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方组方规律难以推测,不过据药证反推方意,以方类证,便于查阅记忆。古方,一方如同一药。治病宜原方,据证先后用方。原方难效者,宜合方。合方难效者,宜加药,古方宜加不宜减。
.....
桂枝类方
东子:
桂枝之长:桂枝性温,古典桂枝应为桂,即肉桂,桂枝有效成份少于肉桂,若用桂枝,需加量。用桂枝类方,需有桂枝证前提,桂枝体质亦属桂枝证,其人肤色偏白,皮肤细腻,平时易汗,运动易汗,天热易汗,食热易汗。桂枝体质患表证时,不论有汗无汗,皆可用桂枝汤类方。伤寒论中,凡言桂枝加某药汤,皆为桂枝汤加某药,用桂枝汤加味,需有桂枝汤证前提。凡言桂枝某药汤,方中皆不用芍药。桂枝与芍药成药对,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桂加速动脉血流,扩张动脉,芍药加速静脉血流,扩张静脉。桂枝治气上冲。
桂枝之短:桂枝性温。桂枝汤体质单用桂而不用芍药,易致肌肉痉挛,即肌肉抽搐跳动,甚者肌肉疼痛。黄连证而出血心悸,腹主动脉亢进者,宜合黄连类方。
......
桂枝甘草汤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论》(64)
原方: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顿服。
东子:心下悸应为心悸,心悸又名心慌。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气不足,故心悸,桂枝治心悸;甘草,保水,使药效缓释。若心悸而出血者,宜合黄连类方。
王成果:患者孙某,女,56岁,2013年3月6日初诊。主诉:睡眠需用手捂住心口,左侧蜷卧,否则不能入眠。伴随症状:口舌生疮,舌暗红,苔白腻,睡眠后左侧腮内水肿,脉虚大,胃脘胀,大便溏。处方:甘草泻心汤重用干姜、加炮附子30克 3剂。3月9日复诊,口疮明显减轻,睡眠无变化。处方:原方加肉桂20克。3月12日复诊,口疮消失,睡眠时已经不用侧卧,也不用手捂住心口,但不能仰卧。处方:原方增肉桂为30克。3月16日复诊,诸证消失,改以他方调理体质。
......
桂枝加桂汤
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原方: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21)
原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注:
东子:芍药加速静脉血流,扩张静脉。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故心悸脉促胸闷,若用芍药,则静脉回流加大,加剧胸闷,去芍药为治标应急。
《辨脉法》:“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桂林古本2.2: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123456:芍药味酸,又能通利血脉。能使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如用芍药甘草汤治疗静脉曲张,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回流到心脏的血容量增加,使心脏的负荷增加。故胸闷者多不用芍药。
小吹:胸闷心跳不一定就伴有心律失常,而第21条则很可能是一种伴发心律失常的胸闷。《伤寒论》中“胸满”与心律失常并见的方往往不用芍药,如桂枝去芍药汤、炙甘草汤等。
garolee:促脉暂不支持脉数一停,寸浮关沉到有意思。胸满大概是因为芍药有一定弛缓平滑肌作用。可能会加重胸满(呼吸肌的弛缓)。而常用于肌肉痉挛、腹璧紧张的状态。而大柴胡汤用芍药是因为患者腹紧张,实满导致横膈上抬的胸满,故还是用芍药。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又名 桂枝救逆汤
原文:1.伤寒脉浮,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论》(112)
2.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二》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原方:
伤寒论: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金匮要略: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
东子:治熨蒸灸法之失。
齐季格上校:原文里的“以火迫劫之”和“火邪者”再清晰不过地说明了此方是专为烧伤和烫伤而设。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大冢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疗烧伤,烫伤。为大冢家里女保姆满脸烧伤,使用紫云膏涂抹烧伤部位,内服救逆汤,二十分钟后疼痛便停止,其后也没有留下一点伤痕,完全治愈。
......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千金》
原文:治肺痿吐涎沫。《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原方: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二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皂荚丸
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
......
目录1 拼音2 《*辞典》:蜀漆 2.1 出处2.2 拼音名2.3 蜀漆的别名2.4 来源2.5 原形态2.6 生境分布2.7 性状2.8 化学成份2.9 性味2.10 归经2.11 功能主治2.12 蜀漆的用法用量2.13 注意2.14 附方2.15 各家论述2.16 摘录 附:1 用到中药蜀漆的方剂2 用到中药蜀漆的中成药3 古籍中的蜀漆 1 拼音shǔ qī
2 《*辞典》:蜀漆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Shǔ Qī
2.3 蜀漆的别名鸡屎草、鸭屎草(《日华子本草》)。
2.4 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嫩枝叶。夏季采收,晒干。
2.5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常山"条。
2.6 生境分布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2.7 性状干燥嫩枝,圆柱形,细弱,叶多皱缩,枯褐色或棕绿色,完整的叶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光滑无毛。体轻而薄,质脆易碎。嗅之有特殊的闷气,味微苦。以无者梗、叶大不破碎,味浓者为佳。
2.8 化学成份参见"常山"条。
2.9 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微温,有毒。"
③《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2.10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2.11 功能主治除痰,截疟,消症瘕积聚。
①《本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
②《别录》:"疗胸中邪结气,吐出之。"
③《药性论》:"主治瘴疟多时不瘥,去寒热疟。治温疟寒热。"
④张元素:"破血,导胆邪。"
2.12 蜀漆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2.13 注意凡正气虚弱,久病体弱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栝楼为之使。恶贯众。"
②《药性论》:"不可多进,令人吐逆。畏橐吾。"
③《四声本草》:"桔梗为之使。"
④《得配本草》:"胃虚,老幼虚弱,二者忌用。""忌葱茗。"
2.14 附方①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金匮要略》蜀漆散)
②治小儿暴惊,卒死中恶:蜀漆(炒)二钱,左顾牡蛎一钱二分。浆水煎服,当吐痰而愈。(《纲目》千金汤)
2.15 各家论述①《本经逢原》:"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经》治疟,及咳逆寒热,积聚蛊毒,功效与之相类。
②《得配本草》:"蜀漆,其气升散,其性飞腾,能开阴伏之气,能劫蓄结之痰,破血行水,消痞截疟。甘草拌蒸。生用性升,炒炭稍缓。"
③《药征续编">药征续编》:"凡仲景之治动也,共活法有三:有胸腹之动,则以牡蛎治之;有脐下之动,则以龙骨治之;有胸腹脐下之动剧,则以蜀漆治之。此为仲景治动之三活法矣。故仲景之方,有以蜀漆配之牡蛎者,或有配之龙骨者,或有配之龙骨、牡蛎者,是又仲景用蜀漆之法也。本论不载此法者,盖属脱误,故晋、唐以来,无有知蜀漆之功者。"
④《本经疏证》:"凡药非鳞介飞走,未有云气腥者,惟仲景用蜀漆,必注曰洗去腥,则可见其气之恶劣异于他草木矣。"
2.16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蜀漆的方剂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生姜9克 蜀漆9克(去腥)龙骨12克功能主治:治伤寒脉浮,误用...
蜀漆方:shǔqīfāng《圣济总录》卷一二八:方名:蜀漆方组成:蜀漆(干者)半两,桑根白皮2两。主治:石...
蜀漆散拼音:shǔqīsǎn处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制法:上三味,杵为数。功能主治:助...
蜀漆丸拼音:shǔqīwán《圣惠》卷八十四:方名:蜀漆丸组成:蜀漆1分,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牡蛎汤蛎1.2克(熬)麻黄12克(去节)甘草9克(炙)蜀漆9克(若无,用常山代之)制法:上四味,切。功能主...
更多用到中药蜀漆的方剂用到中药蜀漆的中成药 乌梅丸
梅丸:方名:乌梅丸别名:鳖甲丸组成:乌梅肉1两,蜀漆1两,鳖甲1两,萎蕤1两,知母1两,苦参1两,恒...
更多用到中药蜀漆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蜀漆 《高注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风扫热以除烦。至其所谓邪气内藏于心一半。则合下条蜀漆散以治之。另有奥义。仲景之心法。真于渊微莫测之中...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常山、蜀漆州。常山乃郡名,亦今真定。岂此药始产于此得名欤?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集解】《别录》曰...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脉经。千金翼。浮下。有而字...
《药征续编》:[卷上蜀漆]互考其证不愈者,若有不吐者,则其证不愈也。由此观之,蜀漆能吐水毒,动是水毒明矣。当知疟之为病,亦水毒之所...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桂枝汤为群方之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里把桂枝汤均列为第一张方剂,是耐人寻味的。其加减方剂,向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方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这一涵义。方中五味药物,分阴阳两类,即桂枝、生姜为阳,芍药、大枣为阴,至于炙甘草则介于阴阳之间而能兼顾。本方的配伍意义:桂枝、生姜辛温为阳能发散卫分风邪,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滋荣分之阴,炙甘草温中补气,兼调荣卫而谐和阴阳。凡服桂枝汤,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并应温覆衣服,微似汗出为佳。若发汗不出,或汗出如水流漓,则病必不除,用本方时以此为准。
在《伤寒论》113方中,有桂枝的计41方,以桂枝汤进行加减的则不下29方。所以在临床中,桂枝汤的应用机会为多。为此,我们不但应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还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印证,谨将临床有关医案附载于下,以供参考。
1.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一、治疗荨麻疹:一男性患者,60岁,患荨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荣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祛风调和荣卫,方用桂桂汤原方,不增添一味,药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二、治发热汗出:李某,女,53岁。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出之证,患病已一年,闻其饮食二便尚可。曾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脉缓软,舌淡苔白。辨为荣卫不和之证,为疏桂枝汤原方,服后取微汗,果热退汗出而瘥。
三、治汗出偏沮: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汗出,而右半身则反无汗,左有汗而右无汗,界限分明。切其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此证为阴阳气血不和,故汗出偏沮,而左右阴阳不相谐和,致气血之乖戾。治宜调谐阴阳,令气血相和则愈。用桂枝汤原方,服后啜粥取微汗,从此其病获痊。
2.桂枝汤加减的应用
一、加味桂枝汤:
1.桂枝加桂汤:此方治疗火劫迫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于心等证。如治一崔姓妇女,50岁,患病颇奇,自觉有一股气从内踝沿阴股上窜,行至小腹则胀,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出冷汗;少顷气下行则诸证随减,每日发作两三次,甚为恐怖。其人面色青黄不泽,舌质淡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按之无力。
此证中医名“奔豚”,然如此证者实属罕见。且奔豚发作,皆因心阳虚于上坐镇无权,下焦肾之阴邪得以上冲。今阴来搏阳而与之争,故脉虽弦数而按之无力;况弦脉属阴,阴气上逆是以脉弦。当奔豚所过之处,则发胀、憋气、心悸等证,亦勿怪其然。舌质淡嫩则是心阳之虚。治宜助心阳,伐肾降冲,用桂枝加桂汤原方,另服黑锡丹6g,共服五剂,其病不发。
2.桂枝加芍药汤:此方仲景用以治太阳病下之后腹满时痛之证。余取其义用治慢性菌痢有效。录其案如下:王某,男,46岁。症见:每日大便作痢,达3-6次,不成形且有红色黏液,兼有里急后重。其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而苔白。西医诊为慢性菌痢,粪检有红、白细胞,病延一年而治疗无效。
余辨此证为肝脾不调,气血不和,肝木乘脾,脾失运化,则阴阳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痢,而脉弦。此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故补之无功,而寒热之治亦无效。治宜平肝和脾,调其气血,则不专治痢而痢亦可止。方用桂枝汤加芍药,共进四剂,大便逐渐成形而愈。
3.桂枝加葛根汤;此方治中风汗出恶风,反见项背强几几等证。在临床用它治疗冠心病的胸背作痛,阳明病的口眼 斜,随证加减均有疗效。如张某,女,26岁。因乘长途 汽车 ,面朝敞窗,疾风拂面,当时殊觉凉爽,比及抵家,发觉面肌拘紧,口眼歪斜。切脉浮,舌苔白而润。证属风中阳明经络,正如《金匮要略》所说:“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之证。治宜疏散阳明经中风邪,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另加白附子、全蝎。服两剂汗出邪解,其病遂瘳。
4.桂枝加人参汤(简称新加汤):此方治发汗后身疼痛,脉反沉迟等证。余在临床用治妇女产后、或行经后,由于失血荣虚出现的身体疼痛,用此方往往获效。曾治樊姓妇女,新产之后忽而身痛,曾服生化汤两帖无效。随我实习的学员诊为气血两虚的身痛,用当归、黄芪等补药服之有效,但未痊愈。切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薄白。嘱改用新加汤,三剂而痛止。学员不解其意,余说关键在于桂枝、生姜能使人参、芍药补营血的作用于体表,它补而不滞,又使荣卫作用加强,所以其效更著。
5.桂枝加附子汤:此方治发汗遂漏不止,恶风而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证,可见此方有固阳摄阴,又有祛风止汗等作用。余认为对老人阳虚患外感,脉沉而汗出恶风的,用此方而加大附子剂量,以温经扶阳为正邪兼顾之计。它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区别,是以汗之有无为抉择。如服桂枝加附子汤不瘥,则当急固其本,用四逆汤。
6.桂枝加黄芪汤:仲景用此方治疗黄疸脉浮,日久卫虚之证。意在言外,当具有发热汗出的证候在内。然此方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炎、手足麻木也极有效。
7.桂枝加当归汤:此方治疗荣卫不和所致荣卫不足,或因汗出过多,荣阴外泄等证。故徐灵胎主张应于桂枝汤内再加当归。余用此方治左半身麻木,而脉细舌淡的往往奏效。
8.桂枝加栝楼根汤:此方治津液不足,太阳经脉燥急发生的痉证,表现为身体强,几几然。它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对比,而有脉浮与脉沉、口渴与不渴之别。
9.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中风证兼见气喘。在临床凡外感风寒,脉浮缓而舌苔白的皆可用。用此方应与麻杏甘石汤相比,以辨出寒热;若与麻黄汤相比,则应辨出表虚与表实。
二、减味桂枝汤:
桂枝去芍药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之证,以及心脏病伴发的胸满、短气、咳嗽等证,也同样有效。
三、有加有减桂枝汤: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此方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之证。余用此方治疗“水悸”和“水痞”,腹诊时又有腹肌痉挛的,此方有效。昔陈修园于嘉庆戊辰,治吏部谢芝田令亲之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得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遂瘥。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此方治火劫迫汗,心胸阳虚,使痰水之邪上迷心窍,发为惊狂卧起不安等证。余师其说,用治精神分裂症,舌淡苔润滑的用之有效。服药后有时作吐,亦不可不知。
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而且恶寒等证。余宗其义,治疗心胸阳虚,寒邪凝滞为痹,亦有疗效。今录治案如下:王某,男,46岁,建筑工人。多年来胸中发闷,甚或疼痛,遇寒冷气候则甚,并伴有咳嗽气短等证。切其脉沉弦而缓,握其手则凉,询其溲则清长,视其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证属心阳不振,阴霾布于胸中,气血为之不利,亦胸痹之证类也。治宜温补心阳,以解寒凝。用桂枝汤除姜枣仅三味药,患者流露不信之色。一周后欣然来告,称连服六剂,一次比一次见轻,多年之胸中闷痛得以解除。
综上所述,桂枝汤能解肌发汗,又能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又能下气降冲、扩张血脉、缓解痉挛,故为群方之冠,而有它的独特之功,故其治疗范围为广。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