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海人也艰苦过,上海的上山下乡,6 7十年代许多上海人支援内陆,百万青大姐就是那么一位下乡者。这一代人都是比较能吃苦的。
不过年轻的这一代确实是比较清高,主要是看得多,接触的新事物多。在90年代很明显。
不过现在由于交通通信 性息的发展,内陆和沿海地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都差不多了,所以差距也就不大了。
很多全国各地的人都说上海人不好,其实上海人过的生活都是很艰苦的,80 90年代,老弄堂里一间40平米的房子要生活7 8个人,直到现在 还有以下部分存在,而现在多数上海市民还是一家5口人居住在60平米的房子,十分普遍,房价高而平均收入只有3000多的,的上海,老百姓其实并不是很幸福的,买套60平米二手房还要背上一屁股的银行贷款。当然还有比较幸运的拆迁户了,不过早期按照户口人头算得拆迁户并没有尝到甜头。
和上海人问路,他们会觉得你是要找他讨钱的。没这样的事
女的刻薄、虚荣、以傍大款为荣,刻薄不大会,小公主还是有的,虚荣还是比较严重的,傍大款不多。
男的小气,娘娘腔,上海人相对东北的确实比较小气,主要还是看又没有钱,有钱的孩子一般都大方。不过大学里接触下来确实上海人比较小气虽然我也是上海人。。。没钱啊。。。 娘娘腔不会,上海男的一般不娘娘腔,我一江西同学倒是很娘娘腔。
不过从能力上来说,上海80 90后确实比较差,各大名校录取上海比例都很少,各大公司高层也是比例欠佳。
一、关于上海的诸多非议
时代在发展,而作为中国领军城市之一的上海自然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之中。经济地位的变化源自于国家的政策以及城市的诸多外在因素,当然也少不了城市的塑造者为之努力。
任何事物的存在皆是“以人为本”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上海人”“北京人”等诸多概念。但是对于“上海人”人们似乎并没有如同上海这座城市那么高看一眼,而是数不胜数的偏见与非议,似乎建造上海的上海人一文不值。
二、“事事精明、精打细算”
“事事精明、精打细算。”众所周知,上海这座城市的发达在我国是屈指可数的,商业气息自然是非常浓重的,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亦是最为严重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上海人等诸多南方人的商业思想。
那么“事事精明、精打细算”也就由此而来。商业精神所崇尚的就是,即便蝇头小利也要牢牢把握,聚沙成塔,聚水成河。
不积蓄小财如何成就大财?因此精打细算是无可厚非的,就像我们通常谴责花钱如流水,铺张浪费一般,难道精打细算不是应该予以提倡的吗?当然,如果在生意来往上的精打细算,未免显得不大气。
但是众所周知,往往大气之下所形成的弊端是非常常见的。对于人而言,那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令人贪得无厌的。一个月内不间断的施舍一名乞丐,那么由此以往哪一天停止,便是那一名乞丐破口大骂的时候。
因此,上海人的精打细算,实则是避免了日后诸多纠缠不休的麻烦。“亲兄弟,明算账”便是这个道理。越是含糊不清的大气,越是令人为之不安,无缘无故的好处终归要还回去的,一如“人情总是要还的。”
三、“排外、歧视乡下人”
上海人的“排外”也是出了名的,似乎不少人眼中上海人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目中无物的形象。的确,上海人确实有些“自视甚高”,但是并不存在于地域性的人与人之间,而是源自于他们对于自身的素质要求。
上海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上海人在商业思想熏陶之下以及上海对于中国的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了属于上海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秩序。他们所崇尚的是高度文明,一切事物皆有其序。
从他们的衣着装扮就可看出些许端倪。上海人并不觉得名牌才是衡量衣着价值的最高标准,而是衣着的整洁程度、一无褶皱才至关重要。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生活之中的秩序以及规矩。
上海和上海人在很多国人眼里似乎是不一样的存在,这个市和它的市民们凭借独特的城市文化习俗脱颖而出,为人津津乐道。马未都先生曾对上海人有很多有趣的评价,对上海的特点评价也是一针见血。
一、上海人非常“细”,说话做事细之又细都说南北方人是“南粗北细”,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而若论起细腻来,那上海人绝对是魁首。马未都先生评价上海人非常之“细”,所谓细,即一针一线皆可用之到竭,一毫一厘皆可明码标价。用“锱铢必较”四个字来形容莫过贴切。
马未都先生说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半两粮票”的故事。在北方几乎是没有半两这个计量单位的,大家买东西都是论斤卖,一般都是直接买二三斤,最少也得一斤。而上海呢,半两粮票能买的东西还不少——一个小馄饨,一个小月饼等等。假使一个北方人去上海,跟饭馆说“来一斤馄饨”,那他面前会上二十来碗小馄饨。
这个风趣的故事也道出了上海人的细。还有一个马未都先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他说在上海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的时候,身边会紧贴着人,尤其是老太太,她就趁你挂电话的那一刹那赶紧拿过去,这样就可以给自己省电话费。马未都先生风趣形象的描述将上海人的细描述得跃然纸上。
二、马未都先生认为上海是东西方文化结合最好的城市在关于上海将东西方文化结合最好的这个论点上,马未都先生用天津和北京和它做了一个比较。马未都先生认为上海是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得最好的城市,而天津是将土洋文化结合得最好的城市,而北京也是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东方文化没有与外结合。
因为上海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城市,也是最先接触西方文化的一批城市之一,它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非常好的。近代上海以十里洋场上海滩的名号闻名世界,那个时候将将被打开国门,上海首先接纳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因素,比如洋装、电话、汽车、小洋楼等等,都是代表。
时至今日,上海依旧是国际闻名的大都市,曾经留下来西方文化被上海接纳并与东方文化紧密融合,形成了现在中西融合的上海。从外滩黄浦江到南京西路再到淮海中路,处处可见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装饰。上海被誉为“恒新之城”,创新发展是它对自己的标榜,这座国际大都市独有着它的魅力,在东方韵味和西方奇异之间游刃有余。
三、上海人很“有款儿”说白了就是上海人很有钱。这是公认的,不言而喻。上海人有多有钱呢?打个幽默的比方——想在上海买一套房,一个普通城市的普通市民别说打一辈子工,就是打十辈子工也未必能买到。这并不是夸张,上海的确是寸土寸金,上海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天价跑车。
上海之所以这么富,其实和上面说到的它最先接触世界上最先进的因素有很大关系。早期大量的外资流入和工业创办是上海的基础财富地基,作为经济枢纽城市上海富的理所应当。如果你去到上海,看到那些高大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你可能会以为那是名胜古迹、遗留下来的私人公馆之类,但其实它们很有可能是银行。
这样一来,上海人自然也就财大气粗,因为他们有这个资本。而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之后呢上海人就对生活水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吃穿用度都要最好的最先进的,一般的东西入不了上海人的眼。当然同样的,一般的普通人也入不了上海人的眼。很多人说上海人排外,其实,更近乎于人们将物质基础之间的差距物化了,拉大了。
总之马未都先生对上海和上海人的评价特别到位,作为一个常年在北京生活的上海人,可以感觉到上海其实是融入马未都先生身体里的,就像别人形容马未都先生的那样——他看到上海饭店投机取巧将带鱼斜切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而一个真正的北方人又怎么会细腻地在意到这个细节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