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是一个定义并不能代表一个孩子的性格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乖”的理解还是比较多的,人云亦云。我认为“乖”是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就是闷头闷脑不说话,人比较偏向于老实、内向,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的那种孩子。另外一种“乖”是所谓的比较听话,待人接物都是很好的那种孩子,这种孩子性格一般都比较外向比较看眼色。
那么是哪种“乖”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身体上的问题呢?比如自杀自残等。其实这种“乖”孩子就是我说的第一种偏向于内向的孩子,这种“乖”孩子并不是真的“乖”而是自己性格十分内向,不想与人交流,父母责罚也不会出言反抗的那种。为什么这一类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自责、自残和自杀的现象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性格的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一、这类孩子性格孤僻:对于这种相对而言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般是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的,而且这种比较内向的孩子都是比较容易被班级里面的孩子们欺负的,欺负完内向的孩子也不会给家长说,只会将心中的恨意放在内心中,慢慢的就会走向极端的道路。
二、这类孩子心结解不开:比较内向的孩子不懂得和别人去交流,这样也就得不到别人及时的沟通和安慰,自然心理上面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走向极端。
这也就是“乖”孩子比较容易走向自责、自残甚至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的帮助这种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心灵世界,走向大家和睦相处的一个地方。
现在孩子的自杀情况越来越多,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1,小孩早熟, 信息接受过度, 容易受部分不好的信息所侵蚀。当今时代,接受信息太多容易,小孩早早地就能接触到手机,并通过手机获取各种不同的信息,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对。但身处于少年孩童阶段,自身还并没有构建其清晰的认知观与世界观,如同一张白纸,没有辨别能力,再加上信息时代的信息繁杂,鸡汤盛行,容易催生其一单独的某方面早熟,导致生理与心理的失衡。
2,生活越来越好, 家庭教育中溺爱是杀手。 以前是独生子女,现在呢又是两个家庭的长辈独宠一个孙子或孙女,从小在溺爱中长大,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极易形成世界以他为中心的观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和认知模式,没有经历过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低。@盛视野
3, 缺乏对自我的认知 ,在与他人比较中,一次次的失败,容易怀疑与否定自我;现在教育中比较盛行激励式教育,就是无论孩子做的什么事情,只要在家长眼中看起来是好的,就进行言语上的鼓励或者物质上的奖励,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但现在有部分家长会理解错这个概念,盲目的鼓励与激励,增强的将不是自信心,而是自负和夸大的虚荣心。在孩子的内心中形成一个Superman的内心自我,面对困难将无惧任何挑战,却无法面对一次小小的失败,当时失败的冲击过大时, 就会否定自己,逃避成为了唯一主旋律。
如何避免呢?
首先家庭教育中父母观念十分重要,在培养小孩自信心的同时还 注重体验生活,观察世界,感受失败,追逐成功。
其次减少其手机 娱乐 时间,虽然有青少年模式,但也要从小与孩子达成协议,商定 游戏 时间;从小培养其契约精神,明确职责、奖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多陪伴其一起阅读课外书籍。
最后, 针对其心理早熟的情况,应给予尊重与选择,将其放在同等地位商量,并加以引导,树立其世界观和认知观。
有句话说得好,人在吃饱饭以前只有一个烦恼,吃饱后却有无数个烦恼。
以前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大多数的孩子吃不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甚至吃饱饭都是奢望,生活中关注物质比较多,心理 健康 需要往后排。现在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因此孩子们的需求并不在吃喝这些基础问题上,而是渴望被关心关注,这些心理问题就都浮现出来了。
[灵光一闪]现在的教育专家说,只能夸,不能骂
这和 社会 上很多教育方式有关系。很多人为了教育孩子把孩子教育的与其他孩子不一样,他们给孩子的教育就是不可怕的可怕。那到底什么样的不可怕呢?首先第一个就你什么都不用怕,反正我做错了回家还有饭吃,一个人出生 社会 ,脚踏入 社会 在工厂里你就服从他的规章制度,你什么都不怕,被开了就被开你想一想这难道不是人的一个挫折吗,当然也要看什么情况下,是厂里的错就为护你正义,就要与理据争。
第二个不可怕,就是学校的制度,一定教孩子熟悉学校里的环境,等有关情况!学校老师不是神仙,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总有不平等的时候,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想不开。像有的学校老师看孩子学习进步好快就无辜给孩子添加罪名的。这些都不要放在心上。可以回家跟爸妈说明情况。这时候父母一定站在孩子一起叫老师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还就不会有这样情况出现。
再就是孩子是不是早熟,早恋这些情况都要留意,因为上面几种都不是问题,因为男女之间都有好奇心,在学校里谈恋爱不丑,爱就是要大声说出来,但是需要你情我愿的,单方面爱不要继续。要做到受伤的可能。因为爱情没有不可能不受伤的,这些问题都教他(她)不可能出现其他的意外了。
毒鸡汤太多了,小时候溺爱,大了着急开始鸡娃,落差太大,对比太明显,自以为自己很聪敏结果是个憨货,受不了。80后以前,那个小逼崽子不挨打不挨骂,从小棍棒中长大,自杀的很少。
现在孩子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快乐教育理念导致。我们现在一味倡导快乐教育,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什么是挫折什么是逆境等等。
只能给笑脸,不能给苦脸,否则就开始闹情绪。
二是现在家庭独生子女环境导致。独生子女不懂得分享,被家人一直宠着惯着,不懂得生活中难,遇到挫折就开始消极。
三是学习压力大导致。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没有自己的空间,自由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各种作业占满,没有快了。
父母做决定,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可悲哀
你是否知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儿童年自杀率位于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自杀,8个自杀未遂。
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较上个世纪,青少年自杀率提高了60%。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孩子的自杀率高居不下?
a. 由于学业引起的各种压力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段子: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1500左右,够吗?在美国肯定够,在海淀不够。
段子是编的,但压力是真的。
在教育内卷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孩子们背负的压力和期望越来越大,走上极端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仅仅最近,就有多个孩子相继自杀。
江西新余,一个11岁男孩因寒假作业没做完,在开学当天跳楼,抢救9天后去世;
河北邯郸,一名高三学生因请假未果,在学校里跳楼身亡;
陕西西安,一名12岁女孩因被老师质疑偷钱,在墙上留下“再见了”三个字后,从20楼窗户一跃而下;
......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总是有一种很压抑又无奈的感觉。
作家川端康成在《美丽与悲哀》中说:“自杀并不可怕,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厌世。”
孩子选择一死了之,通常不只是因为单独的事件,也未必是一时冲动,而是由于学业引起的各种压力、情绪逐渐积累的结果。
整天闷头学习, 再优秀的孩子也会受不了。
孩子自杀,对于大人来说是脆弱,对他们来说却可能是“一种解脱”。
b. 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10-20岁阶段是孩子的青春期,也被称为“危险期”。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觉醒,内心敏感,而且自尊心很强,他们特别渴望证明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如果家长和老师以权威的身份来压制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和冲突,他们又会时常会感到困扰和混乱,特别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
但很多家长只关注成绩,却忽略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也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c. 个体性格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的父母、老师都更偏爱性格外向的孩子,觉得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
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些误解,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内向型的孩子,容易发展出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还记得去年10月,四川广元的一名17岁高中女生跳河自杀。
女生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称:“孩子性格内向,事发前没发现孩子有任何异常,家人现在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跳河自杀。”
如果女孩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争取家人的理解和帮助,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表达可以释放情绪,而未表达的情绪会被埋在心底,在未来因为某一些事情可能被激发,也可能永远的埋在心底,越积越多!
心思细腻、敏感
内向的孩子内心更为细腻、敏感,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声叹息,或许都能引起他们的情绪变化。
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不考虑内向型孩子的性格特点,很可能会无意中伤害到他们,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自卑,甚至引发不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