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类能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抑制中脑网状结构对皮层的激醒,抑制边缘系统神经元活动,产生剂量相关的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顺行性遗忘作用,无镇痛作用,使用个体差异较大,经肝肾代谢,长时间应用可引起蓄积,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
地西泮具有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大剂量可引起一定的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静脉注射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单次给药起效快,苏醒快,可用于急性躁动患者治疗。其代谢产物去甲基西泮和奥沙西泮有类似地西泮的药理活性,半衰期长达20~50h,反复用药易引起体内蓄积,负荷剂量为5~10mg。
咪达唑仑为水溶性苯二氮卓类衍生物,作用强度是地西泮的2~3倍。起效快,2~4min达中枢峰效应,半衰期1.5~3.5h,大剂量对呼吸血压抑制明显。其代谢产物α-羟基咪达唑仑具有药理活性,特别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易蓄积,临床一般短期使用(<72h),否则难以预测清醒和拔管时间。常用负荷剂量为0.01~0.05mg/kg,维持剂量为0.02~0.1mg/(kg·h)。
劳拉西泮目前在国内应用不多。国外常用于ICU的长期镇静,起效慢,半衰期长,不适于治疗急性躁动。对呼吸及血压影响较小,易蓄积,长时间应用其溶剂丙二醇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代谢性酸中毒高渗透压状态。
2.非苯二氮卓类:丙泊酚为γ受体激动剂,起效快,半衰期短,大剂量应用丙泊酚时对呼吸及心血管抑制作用明显,可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降低脑氧耗代谢率。短期使用无明显蓄积作用,长期使用可致周围组织饱和,延长作用时间。常用负荷剂量为1~3mg/kg,维持剂量0.5~4mg/(kg·h)。长期或大量使用后需监测甘油三酯水平,并考虑其在营养支持中提供的能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opofol infusion syn-drome,PRIS)是最新被认识的与丙泊酚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指长时间大剂量丙泊酚输注后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高脂血症和心力衰竭伴肝脏肿大并最终导致死亡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发现还有横纹肌溶解、高钾血症、肾衰竭、难治性心律失常、肝脏脂肪浸润、肝衰竭等。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但共同结局是心血管系统衰竭。PRIS一旦发展,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其对液体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不敏感。血液透析治疗可有效改善酸中毒和脂质代谢,综合其他支持治疗有望扭转PRIS的进展。目前认为控制丙泊酚的输注速度和剂量对预防PRIS的发生尤其重要,尽量避免连续48h输注丙泊酚大于4mg/(kg·h),一旦怀疑可能发生PRIS,应立即停用丙泊酚,改用其他镇静药物。
右美托嘧啶为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蓝斑部位,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从而发挥镇静和镇痛作用。经肝脏代谢,肝功不全患者其半衰期会延长。快速推注可出现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低血压和抗交感作用有关,高血压的发生和药物与外周血管平滑肌α2β受体作用有关。因其兼具镇静与镇痛双重作用,对呼吸抑制作用弱,安全性较高,越来越多的医师选择其用于ICU患者的镇静。常用负荷剂量为1μg/kg,维持剂量为0.2~0.7μg/(kg·h)。
地西泮属苯二氮类药物。目前,临床运用极为广泛,它除有良好的催眠作用外,尚有较好的抗焦虑作用。地西泮口服吸收完全而迅速,1小时后血浆药物浓度达到高峰;肌内注射后吸收缓慢而不规则,而静脉注射可迅速发挥作用,但作用消失也快。因此,急需发挥疗效时,应静脉注射或口服。口服地西泮后6~12小时,血浆药物浓度再次出现高峰,这是由于,有相当部分地西泮进行肝肠循环所致。地西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在体内主要被肝药酶代谢为多种活性产物,如去甲地西泮及奥沙西泮,它们仍然具有类似地西泮的药物作用。地西泮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由肾排泄,连续用药,其代谢产物可在体内蓄积,停药后1至数周,体内仍存在。地西泮有片剂和针剂两种剂型,片剂有每片2.5mg和5mg两种,镇静催眠时每晚睡前服,每次5~10mg;抗焦虑、镇静时用,每次2.5~5mg,每日3次。注射剂为10mg/2ml,镇静催眠时,肌内注射每次10~20mg;快速催眠时,静脉注射每次10~20mg,静脉注射时要缓慢进行。
地西泮药毒性小,安全范围大,临床运用较为广泛。除治疗失眠症外,还用于治疗焦虑症、各种神经官能症、癫痫、肌肉痉挛等疾病。本药副作用少而轻,治疗量连续给药,常见的副作用为嗜睡、头昏、乏力等;大剂量时偶可致共济失调(即走路不稳)。因此,高空作业、驾驶员及精密工作者应慎用。过量急性中毒,可出现运动失调、语言不清、肌无力,甚至昏迷和呼吸抑制。滥用或大剂量长期服用地西泮可产生成瘾性、耐受性和习惯性,如久用停药可发生戒断状态,如失眠、兴奋、焦虑、震颤,甚至惊厥,也可发生戒断性精神病。地西泮可从乳汁中排泄,故此,哺乳期妇女应慎用,以免造成乳儿嗜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