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寒凉的水里应该性寒啊?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鳞部鲤鱼篇讲:“《时珍曰》按丹溪朱氏言:诸鱼在水,无一息之停,皆能动风动火,不独鲤也。”,“至阴之物,阴极则阳复。”。虽然鱼在水里极寒湿的环境中生活,但肌体要产生足够的热量才能抵御寒冷,才能不停地游来游去,所以鱼的性质反而是热性的,吃了爱上火。不信?你今晚吃鱼,明早大便就不痛快。
鱼,民间还称之为“发物”,婴幼儿时期身体内分泌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各种酶的分泌还没有健全,过早接触“发物”会在体内形成过敏源,引起致敏应答反应,爱生湿疹爱生疮,长大了爱起头皮屑。3岁后身体的各种酶已经健全了再吃,相对来说风险就小得多了。
再谈谈猪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猪肉性微寒,有小毒,多吃生湿气多痰。他说“凡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疮者尤甚。”。性微寒的肉食进入体内,身体就得动用热能来对抗消化,不小心热能调过头了就上火了,如果不及时调理,久之孩子就出现地图舌、手脚心热、大便干粪头、睡觉碾转反侧、爱趴着睡觉等一系列阴虚火大的体征。多吃肉生湿多痰,湿在体内是水肿,痰在体内就是脂肪。所以吃肉多会发胖,而且是臃肿的胖。这样的孩子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弱,经常爱感冒得肺炎,也就是专家教授们说的易感儿。
鱼生火,肉生痰是指鱼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火蓄积,食用肉类食物后,会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鱼肉如带鱼、鲢鱼、鳝鱼等都属于温性食物,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火蓄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鱼生火”。因此,内热偏盛及阴虚火旺体质者要少吃温性的鱼类。
而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鱼属于高蛋白质的食物,如果吃得过多,又缺乏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会使体内胶原蛋白的合成出现问题,造成牙龈、黏膜出血等上火症状。
“肉生痰”并不是说吃肉过多就容易咳嗽生痰,而是说过多食用肉类食物后,会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
肉类含有大量的脂肪,过量摄入容易引起血脂、血液黏稠度升高,临床检查时常会表现为血液浓稠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而这正是中医痰瘀互结的一种客观表现,也正是“肉生痰”的外在反映。此外,肉中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吃多了也会导致上火症状。
扩展资料:
鱼类的营养特点:
1. 鱼肉含有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2. 食用鱼肉对孕妇胎动不安、妊娠性水肿有很好的疗效;
3. 鱼肉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4. 鱼肉中富含维生素A、铁、钙、磷等,常吃鱼还有养肝补血、泽肤养发的功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为什么说“鱼生火肉生痰”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肉
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鱼生火、肉生痰”指的是肉食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热积蓄,即“生火”,还会导致体内产生痰浊,即“生痰”。这与中医的一些理论和大家常理解的发物有关系。
在营养学上来看,一些发物与容易致敏的食物非常类似。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蛋类、猪头肉等发物中含有的异体蛋白就可以构成过敏原,一些海鲜类食物体内水分多、含氮物质高、游离氨基酸丰富,导致鱼肉比较容易腐败变质,产生生物胺,从而会导致过敏反应。
科学进食
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平均每天摄入鱼、禽、蛋和瘦肉总量120~200克,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300~5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不用畏惧鱼、肉,也不用过度迷信萝卜白菜,均衡饮食才是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