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被称为偷盗癖。
偷盗癖是一种难于矫治的心理疾病。咨询师胡慎之说,一般情况下,只有偷盗成癖的成年人才被诊断为偷盗癖,而偷盗成癖的青少年,一般不被诊断为偷盗癖。“不过,常人一般不理解有偷盗癖的孩子,经常用一些想当然的错误方法试图矫正他们的行为,结果起到的是反面作用。”胡慎之说。
最常见的错误方法,就是惩罚有偷盗癖的孩子。但这正中孩子的下怀,因为这些孩子之所以去偷盗一些自己并不怎么需要的物品,就是为了让别人,尤其是父母惩罚自己。这种惩罚会给他们带来快感,所以反而会令他们更加沉溺于偷盗。
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家长除了“打”,还有什么方法管教呢?生活中,孩子会有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占有欲,很可能会偷东西。另外,如果父母平时对孩子“有求必应”,很可能会过度滋生孩子内心的占有欲。别说孩子,就连大人都有很强的占有欲,所以为了防止孩子因为占有欲而偷窃,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分享。
当其他朋友想玩他的玩具时,不要叫他和弟弟妹妹玩,因为他们会直接拒绝你。你可以说,你们一起玩,很快就会发现他们一起玩,同时在分享中可以削弱他们对物质的占有欲。在生活中,父母不要溺爱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建立奖励机制。比如你考得好,可以买一个喜欢的礼物。例如,如果你帮助做家务,你可以得到一些零花钱。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这种通过努力获得礼物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白偷。
孩子对物质占有的渴望在3岁左右萌发,宝妈可以明显感受到。以前孩子乐于分享,别人拿了他的东西他也不在乎。但是3岁以后就变得小气了,因为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保护自己的田地和私有财产。同时,孩子的心很大,对自己喜欢的、想要的东西占有欲很强。这时候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引导或者给予,孩子就会去偷。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偷东西是不对的。当父母发现孩子偷东西时,一定要及时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让孩子认识到偷东西是非常错误的。在把错误说清楚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场合,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给孩子指责,私下里给孩子解释道理,澄清利弊,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当儿童为错误付出的代价太少时,他们很可能认为这种错误的成本很低。那么同样的情况下,孩子很可能还会再做,所以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引导孩子去弥补。
其实小孩子算不上“偷”东西,更多的是出于好奇,特别是自己不曾拥有的,就想把别人的拿来满足一下自己。比如说小女孩喜欢拿自己妈妈没有的但是别人有的口红,眼影,来满足自己的幻想。小孩子好奇心比较重,对于别人的东西总是觉得比自己的好,又不好意思开口就拿走,也有侥幸心理,觉得你那么多,拿走点又如何。
孩子的行为习惯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对很多新鲜事物感兴趣,有些东西孩子要了,我们就会满足他。有些东西,我们不会满足孩子。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觉得某些东西即使要也得不到,会有好奇心。另一方面这与孩子交往的人群有关,有些小朋友偷东西,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小伙伴,也会无形中受到影响。
另外,小孩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不知道偷东西其实已经违反了道德,有没有上升到犯罪,这个得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小朋友还很小,连偷的概念都很模糊,可能只是非常想要一个东西,明着要不来,或者不敢开口,就会暗地里偷偷地拿走。可能小孩的父母在这方面没有引导得好,让他懂得偷东西是不对的。
对于小孩子这种行为,家长不应该过多斥责,而是讲道理,加以正确的指引,慢慢地引导孩子的心理趋于更合理,这需要家长细心关注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教导孩子用什么正确方法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有了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就要坚决制止。还有就是去别人家乱开别人家抽屉也要当场及时教育。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想要的东西都要通过一定的付出才能换来等值的物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