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血管血流变慢、血黏度增加、血管壁损伤三个因素相关。发生血栓的部位一般都在血管分叉的地方,它两边叫端流,中间叫轴流,就这么推着它往前走,一旦分叉之后,到叉口这块就发生涡流,而涡流的冲击力也比较大,如果血管壁受损伤了,就会分泌一些凝血物质,那泌凝血物质就会在这块堆积,所以静脉血栓容易发生在分叉部位就是这个原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以下肢(左下肢多见)突然肿胀、疼痛,肢体紫暗或潮红,站立活动后症状加重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早期易并发肺栓塞导致突然死亡,或血栓发展快而导致肢体坏死,后期易形成足靴区溃疡、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等症,被大家称为血管外科的一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老年人多于青年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 、饮食因素:
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2 、吸烟因素:
有人总结,65%~95%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吸烟史,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时间持续长达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3 、妊娠和服用避孕药因素:
产后期血栓形成较产前期高出6倍,建议多采用输卵管结扎术或用避孕工具避孕为妥,这对中年以上育龄妇女尤为重要。
4、 肥胖因素:
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粘度,对预防血栓病具有重要意义。
5 、体位和活动因素:
长久处于某一体位少活动的人,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等以及整天长时间站着工作的警察、机床工人、教师和久病卧床病人等,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主张做些工 (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6 、创伤和手术因素: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的病人,易发血栓或血栓栓塞症。因此,手术后的病人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运。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
7 、疾病因素:
常见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防治。
血栓是血液里的一些成分发生聚集,形成团块,影响了血液的流动,出现血栓的原因主要是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内皮受损和血流流动速度的改变。血液成分改变
任何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增加、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因子减少、纤维蛋白溶解酶数量减少等原因可能导致血栓的出现。
常见导致血液成分改变的因素有:年龄的增高、血液循环中出现凝血酶、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先天性的凝血因子增高或结构异常,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引起的血栓;人工心脏、人工瓣膜、人工血管、体外循环时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血栓形成;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如组织损伤、感染、过敏毒素、肿瘤细胞、免疫复合物、内毒素血症、炎症,都可促使组织因子释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栓形成。
血流因素
血流速度变慢、瘀滞和血凝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心力衰竭、静脉受压、长期卧床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而狭窄、受压而弯曲、血管分叉、瓣膜等原因导致血流紊乱造成涡流时,血细胞在涡流内滞留时间长,促进血栓形成。
血液及血浆黏稠度增高:当血液温度从37℃下降至22℃时,其黏度增高60%-70%,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球蛋白增高、血脂增高,均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栓的形成增加。
血管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放射线、一氧化碳中毒、血乳酸增高、儿茶酚胺增高、病毒、细菌、内毒素、凝血酶、肿瘤坏死因子等以及免疫复合物、补体激活的产物、白介素等都可能导致。血管受损是引起血栓的重要原因。
血管受损后血管内皮细胞下组织可暴露,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栓让血管“梗阻”
人体血管是生命的通道,人体血管系统是由动脉和静脉连接而成的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全身血管单根排列全长约15万公里,可以绕赤道4圈。全身血液24小时的循环总里程约为26.4万公里,比长江、黄河长度相加的总和还要长20多倍。
正常血液具有凝血及抗凝血两个相互拮抗系统,两个系统维持动态平衡,使血液始终保持流动的液体状态,循环往复,长流不息。通过流动,它将人体所需的脂肪、蛋白质、糖和氧气等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传送到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但是,一旦因某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例如:某些营养物质过剩时就会在血管内发生瘀积),使凝血系统作用增强,血液会凝固成“血栓”,在血管内筑上一道“河坝”,使血管“河道”“梗阻”,从而形成血栓。
“不速之客”危害多
血栓这个听起来专业性挺强的名字,似乎与普通人的生活无关。但如果说到心肌梗塞和脑梗塞,就没有人会说不知道了。
血栓发病率高,危害更甚。资料统计,因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到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远远超过肿瘤传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造成的死亡。我国每年以血栓栓塞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和心肌梗塞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260万,平均每12秒就死亡1人。
血栓是血液中的“不速之客”,它可使血液这个“河道”断流,并引起远端相应脏器的严重缺血,造成一系列致残性的后果,甚至致死。
作为一种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血栓是一种发病范围非常广泛的全身性疾病,它可以影响上肢、下肢、内脏血管和颈动脉。当血栓发生于心脏部位时,可出现心肌梗塞;发生在头部时可造成脑梗塞;发生于下肢,则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动脉血栓。如果在街头遇到一个截肢的人,不少人会认为是骨癌或外伤所致。其实,也许是下肢血管栓塞造成的恶果。
血栓危害表现不一
据天津医科大学血管外科专家吴义生主任医师介绍,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心脑血栓的治疗,但对肢体血栓特别是下肢血栓缺乏足够的认识。
他说,血栓分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两类。而下肢血栓又分为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动脉血栓两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DVT)。
下肢DVT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于髂静脉、股静脉,以突然发生的下肢肿胀最为多见。
单侧肢体一旦出现肿胀或下肢小腿后方出现疼痛症状,应考虑为下肢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血栓因其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出现而表现不一。脑血栓形成是指在脑动脉的颅内处段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致使产生头昏、头痛、昏迷、瘫痪等。心肌梗塞形成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脏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剧烈胸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休克甚至死亡;下肢DVT形成后,腿部会出现严重浮肿、疼痛及肢体障碍,进而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静脉)炎 。
形成原因:劳累、受寒(冷水激)、受凉,血脉阻滞,阻塞不通。
疾病发展:老烂腿,骨头坏死,截肢。
血栓诱发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多是由于血栓阻塞了冠状动脉血管,致使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抢救不及时直接导致死亡。
血栓诱发中风
脑梗死包括血栓和脑栓塞两种不同机制引起的血管阻塞,也即常说的中风。“脑血栓”指病理状态下脑血管的某个部位自发形成血栓,造成脑部血管堵塞、血液流通不畅。“脑梗”指的是脑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引起血管堵塞。二者都会造成血液流通障碍,大脑缺血缺氧,脑细胞坏死或者出现脑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导致昏迷、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病症。
血栓诱发肾衰竭
血栓可以在任何血管内生长。同时,血栓也能够脱落随血液流动。当血栓堵塞肾血管时,就会造成肾脏的供血和营养不足,同时肾小管的吸收过滤功能也受到了抑制,肾脏排毒的功能减弱,肾细胞开始坏死,最终导致尿毒症、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血栓诱发白内障、青光眼
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它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蛋白变性。血栓也能引起白内障,这是因为眼底动脉血管细小,当血液黏稠、流动缓慢就很容易导致形成血栓,而且一旦眼部血管被栓子堵塞,就会造成眼部的供血供氧不足,眼部细胞老化、局部营养不良,引起晶状体细胞变性、萎缩,导致白内障的发生,有的患者因此而致盲。同时,白内障的持续恶化,又会进一步造成青光眼,最终也会导致失明。
血栓诱发骨质疏松
血栓除了会造成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心、脑、肾、眼等器官组织出现致命危害,还会对骨骼的生长和代谢产生重要影响。骨骼表面附着一层骨膜,上面布满微小血管。当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久治不愈,血管内就容易形成血栓,致使血流营养供给出现中断,骨骼所需的大量营养也就无法供应,如钙、成骨蛋白、骨基质蛋白等严重不足,逐渐导致骨质疏松。
百草汉医微针定位清血栓
健康热线16678215314孝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