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排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明、清时期参加中央级考试(先会试后殿试)的各省举人考中进士后被列为“甲榜”,未考中的举人被列为乙榜。由此便引出了“甲第”、“甲科”等概念。
“甲”乃等级之意,“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在明、清时期,把考中进士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一甲或第一甲,但绝不能称为三甲。
从第四名开始至100名左右,称为二甲或第二甲。余者统称为三甲或第三甲,约200人。
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三甲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
1、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
2、自 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
3、甲午、甲辰、甲寅的合称。即甲午中日战争、甲辰日俄战争、甲寅日德战争。
4、医院等级划分中存在三甲。医院的规模(大小,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科研能力)来分一,二,三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有甲乙丙三等,三甲医院是最好。
5、现在比赛中,通常把冠军、亚军、季军成为前三甲。
扩展资料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两科。
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 ( 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三甲
古代三甲是指古代科举录取的三个等级。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
三甲分类: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很多学子都非常向往的,但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要比如今的高考竞争力大多了,一般几年的时间,在经过殿试之后才可以最后确认“前三甲”,而过去的三甲和如今的三甲不一样,如今的三甲就是第一二三名。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三甲分别是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一共是三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然后是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