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1张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自信心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信与不自信存在一种累加效应。也就是说愈是自信的孩子,愈会成功,愈会成功则会是显得更为自信。反之,愈是缺乏自信则会是导致更深的自卑。

21世纪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们不能等闲视之。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目标评价,体验成功欢乐

培养自信心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成功在具体的体验。如何让孩子获得成功?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什么叫成功。活动中,我们总要确定一定目标,也就是我们的活动要达成的结果。当活动告一段落,我们会回过头来将活动结果与最初的目标相对照,看看目标是否达成。因而,可以说,成功与否即是目标达成与否。

这里有两点需提出:其一是在某一活动之初如何引导孩子确定力所能及的目标其二是活动告一段落,如何恰当地予以评价。

定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恰当?目标太易,不具备挑战性,孩子反而没有动力太难则会导致失败带来挫败感。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教师或家长联系任务去把握,宜采用“目标分解法”的策略。如活动之初,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要一下子提出较高要求,令学生“望而生畏”。特别是对于一个潜能生,除了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外,还要帮助他们正确设置目标。只有目标设置正确,才有目标实现的可能,也才有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假如给潜能生设置的目标偏高,潜能生以自身当前条件根本无法实现,那么这种目标激励对他来说成功可以能性极小,更有甚者会让他认为自己无用,破罐子破摔,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应从较低要求开始,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最终达到成功的“巅峰”,从而顺利完成预期设定的最终目标。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目标分解”的思想和方法,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转化一位经常不做作业且学习成绩不佳的“潜能生”时,老师先只要求他肯做作业,然后再要求他逐步提高作业正确率,对他的作业,老师一反“常规”,用“稍有进步”、“有进步”、“大有进步”、“还需努力”和“加油”等文字来评定其成绩,直至等他学习“追”上其他同学,才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实行等级制评价。

让孩子体会成功,除了活动之初要确立适当的目标之外,还应注意在活动告一段落之后,给予适当的评价。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或家长硬套一些目标,例如,认为功课必须达到90分以上才算成功。以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对每个孩子作非此即彼的评判,不可避免地会给部分学生带来挫败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即使在同一孩子身上,不同的活动领域或不同的学习科目也存在不同的具体情况。只要孩子付出努力,只要孩子对照自己的起点有所进步,他就应得到肯定和鼓励。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若等他们有了优点再去表扬,那他们被表扬的机会就太少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主动帮助他们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为表扬创造条件,让小小的成功去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赏识评价,激发自信心理

赏识包括肯定、赞美、表扬、鼓励以及宽容,孩子的自信心、进取的锐气、活泼的灵性、开朗的性格,来自于赏识。赏识教育正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未来一代人的风貌。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不怕失败,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

第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因为在幼儿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的自信是教师和成人树立的,尤其是当孩子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使孩子感到“我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这类挑战。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是微不足道的,但做父母、老师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第二,要注意的是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一般情况下,教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爱迪生母亲的宽容使这个世界多了位发明家。同样,教师和家长的宽容也会使孩子感受一份真爱与抚慰,所以我们对孩子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能过度。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

第三,赏识不能过度。赏识评价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再者,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我们要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孩子、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三、面对竞争,提高耐挫能力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层次是金字塔分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据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类竞争有如“家常便饭”,因为每个学生自从踏入校门,就开始了竞争,到了五六年级,他们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了。但是,也还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学生不敢参与竞争有的学生一参与竞争就会垂头丧气。这是为什么呢?

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自信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获得成功。有这么一个孩子,一直功课平平,无任何特长,后来在学习外语方面树立起信心,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在竞争的某个环节上的失利,只是暂时的。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引导,给与正确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学会放松自己的方法,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争。正确地评估那些暂时性失利,不让一时的失利挫败自己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目标分解评价法的运用,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激发孩子的自信赏识评价是关键,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面对激烈的竞争,正确评价引导,让孩子时刻保持自信心,不要把一时的失利看成永恒的失败。

引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之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因为自信心是人生在战场上能够获取多大成就的关键因素,人一旦拥有自信,那么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的文化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要求孩子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性格的养成,因此对孩子的自信心也要适当的进行培养,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人一旦拥有自信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并且会展现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定力,这样的话孩子才会不断的面对挫折,从而打败挫折取得成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拥有自信心,那么才可以拥有创新能力,从而让孩子可以探索更多未知的事情,如果没有信心,那么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畏手畏脚,并且很容易碰一鼻子灰。

二、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当家长知道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后,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多给予赞扬与鼓励,因为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评价对孩子的自信心有着比较直接的关系,虽然家庭教育比较重要,但是家长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要东施效颦,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相当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以及去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可以培养出一个比较健康阳光的孩子,因此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提出批评,同时也要给予肯定,千万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的话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好,拥有自信心的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也会越挫越有积极向上。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是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儿童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信心,克服羞怯和疑虑。如果这一任务完成得好,孩子就会成为富有自信心、行动果断、性格开朗而富有活力的人。

一、学会赏识孩子

“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我在幼儿园教中班,孩子年龄小,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常常会以成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认识自己,他们更需要成人的赏识,尤其是老师的赏识。成人的赏识和积极的评价对孩子产生自信心至关重要。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孩子,用欣赏、信任、期待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给孩子以鼓励和力量,使孩子敢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大胆地进行创造、想象和活动。同时,应及时肯定、鼓励孩子的每个进步和优点,哪怕在成人眼中是微小足道的,也不要轻易地放过,因为老师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是孩子获得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孩子们相处时,应经常对他们进行赞扬和鼓励,可以是满怀笑意的目光,可以是充满赞赏的话语,可以是亲切温柔的抚摸,也可以是一件小小的奖品,这样就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愿望,从而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二、讲究激励策略

孩子总喜欢跃跃欲试,做一次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如从没摸过笤帚,却想做值日等。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不是以“你还小,做不得的”拒绝孩子,而是想办法帮助他实现。不会扫地,可以手把手的教他如何使用笤帚,初次体验一下“扫地”的滋味,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参加一次大扫除,让他们尝试着做。作为教师尤其要留心孩子的“第一次”尝试,这在他一生的道路上将是良好的起步。另外,当孩子在做某些尝试而失败的时候,或者因失败对某一件事感到胆怯的时候,教师要不断给予帮助.并坚定地对他说“我们相信你!你肯定行的!”孩子就会克服心中的畏怯情绪,变得有信心了。一位名人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了自信。

三、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客观公正地对待孩子

孩子都会有过失。正确的态度是就事论事,重在分析错误,不涉及其他问题,更不应做出对其整体的看法。孩子是非常聪明的,是善于观察的,他们会在教师和家长流露的一言一行中想象成人的评价,继而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公正、客观的,那么孩子也会公正、客观地看待自己;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有偏见,经常流露出厌恶、冷淡的态度,经常批评、训斥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厌恶自己、否定自己,行为变得无所适从。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提示时,他们时常会胆怯地说:“我不会。”一旦发现自己成为大家注视的目标时,就立刻低下头或是不停地动手、动脚来掩饰不自然的情绪,渐渐失去了自信心。因此,在接触每一个孩子时,不能因其能力的强弱、性格的不同,以至外貌等而做出过分亲近或疏远的表示;在帮助孩子解决矛盾时应该特别注意了解实情,分清是非,不偏不倚,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810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2023-06-19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