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十人九胃病,说明自古以来胃病都是很常见很普及的一种疾病。胃病的种类很多,包括各种急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等。胃病的临床症状很多,形式多样,虽然同为胃病,但是每个人的症状都不相同。
老人的胃肠道疾病多是功能性的,但是也应该掌握一些鉴别诊断知识,增加对疾病的了解。出现哪些症状,需要马上就医。
一、分清胃肠疾病
1.进食时有胸骨后受阻、停顿、疼痛感,且时轻时重者,可能患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2.饭后上中腹痛,腹胀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病史可以多年,常在秋冬季发作,疼痛可能有节律性,如受凉、生气,摄入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可能是胃溃疡。
3.常在空腹时开始胃痛,或半夜痛醒,吃点东西可以缓解,常有反酸现象,秋冬易发,疼痛在上腹偏右,常有节律性,要想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炎症。
4.饭后腹部胀痛,常有恶心、呕吐,偶可呕血,过去有胃病史近来加重,或过去无胃病史近期才发,且伴有贫血、消瘦、不思饮食、在脐上或心口处摸到硬块,则考虑为胃癌。
5.突然发作的上腹剧烈疼痛,如有饮食不洁或受凉史,坐卧不安,偶伴有呕吐、腹泻,可在1-2小时后自行缓解,可能是胃痉挛。
6.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肚子硬不能触碰者可能是溃疡病急性穿孔。吃东西不当心或受了凉后发生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畏寒、发热,可能是急性胃肠炎、急性痢疾。
7.饭后立即腹泻,吃一顿泻一次、稍有受凉或吃东西不当心就发作,时而腹泻时而便秘,腹泻为水样,便秘时黏液较多,有时腹胀有便意而上厕所又无大便,数年并未见消瘦,多为慢性过敏性肠炎或者功能性腹泻。
8.腹部隐痛或胀痛,过去可能有便秘,近来经常腹痛,大便常带黏液和脓血;或过去大便正常,现在经常腹泻,消瘦明显,面色苍白,要考虑直肠或结肠癌的可能。
二、日常生活建议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是首要原则。
老年人常出现的胃肠道问题是功能性疾病,多因整体机能下降导致,无论是腹胀、嗳气、排便不畅均与胃肠道蠕动能力下降有关。
身体 健康 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正常运行,良好的消化功能可增强体质,二者相辅相成。
如胃下垂患者多见于体弱消瘦者,由于胃的排空下降,常出现上腹饱胀“不消化”的情况。如果适当加强腹肌锻炼,可以提高腹腔内压力,对腹内下垂的脏器起支撑作用。
饮食建议:
1.定时定量,粗细搭配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每餐只吃七、八分饱。每餐粗细粮搭配合理,多吃蔬菜、水果,既可均衡营养,又能保证每天摄入必要的维生素。维生素可促进食物在肠道中移动,保持肠道中含有一定量水分,促进消化,防止便秘。
常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粗粮)食品、薯类、青菜、白萝卜、芹菜、丝瓜、菠菜、海带、西红柿、苹果、香蕉、梨等,合理搭配,以刺激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
避免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油炸、油煎食物,未煮熟的肉类、鱼类、蛋类等,均不易消化。高脂肪食物会延缓胃排空,应该尽量少吃。
2.摄入食物要新鲜
不吃变质食物,不吃街头无卫生保障的食品。由于腹部喜暖怕凉,胃肠道遇寒冷刺激时易出现痉挛,可发生阵发性腹部绞痛,因此,应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服,入睡时也应将腹部盖好,防止受凉。
3.用水冲刷胃肠道
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一般在早晨醒来和夜晚睡前都应该喝一杯水,既起到“内洗涤”“稀血液”的作用,又刺激胃肠道,利于软化粪便。
生活建议:
1.定时排便
不拖延时间,使肠中常清。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及会阴部,保持清洁。
2.保持良好心情
消化系统活动由植物神经调节,精神状态与植物神经关系密切。乐观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消化能力,增强食欲,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对胃肠道的 健康 来说十分重要。
3.不乱服损伤胃肠道的药物
如果是心脏支架植入术后等情况需要长期服药,建议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损害。
4.按时揉腹
每天早晚及午睡后将两手相叠揉腹,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100次,可促进腹腔血液循环,助消化、通肠胃,从而促使大便顺畅排泄。
5.适度运动
每天早晚慢跑、散步,促进胃肠道蠕动。另外,早晚各做一次腹式呼吸,时间为15分钟,使小腹、腰背部有发热感觉。随着腹肌的起伏运动,胃肠蠕动加快,消化功能也得到增强。每天早晚的提肛运动以及规范的生物反馈治疗,可增加肌肉训练,有效防止因肛门括约肌松弛而出现轻度大小便失禁。
6.修补好牙齿,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老年人多有牙齿松动、脱落,会使食物在口腔里咀嚼不完全。整修好牙齿,从容咀嚼,缓慢吞咽,加强了食物的机械性加工,既可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又可以避免粗糙、坚硬的食物对消化道粘膜的不良刺激。
三、定期检查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胃镜、肠镜检查,主要是觉得这些检查非常痛苦。
很多胃肠不适者因此延误了病情,往往发现时已是癌症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所以专家建议45岁以上中老年人,建议隔年坚持做胃镜和肠镜检查。镜下可以使胃肠道情况清晰地呈现出来。一旦发现病症,可以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
如果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烧心、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甚至大便带血等症状,需要马上接受胃镜、肠镜检查。
因为这些症状很可能是由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结肠息肉等良性疾病引起,需要对症治疗。
也可能是胃癌、食道癌、结肠癌等发病率逐年攀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引起,这一类疾病只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于上述疾病,一般的体检检查很难做出早期或明确诊断,检查胃肠道疾病最准确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做胃镜和结肠镜。
二毛有话说:老年人养好肠胃,才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保持 健康 的身体状态。记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定期检查都是关键。
结肠炎,以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明显增加,以轻中度病人占多数,但重症也不少见。
一、得了结肠炎,身体会有哪些表现呢?
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起病多为亚急性,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与缓解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临床分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
是本病活动期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轻者排便2~3次/日,便血轻或无;重者>10次/日,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2、腹痛
多有轻至中度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亦可累及全腹。常有里急后重,便后腹痛缓解。轻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重者如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可有持续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
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4、体征
轻、中度病人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病人可有明显压痛。若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体征,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反应
1、发热
一般出现在中、重度病人的活动期,呈低至中度,高热多提示病情进展、严重感染或并发症存在。
2、营养不良
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多出现在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者。
(三)肠外表现
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等,可与溃疡性结肠炎共存,但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活动期时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黏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隐窝脓肿。慢性期时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排列紊乱及数目减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潘氏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
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腹腔脓肿少见。少数重症病人病变累及结肠壁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表现为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可致急性穿孔。病程超过20年的病人发生结肠癌的风险较正常人增高10~15倍。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型
按其病程、程度、范围及病期进行综合分型:
1. 临床类型
①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②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指缓解后再次出现症状,常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2. 疾病分期
分为活动期与缓解期。活动期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指排便<4次/日,便血轻或无,脉搏正常,无发热及贫血,血沉<20mm/h。重度指腹泻≥6次/日,明显血便,体温>37.8℃、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75%正常值,血沉>30mm/h。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为中度。
四、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
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症状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包括控制炎症治疗和对症治疗。癌变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病程漫长者。病程大于20年的病人发生结肠癌风险较正常人增高10-15倍。
活动期病人应有充分休息,调节好情绪,避免心理压力过大。急性活动期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易消化的少渣饮食,不宜过于辛辣。注重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性疾病。按医嘱服药及定期医疗随访,不要擅自停药。反复病情活动者,应有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