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尿道:尿频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时无痛苦表情,也无其他症状,要考虑局部因素,如尿道口发炎,包皮过长,或蛲虫刺激阴部等。
2、季节:冬季多尿是正常现象。
3、饮食性多尿:尿频,每次尿量多,无其他表现,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欢糖水的小儿多发生。
4、神经性尿频:幼儿膀胱逼尿肌发育不良,神经不健全,可发生白天点滴性多尿,可达20~30次,但是夜间排尿正常,有反复发作趋势,尿化验检查正常,此病是非由炎症引起。
5、泌尿道炎症。尿检,查显微镜下可查到脓细胞或大量白细胞,严重时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需抗菌素治疗。
6、特殊疾病:如尿频伴尿量多,同时有口渴多饮、多么、消瘦的情况,应注意检查尿液,如尿内含糖则应考虑糖尿病,如尿内无糖而比重低则应想到尿崩症。
小孩子尿频的重要原因1、神经性尿频
小孩突发性尿急尿频多数倾向于神经性尿频尿急。小孩子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弱,而这一功能最易受损。孩子受惊吓、精神紧张也容易使神经功能失调而发病。患病孩子的年龄一般在2-11岁,尤以4-5岁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而无尿量增加,尿常规检查正常,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每天6-8次增加至20-30次,甚至每小时10多次。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时仅几滴,睡眠后则无尿频,常在上床睡觉前、吃饭时、上课时加重。
2、泌尿系统感染引发的尿频
泌尿系统感染大多由于直肠细菌侵入尿道所致。女孩的尿道较短,所以比男孩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除了尿频外,排尿时会有灼热感、排尿次数日渐频繁、背部下方或腹部疼痛、停止尿床后再度发生尿床。由于出血,尿液颜色可能是红色、粉红或暗色。
预防小孩子尿频的方法1、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
2、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病毒容易入侵。
3、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4、控制饮食结构,保持酸碱平衡。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饮食方面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5、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减少发病的几率。
小孩子尿频的缓解方法1、一旦发现孩子尿频,就要找找原因,即不要紧张地追问孩子这呀那的,也不要大惊小怪地逢人就询问治法,以免强化孩子“尿尿,妈妈会注意我”的想法。更不能呵斥孩子“不许尿!”而要循循善诱地引导,使他自觉克服。
2、发现孩子尿频时,首先要到医院检查,排除身体疾病的影响。当确定为神经性尿频后,父母不必紧张。和孩子聊天、谈心,告诉他这是个小毛病,以前妈妈或爸爸也有,让孩子说出紧张、烦恼的原因,并试着解开。千万不要强行逼迫孩子忍住,要知道神经性尿频越是有意识地控制,就越不容易控制。
3、保持孩子会阴的清洁。特别是女孩,每天都要清洗小屁屁。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泌尿道感染的症状,父母应在24小时内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给她饮用大量的水。摄取大量的液体可以稀释尿液,减轻排尿时的疼痛和不适,并帮助排出细菌。
4、不要过分关注或横加指责,不要打骂和训斥,要鼓励少儿将两次排尿间隙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并记录每天两次排尿间隙的最长时间,如有进步,可适当给予奖励。
5、反复告诉孩子,他是健康的,尿频症状会很快改善,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因素,并鼓励他们说出心中的烦恼。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多喝水。在生理条件下,比如喝了很多水,由于饮水量的增加,尿量也会增加,排尿次数也增加,就会出现尿频。
2、糖尿病等疾病。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毒症患者多饮水、多尿、多尿。
3、炎症刺激。尿频可发生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外阴阴道炎等。在炎症的刺激下,可同时出现尿频、尿急和尿痛,称为尿路刺激征。
4.尿路结石。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和异物,也会导致儿童尿频。
5、膀胱容量减少。如职业性膀胱病变、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
6、精神神经性尿频。小儿也可能是精神神经性尿频,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详细检查,明确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治疗。
孩子尿频怎么办1、确认病情。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的症状,对孩子的病情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然后根据情况,带孩子做一些检查,最终确认孩子的病情。
2、生理性排尿次数。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限制导致孩子排尿增多的食物的摄入,逐步用白开水代替含糖量高的饮料。
3、神经性尿频。对于精神敏感的孩子,家长要尽量避免责骂,减少引起孩子精神敏感的因素。
4、尿路感染。孩子大便后及时清理,定期更换内裤。遵医嘱服药,定时定量服药,坚持用完。
如何预防尿频1、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保持好心情,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太大的压力会导致酸的沉积,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
2、不吃受污染的食物如受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和鱼卵等,多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以防病从口入。
3、控制饮食结构,保持酸碱平衡。避免过量摄入酸,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物,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4、多户外活动,多运动多晒太阳,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多呼吸新鲜空气,减少发病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