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科。
同科释义:犹同等;同一种类;同罚,同等判处;科举时代称同榜考中;指同榜考中者。
如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复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初, 湻燿 避兵 石冈 ,有同科孝廉 丹阳 葛麟 ,与二力士至。”
同窗:
同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óng chuāng,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现在因人口基数大多用为指同班同学。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如
清 李渔《比目鱼·入班》:“这等说,是敝同窓了。”
郭沫若 《女神·光海》诗:“我有个心爱的同窗,听说今年死了。”
——“同年”
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 同年 ”。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俱捷谓之同年。” 元 萨都剌《送郑天趣进柑入京》诗:“同年若问侬消息,为说愁来奈病何。”《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我虽则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 清 顾炎武《生员论中》:“同榜之士,谓之同年。”《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 宋次安还是我乡榜同年呢!” 清 赵翼《陔馀丛考·同年》:“余庚午乡举,宛平黄叔琳开府系前庚午举人,曾为先后同年之会;大学士史铁崖并及见先后进士同年,真为盛事。” 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 乾隆己未,赵秋谷与新贵遥认同年, 沉归愚诗云:‘后先己未亦同年。’”
科举程序
科举取士创始于隋,确立于唐,此后各个时期在考试科目、程序、场期、科第名称等方面虽不尽相同,但均未出唐代的范围。
科举考试程序大体分为地方考试和京师考试。唐及五代称“解试”和“省试”;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殿试,遂成“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并为后代所沿袭。元明清各朝,改称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及第可否任官,各代规定不一,但“殿试”及第后,先取得出身资格,后即量能授职。
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格后被录取进入府、州、县学,称“入学”“进学”或“入泮”。
乡试
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没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与殿试
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乡试翌年,即丑、辰、末、戍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先应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贡士再应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决定取舍、等第的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一名称“金殿传胪”,三甲一名称“玉殿传胪”。
图为殿试后公布名次的皇榜,用黄纸书写,称金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