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豆腐池胡同里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院子,路过的人常以为是一个 旅游 景点,细看却是一家医院——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以下简称“鼓楼中医院”)。
成立70年来,鼓楼中医院一直在默默地为附近居民的 健康 保驾护航。
医院最醒目的招牌是“京城名医馆”,馆内汇聚了一批名老中医,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患者。而医院的本草疗愈园、大医论道名医雕像群、罐通古今等中医药文化展示则吸引了大批中医爱好者前来参观。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院长耿嘉玮。图/罗燕
让患者少跑路
身体不舒服了该去哪个科看病?对于很多人来,这是一个难题。有时候,看一个科室还不够,要辗转好几个科室。
“几个科室开一堆药在手里,这药怎么吃?药跟药之间会不会相克?”鼓楼中医院院长耿嘉玮经常为这些病人着急,有些老人同时患有七八种慢性病,看病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我现在不用吃饭,光吃药就吃饱了。”常有老人向耿嘉玮诉苦。能不能让这些患者在一个科室看多种病?鼓楼中医院尝试了多学科联合门诊。
比如,一位糖尿病足患者,他可能会去皮肤科看病,但皮肤科医生不会调血糖。他又要去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在鼓楼中医院,他只要进一个联合门诊就可以了,那里有皮肤科、内分泌科、外科、针灸科等多科医生,一起为他诊治。
“病人来到这里,可以得到他这个病的整体用药方案,这是一个专家团队给他做的治疗方案。” 耿嘉玮说,“我们是让患者少跑路,让医生多跑路。”
老年病科也是这样的多学科门诊,诊室的医生来自不同的领域,共同为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服务。
医院还有一个特别的科室是治未病科,这里的医生也各有专长。当病人感到不舒服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哪儿有病的时候,这个科室是最好的选择。
没有病也要治?鼓楼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乔会秀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其实“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就是在人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及时调理,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如果已经病了,患有像糖尿病、高血压这样很难治愈的疾病,需要终身服药,就要防止并发症。而对一些大病手术后的病人,最重要的是通过调理让他尽快康复,防止复发。
《民生周刊》记者在治未病科诊室门口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总感觉口渴,但身体没有其他毛病,找医生开了几服药。“现在感觉好多了,胃口也更好了。”老人告诉记者,她就住在这附近,老伴开个三轮车就送过来了,“看病很方便”。
鼓楼中医医院开设“京城名医馆”,帮助群众看上好医生。图/罗燕
送医上门
“人老腿先老。”很多老年人腿脚不便,甚至长期卧床,一旦生病,去医院都很难。
自2015年开始,鼓楼中医院开始 探索 “医养结合”,组建“医养结合服务队”,走进百姓家及养老机构,为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诊疗服务。
据耿嘉玮介绍,目前医院已经组建了8支医疗队,每个医疗队都配备治未病科、内科、骨科、推拿科医生,还有一名护士,一名药剂师。根据老人需求,还组建了外科、皮科、妇科和心理会诊团队。
“都要配齐了,这样到现场才能真正为百姓解决困难,缓解一点痛苦。”耿嘉玮说。有些老人有腰腿疼、肩膀痛、头疼等毛病,医生会拿着刮痧板手把手教他们用,告诉他们对应的穴位。有时候怕老人记不住,还拿笔在他们的穴位上做个标记。
在送医入户的过程中,耿嘉玮感受到了百姓对中医药的巨大需求。他们特别欢迎上门的中医大夫,看完之后舍不得大夫走,很多人会留下大夫的联系方式,一有不舒服的地方就给大夫打电话。
医生主动上门提高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本来每天都在公园里遛弯,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身体很健朗,后来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骨裂。在家休息几个月后,他骨伤好了,但腰直不起来了,腿也迈不开了。他不愿意再下楼,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耿嘉玮带着团队到他家后,几个医生一起给他的腰和腿用了一些推拿和放松的手法。做完这一次治疗后,这位老教师感觉效果挺好,反馈给社区,希望医生能再去。于是医院派了一位推拿师,每周上门一次给老人治疗,同时带上一些外用的中草药包配合着使用。一个多月后,这位老教师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可以下楼遛弯了。
“老人特别怕摔跤,摔跤之后长期卧床,慢慢地肌肉萎缩,行走就困难了,就像那位老教师,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最后很可能走不了路了。”乔会秀说。
耿嘉玮希望医生都能成为“多面手”,集“医针药术”于一身,为百姓解决更多问题。“中医大夫除了诊脉开方,还要认识中药,懂药性。比如一味中药,选用的是哪一段?是哪个季节的?成长到多少年?这些都影响药效。”
鼓楼中医院倡导医生到治未病科、针灸科、推拿科学习,掌握针灸、推拿等技术。耿嘉玮常对医院的大夫说:“到了百姓身边,他们可不管你是内科大夫还是外科大夫,他们的需求是全面的。”
除了为居家的老人上门服务,鼓楼中医院还跟一些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服务协议,为养老机构的老人开通就诊绿色通道。一旦老人出现急症,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入住病房,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平时,医护人员也会到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 健康 体检,建立 健康 档案,并且定期巡诊。在一些较大的养老机构,医院还设了医疗站点,每天派一个医生去那里值班,让那里的老人们吃下“定心丸”。
传播中医文化
在“京城名医馆”大厅,有一个“大医论道”的名医雕像群,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这也是鼓楼中医院“中医文化之旅”的开端。
鼓楼中医院也是首批“北京市中医药文化 旅游 示范基地”,开设了专门的中医文化展示区。比如,“罐通古今”汇集了古今各种拔罐用具,有玻璃的、瓷器的、竹制的,摆成了编钟的形状。
在鼓楼中医院的顶层,有一个本草疗愈园,里面种了很多种中草药,那里既是医院的后花园,也是中草药现场教学的场所,很多人一上来就特别兴奋,“终于见到鲜活的中药了”。
医院还开发了一些中医相关的文创产品,如带着按摩功能的手机壳、具有刮痧功能的梳子…… “其实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中医保健,比如,用双手搓搓笔都有保健功能。”耿嘉玮说。
她希望中医的一些 养生 理念和保健方法能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医院经常组织线上线下的中医讲座,为百姓讲一些防病和 养生 的方法,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 健康 。
医院还经常组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开展义诊,宣传中医文化。北京市第五中学的一名学生在参加了鼓楼中医院的活动之后,对中医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开始自己做药理研究。他先是自己种了丹参,然后到图书馆查阅了很多关于丹参的资料,做了提取丹参的实验,并且记录下来,最后还发表了一篇关于丹参的文章。
乔会秀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很多学生在学校听完中医课,回家会教父母一些保健方法。在他们理解了“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这些道理之后,他们会主动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贪吃甜食等。有些孩子还根据体质辨识,喝起了 养生 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医了。”在传播中医的路上,耿嘉玮感受颇深,“我们就是要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他们,让他们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体验到中医其实好简便,学习中医知识对身体有很多好处。”
黄世敬
男,1964年生。
博士后,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中药研发中心主任。
中国老年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专家、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2003年至今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从事脑血管病、抑郁症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及中药研发,任中药研发中心主任。
2001年至2003年赴坦桑尼亚从事中坦联合传统医药临床研究工作,任驻坦中医专家组组长,主持中医药临床研究。
1998年至200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国家新药临床试验(GCP)研究中心博士后。
1995年至199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脑病专业师从于著名中医药学家王永炎院士、黄启福教授,获博士学位
北京两广医院是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的临床科研基地,地处崇外大街两广路北,东毗新世界商城,南临大都市街。做为研究会的一个临床科研基地,汇集了大量的专家学者,他们均来自国内知名的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西苑医院、博爱医院等单位,退休后长年在我院应诊,如:郭赛珊教授,中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现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医疗严谨求精、认真细致、医术精湛,取中西医之长,中西医有机结合,综合治疗,治病救人。主要治疗内科疑难杂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胃肠病、风湿免疫病(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硬皮病)、骨关节病、皮肤病、妇科病、更年期综合症、睡眠障碍、男性性功能障碍、不育症及肿瘤辅助治疗等,均有显著疗效。许 杭 教授、中医主任医师,医学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国际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关门弟子。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四十多年,具有全面扎实的妇产科专业理论知识和诊疗技能。临床工作严谨求精,认真细致,医术精湛,解决了大量的疑难病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现为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我院是一个以临床和科研医学为主体的综合性医院,患者住院、门诊两便。立足社区广大居民,面向全国广大病友。坚持小综合大专科,以综合性普通科室,为社区广大居民医治常见病、多发病:以实力雄厚的专科,为全国广大患者攻坚各类疑难病、慢性病。中西结合,中医为主,设置专科有:糖尿病科、肿瘤科、肾病科、类风湿科、肝病科、哮喘科、疼痛科、偏瘫科、皮肤科、不孕不育科、结石科、口腔科等。重点特色科室有:糖尿病科、肿瘤科、肾病科、骨伤科。在医疗实践中强调严谨的医疗作风,专家坐诊,因病而异,辨证施治,激情耐心,一视同仁,确保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