年在水上,生产生活完全靠堤 坊保护。因此,在洞庭湖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前,难免遭受洪水灾害,这就是地理环境决定 了洞庭湖水灾比其他地区多,威胁大,而且这 种威胁随着水情变化、水位抬升而加剧,随着 江湖蓄洪条件的恶化而恶化。
5.气候条件影响着湖南的水灾。 我省4至8月,气候常常受控于副热带 高压、西风带环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等环 流体系的辐合影响,副热带气候的北跳南移, 西风带环流的南浸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 南季风的融合交汇,在此作用下,全年平均降 雨量在1462毫米以上,属全国多雨区之一。 降雨四季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率大,4至9 月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 69%,其中 4至 6月 雨量最为集中,约占全年雨量的 50%,往往 造成山丘区一年多次发生洪灾,洞庭湖区长 时间洪涝灾害。7至8月易受台风影响,高 强度、集中降雨也往往发生在这一时期,每年 平均最大7天暴雨为140~300毫米,这也是 造成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的主要原因。
6.水利工程失修。 解放初期至70年代,虽然也修建了部分 水利工程,相应地减少了洪涝灾害,但进人 80年代以来,水利工程失修,甚至连原有的 山丘区的塘坝、水库和湖区堤垸也缺乏维修 加固,尤其是洞庭湖垸老田低,堤身质量差, 失去和降低了蓄洪和抗洪能力,以致大水之 年有大灾,小水之年有小灾,这是近年来湖南 水灾连续发生的又一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