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跟随着父姓,如果入赘母性会被别人瞧不起,而且三代之内还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也有一些人认为孩子随着父亲是老传统是不可取的,其实孩子跟随父亲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古代母系社会的时期,人类采取的是走婚制度。如果两个部落遇到了一起,没有孩子的男性,女性就会度过无数个夜晚,他们会生下来孩子。
孩子生下来之后以部族的名字自称,后来他们发现如果血缘较近,生下来的孩子畸形率比较高,于是就诞生了姓。每一个男子在离开妻子的时候会告诉妻子自己姓什么,这是为了避免在日后,相同姓氏的男女走在一起生出畸形儿。后来父系社会慢慢崛起,男性掌握着话语权,男性也有着固定的伴侣。因此能区分血缘的姓氏就走上了舞台,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男性的优势以及地位都会高于女性。
男性拥有财富之后,就会将财富传承给儿女。随着传承姓氏的诞生,男性就会让继承人继承自己的姓氏。在古代不管是帝王家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会让孩子随着父姓。这种观念一直流传至今,在现在孩子依然会随着父姓。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也有一部分女性会让孩子随自己的姓,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要夫妻俩好好商量,孩子姓谁的姓氏都可以,毕竟孩子有着相同的血缘关系。现在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已经有很多孩子会跟随母亲姓氏。如果家庭有两个孩子,有的人会选择一个孩子姓爸爸的姓氏,一个孩子姓妈妈的姓氏,这是很好的办法。孩子跟随爸爸的姓氏是从古代就开始延续,直到现在还在传承。
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姓氏实际上最早的时候就是部落的名称。一个大的部落名称为姓,大部落中的几个小部落又分别有自己的名称,这个叫氏。部落越分越多,姓氏也就越来越多。
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所以部落以女性为核心,姓氏应该是从母亲,其实就是从母亲所在氏族的名称。最早的姓都是有女字旁的,如姬姓,姜姓等等。
到父系氏族社会时,这实际上也是由于男性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而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们要保证财产的继承,每个人都希望是自己的子女来继承。子女后代也开始从父姓,也就是父亲所在部落的名称。
不过后来姓和氏没有了区分。
人这一生会被人贴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姓名是一个人在世界上被人贴上的第一个“标签”,姓名包含着父母对于子女的期盼以及美好祝愿。
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父母在为子女起名时,常常会借助经史典籍,查遍四库全书。不过“姓”就要简单的多了,一般来讲孩子的姓氏都是跟随爸爸,很少有跟随妈妈的,这种习惯并不是生来就有,而是上古时期定下的戒律。
上古传说中国90%以上的人都是同宗同源,据传说,中华儿女大多都是黄帝的后代,因此他被后世人称为“人文始祖”。黄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有姓的人。皇帝是有熊氏首领少典的儿子,在很多史料上都将皇帝称为有熊氏,这是因为在上古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在此之前的人们只有名而没有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有姓氏,有两个是姓氏相同的,这在现在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可在当时却很少见。
皇帝的后人将这12个“姓”发展到了各个地域,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这12个姓又渐渐的衍生出了500多个“姓”,“姬姓”作为皇帝的嫡系,势力最为庞大,其后人拥有61个属地,从“姬姓”又衍生出了400多个姓氏。
在封建社会,很多皇帝都将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皇帝很多都是通过推翻前朝的方式建立新朝代的,他们这样说是为了表明大家都留着皇帝的血脉,你能称王我,也能称王。
在现代社会,姓氏不能随便更改,更改的话将会受到世俗的谴责,而在上古时期却并不是这样,在当时姓氏与居住地以及母亲氏族或者家族图腾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氏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常会因为人员的增多或者氏族内部矛盾而进行分裂,新分裂出的氏族必须要搬到别的地方居住,这些氏族在搬到别的地方后,常常会根据居住地或者新图腾衍生出新的姓氏。皇帝的姓氏就和他父母少典族有着很大的不同,炎黄兄弟二人也不同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传统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改变,渐渐的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体制,在这种婚姻体制下,母系社会渐渐转变为父系社会,子女们也渐渐可辨认,我们所熟知的父子同姓也开始流传开来。
社会转变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有着很长一段时间“氏族公社”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以血缘为纽带,连接成基层生产单位,一个氏族通常有十几个人,这十几个人有着共同的底线,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生产资料。
母系社会是整个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人们相对于原始社会来说已经开始使用工具了,他们会用兽皮、麻布等缝制衣服也会去森林里摘野果子充饥,在这一时期女性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采集,还是做饭,或者是原始农业,女性都是社会的主体。
在这一时期妇女生下来的孩子都是跟着母亲的姓氏,因为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夫制,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在这一时期男人的存在感很低,孩子们只知道母亲,却不知道父亲,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姓氏大多都是以女字旁为主,比如说姬姓、姜姓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也在进步,过去的生产方式转变成了打猎、耕地、制陶等需要极大劳动力输出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女人来说是极其困难的,男人们的作用逐渐凸显了出来,到了后来,男人们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
不久的社会由传统的母系社会过渡到了父系社会,传统的一妻多夫制的婚姻制度也有了转变,在这时孩子们已经可以分辨出父亲是谁了,自然也就跟着父亲姓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于家族观念有着独特见解的民族,中国人对家有着极其强烈的归属感,出于这种文化,中国人的传宗接代意识极强,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家族延续的象征,而跟父亲姓,是延续这种家族制度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到了封建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有制逐渐形成,人们对于自己财产拥有占有权,这就产生了占有权的归属问题。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男性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主力,男人们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跟随一个男人。在这一时期,随父姓成为了这些男人们,标记自己孩子的重要方式。在这种形势下,财产归属权问题得到了解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