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即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属于阳;血、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故属于阴。
「气的概念」
气在中国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观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
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来维持,人体必需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包括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分布与分类」
人体的气,从整体上说,是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在肾、脾胃和肺等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下所生成,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但具体地说,人体的气又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气的主要种类,请继续向下看。
1、元气
元气又称为"原气"、"真气",为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组成与分布
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与肾中精气所化生。元气生成后,通过三焦而流行分布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腠理肌肤,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2)主要生理功能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体质就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伤,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产生多种病变。
2、宗气
宗气又称"大气"、"动气","宗"有本始的意思,为后天生命活动宗始之气。
(1)组成与分布
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宗气生成之后,聚积于胸中,即"上气海",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本始。肺和脾胃在宗气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宗气的盛衰,与肺、脾胃的生理功能有关,尤其与肺关系更为密切。
宗气聚集于胸中,经肺的宣发作用,出喉咙,贯心脉;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蓄于丹田,并经气街而注于足阳明胃经,下行于足。
(2)主要生理功能
宗气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具有促进肺的呼吸运动的作用,并与语言、声音和呼吸强弱有关。二是贯心脉而行气血,即贯注到心脉的宗气,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虚里"位于左乳下,是古人诊察宗气盛衰的部位。所以,在临床上常常以"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3、营气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为"荣气".营与血的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1)组成与分布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循脉上下而周流于全身。
(2)主要功能
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营养机体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为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营气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4、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1)组成与分布
卫气,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其特性是"疾滑利".卫气的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2)主要生理功能
卫气的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控腠理的开合及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营气和卫气,皆生于中焦,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生成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二者之间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实际上都是元气所派生的: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从而成为维持和推动该脏腑、该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包括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经消化后生成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人体之气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水谷精微之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因此,从气的来源及气的生成来看,气的盛衰除与先天、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也密切相关。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体的气就能保持旺盛。反之,肾、脾胃和肺等生理功能异常,则影响到气的生成,从而形成气虚等病理变化。应当指出,人在出生后,必须依赖于饮食物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又依赖于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因此,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气的生理功能」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对于人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血液的循环运行,津液的输布和代谢,都要依赖气的激发与推动,方能维持正常。如元气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不断地化生新的气血津液,以供人体之消耗和生长发育之需要。又如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故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说。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或脏腑功能衰退,甚则血流迟缓,导致血瘀病症之发生。
(二)温煦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即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其恒定;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亦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故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不仅可出现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体温低下等寒象,还可引起血行迟缓,津液代谢失常等病变。
(三)防御作用
机体的防御作用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是,气本身的防御机能也是相当重要的。气的防御作用主要表现在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侵入。故《素问》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是说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机体也易被邪侵而患病。
(四)固摄作用
固摄,即固护统摄之意。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固摄血液,使其循行于脉内而不外溢;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如气不摄血引起的出血;气不摄津导致的自汗出、多尿、流涎;气不固精导致的遗精、早泄等。
(五)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需要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异常,即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等,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所以说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气的五个功能,在生命活动中密切地协调配合,相互为用,缺一不可。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将它们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仅推动和激发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例如,肺的呼吸功能,呼气是出,吸气为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主消化,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胃主降浊,以降为和。气的升和降、出和入,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从局部来看,并不是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而是各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则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又是协调平衡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调,即是"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气机失调有多种形式。例如,由于某些原因,使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称作"气机不畅";在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气陷";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时,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结聚时,称作"气结".
「血的概念」
血即血液,为循行于脉管中的富有营养的赤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必须在脉管中运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脉则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又有"血府"之称。如因某些原因而致血液逸出脉外,则失去其正常的营养和滋润生理作用,即为出血,又称为"离经之血".
「血的生成」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其生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则主要靠中焦脾胃的运化和吸收。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经过气化变化而成的。至于血液的更新与生成过程,中医学则强调要通过营气和肺脉的作用,方能化生为新鲜的血液。
二是精血互生。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血能生精,而肾精又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另外,肾能藏精生髓,髓则藏于骨内。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此与中医学精血互生理论亦有相通之处。一般来说,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血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又有"精血同源"之说。
「血的生理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体现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如果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地耗损,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退,则可见头昏目花、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临床表现。
(二)血能神
血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故无论何种原因所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异常。如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等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病理表现。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供应充足,其神志活动方能维持。
「血的运行」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随着血液的运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需要。
血,属于阴而主静。血的运行,主要依靠气的推动作用。血在脉管中运行而不逸出于脉外,则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是脏腑和经络以及脉管等许多组织器官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
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和营气在脉管中循环运行。因此,脉管的完整和通利,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血液的正常运行,还取决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循行,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肺主一身之气而肺主一身之气而朝百脉,能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可统摄血液运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肝藏血,可调节血量,又主疏泄,则气行而血行。所以血液循环,是心、肺、脾、肝等脏器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调,都可以导致血液的循行失常,致使出血,或血运迟缓,或运行不畅而形成血瘀。另外,血的或寒或热等,更是直接地影响着血液运行的或迟或速。
阴虚火旺
症状:咳嗽、气急、痰粘而少、颧红、潮热、盗汗少寐、胸疼、咯血、遗精、月事不调、消瘦乏力、舌绛苔剥、脉沉细数。(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偏低。)
证候分析:痨邪客肺,日久伤阴,肺伤咳甚,邪久化热,更损肺阴,故痰少而粘稠,不易咯出,甚至络伤而咯血痰。轻者量少可为痰中带血,色鲜红,重则大口咯血,挟有血块,视为危候。若有脾虚,水湿失布,聚湿为痰贮于肺,而症见咳嗽,多痰,则多见于肺脾兼虚者。潮热为慢性定时发热,多由内伤所致,阴伤则火旺,水不制火,阳气升腾,证见两颧潮红而内热重,心烦而少寐,逼津外泄而盗汗重。脉络不和、气血瘀滞而胸疼,相火偏亢而遗精,冲任失养而月事失调。子盗母气,肺病及脾,生化失养,而见形体消瘦,肌肉疲倦少动。舌绛苔剥,脉沉细数,是久病伤阴,脏气亏虚之象。多见于病发日久的结核病患者。
气血生化之源是指什么
气血生化之源是指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听见气血生化之源这几个字词,但很多人对其并不是很了解。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气血生化之源是指什么的相关内容。
气血生化之源是指什么1气血生化之源,在中医上特指脾脏,是脾脏对于全身脏腑经络组织作用的一个高度概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的意思,指的是人身气血的来源都来源于脾脏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和消化吸收,人体的气血的生成都需要脾脏提供原材料。所以每当脾胃虚弱时,饮食减少,会造成气血生化无源,出现气血亏虚的情况。
为什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身体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胃为后天之本,也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制造精血的源头。我们身上的精血全是通过胃消化饮食而来的。 同时,胃是六腑之海,胃在六腑之中就像大海一样,六腑的运化全在于胃能否消化吸收。胃的好坏以及运化正常与否都对人体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胃的好坏跟哪几个因素密切相关呢?实际上跟吃、睡、情绪的关系都很密切。
胃“以降为顺”,就是胃在人体中具有肃降的功能。胃气是应该往下行、往下降的,如果胃气不往下降,就会影响睡眠,导致失眠,这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
当真阳元气充足时,则胃气可降;而当元气虚弱时,则会出现腹胀、反酸、呃逆等“不降反逆”的症状。
另外,临床上一般是用胃气的虚弱与否来诊断病情的轻重情况。如果胃气虚弱,就有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黄帝内经》一再强调,任何时候胃脉都不可以绝,胃脉一绝人体大限将至。这个道理很简单,胃脉一绝,连吃饭、吃药的能力都没有了,人就无可救药了。
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脾胃伤了。好好吃饭是关键,只要还能吃,康复就有望。
气血生化之源是指什么2脾胃为什么重要
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一对脏腑,是主管消化的脏器,实际上它们的功能包含了胃、十二指肠、小肠、胰腺等一系列器官的.生理功能,承担着人体主要的消化吸收功能,其中胃负责接收和初步消化食物,并向下传导,脾则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输送到全身,最终形成气血,所以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由于气血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基础,所以说脾是后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相对于后天之本,五脏中还有一个“先天之本”――肾,肾气对人体生命活力、生殖机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肾气的充盛需依赖脾气的供养,可见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另外,在人生病时,胃气的有无决定了疾病的预后。现代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病,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恶性肿瘤、慢性疲劳综合症与脾胃的功能状态都有紧密的联系。
脾胃负责哪些事?
脾的功能有:
1、主管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2、调节人体水液的代谢,
3、统摄血液,防止出血,
4、将营养物质运输至心肺,防止内脏下垂,
5、主管四肢肌肉,负责饮食口味,并与思虑情绪、唾液的分泌、睡眠等息息相关。胃的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就是接受以及初步消化食物。
气血生化之源是指什么3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是什么
1、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亲密。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2、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3、脾胃好能长寿。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脾胃不好会有以下症状:
1、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寒湿困脾证:表现为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3、脾气虚证: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4、脾阳虚证: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5、胃阴虚证:表现为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