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鼻咽的X 线检查法
①颅底位:受检者仰卧,垫高背部及臀部,头后仰,颅顶紧贴台面,使头部的水平面尽量与台面平行,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其长轴正中线重合。中心射线向头侧倾斜15°~ 20°,从甲状软骨上切迹射入,侧面观,通过距外耳门前方约1cm 处投射至胶片中心。
如果患者头部后仰程度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将中心射线向头侧做必要的倾斜,务使颏部至中心射线的距离,等于或大于额部至中心射线的距离,其目的是要求中心射线尽可能垂直于听眶线。通过此法可以观察鼻咽癌引起的颅底骨质(如破裂孔、卵圆孔、棘孔)
及翼突板等破坏,也可发现鼻咽的软组织块影。在颅底位片上,鼻咽位于筛窦的后方,与蝶窦部分重叠。
②鼻咽侧位:受检者俯卧,头侧置,患侧紧贴台面,矢状面与台面平行。中心射线对准颧弓中点(自外耳门向前4cm)上方2cm 处垂直投射至胶片中心。平片中见鼻咽与口咽相接呈F 形的透明管道,鼻咽后壁的软组织阴影呈光滑整齐的带状,其正常厚度平均为3.5mm,顶壁较厚,为4.6mm;患儿因该处多淋巴组织,故较成人可厚一倍以上。
③鼻咽造影术:受检者仰卧头低位,从两侧鼻前孔向鼻腔内滴入40% 碘油或钡胶浆,每侧滴1.5ml,行捏鼻闭口呼气法时拍片(鼻咽侧位及颅底位)。对疑似鼻咽癌而临床检查困难或活检阴性不能肯定诊断者,辅以鼻咽造影术,对鼻咽癌原发病灶的发现有一定价值。
(2)口咽及喉咽的X 线检查法(侧位)
受检者俯卧,头侧置,患侧靠近台面,矢状面与台面平行。中心射线对准下颌角后缘垂直投射至胶片中心。咽后壁软组织阴影的厚度因年龄不同而异,其前有气道影,在喉咽部因气道影向前故略厚。
通过此检查法可了解咽后壁软组织的正常厚度,对诊断咽后脓肿有重要意义。
(3)茎突的X 线检查法
①正位:受检者仰卧,垂直面与台面平行成前后位,侧面观使患侧耳眶线与台面垂直。通过透照侧外眦作一线与矢状面平行,再通过上牙冠下缘作一线与上线垂直得一交点,以此交点的垂直延长线落于台面长轴正中线上,中心射线通过上述交点垂直投射。曝光时口尽量张大。以同法拍摄对侧,以作对比。片中见茎突位于上颌骨和下颌骨之间的空隙内。
②侧位:受检者俯卧,头侧置,矢状面与台面平行,颏部尽量前伸使上下牙列咬合时切牙突向前方,至下颌骨升支与颈椎分开呈“人”字形。将患侧下颌角与乳突尖之间的中心作为投照中心,中心射线向头侧倾斜10°,通过健侧下颌角投射至胶片中心。本片中茎突在下颌骨与颈椎之间。
【别名】咽鼓管周围综合征;Morgagni窦综合征;特罗特综合征;鼻咽综合征。咽鼓管周围综合征(peritubalofsyndrome),为Trotter于1911年首先报道,此后临床上称之为Trotter综合征。
【病因病理】发生于Morgagni窦(咽颅底窦)之肿瘤,可起于鼻咽部侧壁黏膜下而向窦的深部蔓延,甚或达于翼腭凹,亦可为Jacod综合征或冀腭凹综合征发展的结果。Trotter综合征可先于或后于翼腭综合征,亦可同时发生。病理:本病多为鼻咽癌所致,病变扩展到Morgagni窦内和累及毗邻肌肉、淋巴结,亦可向肝脏和骨骼转移。
【临床表现】男性多见,从青年至老年均可发病,有报道青年稍多,18~35岁多见。其所发生的症状和征象顺序如下:①由于耳咽管先受侵犯,故传导性耳聋多首先发现,也常为早期出现,可因耳咽管吹气而暂时缓解,或伴有分泌性中耳卡他,这种耳聋虽为早期出现,但多在检查时发现;②耳部、半侧头部、下颌部及同侧舌部神经痛,乃因第Ⅴ颅神经第三支受累所致,也可累及第二支而发生其分布区域的疼痛;③下颌部颏孔附近知觉丧失,但易被忽略,也可有同侧舌知觉丧失和感觉障碍;④累及翼内肌则发生牙关紧闭,为晚期出现之症状;⑤提腭肌受累,软腭在松弛时不对称,甚或由于肿瘤浸润而固定,晚期肿瘤可沿上颌骨粗隆延至上齿槽;⑥侵及淋巴结,发生单侧或双侧的颈深淋巴结肿大。
后鼻镜检查:可见到局部病变。为淡红色、硬实、无溃疡、较小而基底较广的肿物。靠近鼻咽部侧壁的耳咽管隆起。X线检查(包括卵圆孔)显示局部结构紊乱。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①鼻咽侧位片可见鼻咽顶后壁黏膜增厚(顶后壁软组织厚度>1.5cm),软组织肿块突向鼻咽腔。如侵及蝶窦,蝶窦透光度降低。如累及蝶鞍,蝶鞍扩大,鞍底、鞍背骨质破坏。②颅底位片可观察颅底骨质破坏。累及翼板,则翼板骨板线减少、稀疏、变淡。累及破裂孔、棘孔、斜坡骨、岩锥骨时,则表现为孔道的扩大,周围骨质吸收、稀疏、骨缘模糊等。累及咽鼓管咽口,则同侧气化乳突小房及中耳腔密度降低。
CT表现CT扫描检查对鼻咽癌早期诊断、病变范围、肿瘤发展方向、肿瘤的分期具有重要价值。①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如鼻咽癌局限于黏膜间隙时,CT示鼻咽腔两侧不对称,局部黏膜增厚,咽鼓管隆突圆隆,咽旁间隙变浅、闭塞、消失,并有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突出,肿块增大时向前达鼻后孔,咽鼓管圆枕增大。咽后壁软组织增厚(>1.5cm)。增强后肿瘤呈中度强化。②周围解剖结构的侵犯:肌间脂肪层消失,咽周间隙变形、移位,黏膜下吞咽肌、咀嚼肌增粗移位。病变向前侵及翼内肌、翼窝,破坏翼板,侵及眶尖,引起眶尖骨质破坏、突入眼眶,包绕并推移视神经,引起眼肌增粗;侵及翼颌间隙,破坏上颌窦后外壁入上颌窦和鼻腔后部鼻咽部,引起上颌窦的骨质破坏;沿侧壁伸展至口咽侧壁;咽旁间隙狭窄,脂肪层密度增高,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增粗,如咽旁间隙消失多为恶性肿瘤所致;累及颈动脉鞘区,可见颈动脉鞘区肿块,其间脂肪间隙消失,颈动脉鞘增厚。③颅底骨质破坏:颅底骨侵犯可为单纯骨破坏和骨质硬化,或两者兼有。单纯骨破坏较多见,呈虫蚀样溶骨性破坏,骨边缘不齐,模糊不清;而骨硬化者CT扫描显示普遍增白、骨皮质和骨松质不能区分,骨小梁增粗模糊。骨质破坏最早出现的部位是破裂孔。侵及海绵窦时,增强扫描可见病侧海绵窦增宽,蝶窦窦壁破坏,窦腔内充塞软组织。CT横断面骨窗可了解破裂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颈静脉孔的破坏,还可观察圆孔和舌下神经孔的破坏情况;冠状面骨窗可了解蝶窦底、蝶骨大翼、翼板、破裂孔、圆孔和翼管的破坏情况。④颅内侵犯:颅内的肿块影与鼻咽部相连,伴有颅底的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块有强化。⑤其他:肿瘤阻塞咽鼓管口引起浆液性中耳炎、乳突炎,CT扫描见乳突密度增高。
MRI表现MRI扫描在显示肿瘤范围、发展方向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上,与CT所示基本相同,但MRI能较CT更早地发现病灶,并准确地显示鼻咽癌的部位、大小、范围及浸润深度。MRI对颅骨的破坏显示不如CT,但能显示异常软组织充填受累的颅底各孔,如肿瘤累及三叉神经下颌支,还可显示患侧萎缩的咀嚼肌群。鼻咽癌的MRI信号在T1WI多为等信号,少数呈略低信号。T2WI信号升高介于脂肪信号和肌肉信号间,增强后肿瘤组织的实性部分呈轻度或中度强化,并有助于进一步显示部位、范围、浸润深度及肿块的内部结构。若要显示较早期的肿块,首选T1WI横轴位。癌肿侵及深部结构时,咽旁间隙的脂肪信号部分消失,肿瘤沿肌束、神经血管束及纤维-脂肪组织蔓延时,可形成长T1、长T2信号肿物。癌肿阻塞咽鼓管引起浆液性中耳乳突炎时,在MRI上,乳突小房呈长T1、长T2信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